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
2014-09-26黎震
黎震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更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泥金彩漆工艺走进校园、培养传承人的教育教学研究,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之上,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金彩漆 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校园的背景
1.泥金彩漆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6月,在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前,宁海县的民间工艺——泥金彩漆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海泥金彩漆工艺是宁波“三金一嵌”(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和骨木镶嵌)代表性传统工艺之一。它以中国生漆和金箔为主要原料,是一种泥金和彩漆相结合的漆器工艺,多用于竹木器和皮革制品,大到百姓家的眠床、橱柜等家具,小到提桶、果盒等生活用品,应用广泛,品种丰富。泥金彩漆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泥金彩漆工艺逐渐淡出。目前仅宁海县还传承此项传统手工艺。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校园的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作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多年来,笔者学校一直致力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金彩漆工艺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致力于培养宁海泥金彩漆事业的新传承人,积极尝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引进校园,力图恢复和挖掘面临失传的传统制作工艺。2007年学校与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泥金彩漆技艺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为让民间工艺的传承以课堂形式走进学校,让传统工艺能代代相传,学校乘着课改的东风,积极探索泥金彩漆技能训练的实效性,并逐步构建了基于模块教学的泥金彩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了课堂与工厂相结合的技能实战情景教学课程。
1.确立泥金彩漆专业课程教学整体思路与目标
本着“活态”民间文化艺术的理念,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我校把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金彩漆列为工美专业课改的首要任务,着力于把工艺美术和传承非遗相结合,把中职教育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是:让民间艺术走进课堂,把教室当做工厂,把工厂当做教室,进行校企合作,强化实操能力。通过这样的改革与实践,从学生层面而言,知行合一,能较快掌握泥金彩漆基本技法,提升专业意识与素质;从教师层面而言,编制校本教材,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民间工艺品制作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例如,编写系列教学用书和配套教学资料,使非遗教学系统化、规范化,非遗保护意识普及化、大众化;建立“非遗角”,经常性举办成果展览,丰富校园文化,营造非遗保护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和自信心。
2.构建泥金彩漆专业模块教学整体结构框架
泥金彩漆专业课程教学以阶段性集中技能训练为重点与核心,同时也离不开模块教学整体。只有将阶段性集中技能强化训练纳入模块教学的整体结构框架,才能清楚地凸显阶段性集中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基于此,笔者学校不断探索构建了凸显学生专业技能的泥金彩漆专业模块教学改革的整体结构框架。如第一学期以专业意识培养和了解生产流程为模块内容,第二学期以熟悉材料分类和基本制作方法为主要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和实操训练达到初级工水平。
3.聘请大师任教,打造专业师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教育,师资培养是关键。学校充分利用已有的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平台,邀请泥金彩漆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黄才良、陈龙,根雕大师葛安飞等来校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在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能工巧匠、学校美术教师共同授课,传授泥金彩漆技艺和现代设计理念。把大师、名家请进课堂,把课堂直接设到车间里,采用师带徒、徒帮徒的教学形式,实现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工作室、学生与学徒的零距离对接。对这些学生的培养真正做到了严要求、高起点、大眼界、宽视野。
4.创新教学模式,彰显专业特色
(1)小班化教学:泥金彩漆工艺在工艺美术学科里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具有很强地方特色的专业。非遗的传承有别于其他教学,传承人的选择很关键,人数不能太多,尤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艺术向往、自身条件等进行选择,它需要师傅将技艺手把手教给学生,所以在人数上我们限制在20~30人,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2)“项目选修”,专业渗透:泥金彩漆工艺涉及箍桶、上底漆、描图、捣漆泥、堆塑、贴金、上彩、修边等20多道工艺流程,很多工艺可以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我们就让数控、计算机等专业中喜欢泥金彩漆工艺的学生,通过周三下午的选修课积极参与其中,这在泥金彩漆进校园的教育教学中走出了新路子。
(3)信息化教学:将工艺大师们制作泥金彩漆的技艺过程摄录下来,刻成光盘,作为教学参考,给学生播放,而且存放在校园网站上,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多重教学的目的。
(4)传统与现代结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原汁原味的手工技艺教学,同时结合现代工艺技术,对传统工艺技术进行创新,拓展应用领域,在技术、配方以及造型设计上改进,运用电脑设计图案造型,在传统民族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满足现代工艺品市场的需要。
5.开发特色教材,实现技艺传承
泥金彩漆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对气候与环境条件要求极高,全是手工技艺,明代之前没有文字记载,靠师徒口传手授,代代相传,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完整介绍和记录该技艺的书籍资料。教材的编写成了必须考虑但完成难度又很大的问题。校企双方成立了编写组,认真记录、拍摄、修改、整理文字,历时一年多,共同完成了《泥金彩漆技艺实训精解》一书,集聚文字、录音、摄影和摄像同步记录,既可作为实训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参考用书。endprint
6.开展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
我校与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以人才培养需求牵引校企合作的方向,逐步确立起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联盟,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不断推进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后,我们互为依托,开展包括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内的全方位合作,共建工美专业(泥金彩漆方向)、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突出的专业技能使本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和企业中有较高的认可度,每年就业率不低于90%,尤其是这批量身定做、定向培养的学生未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一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校园的成效
1.培养传承人,非遗保护意识渐浓
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教育和学生的自身努力,以胡亮亮同学为代表的首届毕业生全部被宁波东方艺术品公司录用,学生们的自身价值逐渐体现,不仅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崭露头角,成为非遗工艺的当然传承人,另外工资薪酬也相当可观,一般每月在3000元以上,最高已达每月5000元以上。
当然,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定位上,不仅仅是看重其传承的功能,更多的是提供了解、熟悉非遗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意识观念上提高对非遗的客观认识,特别是文化现象和人文历史内涵的认识,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从小树立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现在全校学生学习有着古老传统的一些工艺兴趣盎然,如舞龙舞狮、布袋木偶等的学习蔚然成风。
2.非遗传承教育促进德育工作,提升办学品位
俗话说,“心灵手巧”,手巧又能促进心灵。学生对传统手艺好奇也有兴趣,为了更快地掌握相关工艺,在教室、在车间经常能见到他们刻苦钻研、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的身影,许多坏习惯在技能训练中不知不觉地被改掉。很多学生变得更有耐心了。学生的自信心更得到了加强。近年来,学校重大违法违纪率为零,校园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实践证明,非遗传承教育进校园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学技能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造力。非遗传承教育进校园不仅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更为学校特色办学提供了品牌支持,丰富了办学内涵,提升了办学品位。
3.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扩大非遗传承教育影响力
笔者学校师生的作品在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成果展上作为宁波市唯一代表作品展出,在2011年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展洽会上获得银奖;还应邀赴韩国参与文化交流,多次参加省市各级艺术品博览会以及全国中职师资提升工程成果展等。特别是两度进津展示非遗成果,受到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等领导多次来观赏师生作品,并赞誉学校的教育成效。
非遗传承教育工作更引来了众多主流媒体聚焦。浙江日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宁海电视台《画音访谈》栏目来我校实地采访。非遗传承教育进校园已然成为宁波职业教育又一张靓丽名片。
非遗传承教育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教学工程。科学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校园的长远教育教学规划,是非遗传承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我们民间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不断完善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师资团队、实训基地构建等,使毕业生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同类中等职业学校同类专业中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作者单位:宁海县技工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