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14-09-26吴锳凡
吴锳凡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的内容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规格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要解决上述问题,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关键词:市场导向 汉语言文学 专业课程体系 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专业,主要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与规律。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文化底蕴与写作功底,是从事新闻与广告、播音与主持、编辑与出版、戏剧与影视等各类职业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渐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与人才需求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也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的需求为基础,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重点培养学生在相关岗位的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仍存在着对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很多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仍然墨守成规,似乎停留在传统专业教学上,没有及时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更没有考虑到市场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即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专业培养学生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将是一个大问题。
2.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殊的专业特点,该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数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或在中学任教当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以一种广阔的文学背景而存在的,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并不大。
3.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的只是对学生的知识评价,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并不重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例如:学生奖学金的评定、预备党员的选取、优秀毕业生的评选等基本数据依据就是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的电脑技能、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1.对学科层次性的科学性定位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社会的不同需求来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各种文学资料齐全,这类学校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中学教学工作,还能够从事各行业中的文字工作,有的还具有较强的科研与管理能力,这些都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2.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关键。首先,可以对传统专业基础课进行优化。目前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专业基础课程重复设置,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精简,每门课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另外,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尽量避免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3.学生的评价机制要具有全面性
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对每一名学生必须做出系统、公正、全面的评价。这就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时,将传统的试卷命题考试标准与能力的检测标准进行有机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总之,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未来走向。该专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以应对各种矛盾与冲击,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