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手机网络化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2014-09-26狄敬旭

职业·下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影响及对策网络化职业教育

狄敬旭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手机在职校生中的使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手机网络化丰富了职校生的业余生活,也给技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可低估的影响。如何因势利导让手机在职校生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笔者在本文中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智能手机 网络化 职业教育 影响及对策

目前,职校生使用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遍,学校对此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劝导学生上课不要带手机、切断校园网络、上课时老师统一保管等。这种以“堵”为主的措施不但没有改变职校生的思想,而且加剧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好奇的年龄段,面对资源匮乏的校园,他们只能利用便捷的手机网络获取各种最新信息。

一、手机网络化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影响

1.手机网络化影响教学工作的表现形式

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方便快捷,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却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影响。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偷偷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看电子书等。诸如此类的事经常出现,老师为了维持教学的正常秩序肯定会和学生产生一定的矛盾。由手机引起的矛盾给正常的师生关系蒙上了阴影,打破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2.手机网络化影响学生思想的表现形式

手机网络化影响学生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志颓废,追求世俗享受;产生盲目从众行为,滋生娱乐主义思想;催生盲目攀比,滋生炫耀思想;异化手机功能,导致信任危机;不健康文化冲击学生思想。

基于上述影响,如何正确对待手机网络化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职业教育工作者正确对待手机网络化的措施和建议

1.承认教育对象的人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手机网络化的过程中要体现一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手机网络化,不再是简单的管理、控制、约束,要更多地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手机消费、使用观念,正确对待新事物。必须通过疏导性的思想教育,促使他们自觉树立手机文化自立意识。

2.开设手机网络心理课程

手机使得善于思维而不善言辞的学生找到了一条沟通的捷径。然而,他们动手不动口的虚拟沟通,却削弱了现实沟通的能力和快乐。因此,学校应积极引进心理学专业的教师, 开设网络心理课程,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职校生自身综合素质和网上自律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技巧,使他们能与现实生活中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

3.利用手机网络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网络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 ,进行课程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课程整合,建设课程网站。教师应该把教学课件(录像)、教学资源放到网络上,便于学生课后学习、自主学习,培养手机上网自学能力;可以通过每次上完课布置一些需要通过网络查找的作业来增加利用网络学习的时间,从而减少利用网络打网络游戏和浏览不健康网站的时间;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理想入手,利用校园网络文化的积累来引导学生掌握以知识、概念和理论为基石的自主发现式学习方法;从欣赏每一位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处理技能。笔者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有助于生活、学习的网站,通过手机网络让学生积极参加学习,让学生成为老师资料搜集的助手,这样学生在为老师搜集资料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4.引领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网内可设立论坛、聊天室,增加科技知识、趣味智力活动,开展网上专题讨论,用感兴趣的话题和网络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用积极健康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首先,笔者让同学们建立了本班的QQ群、微信群,让他们有困惑、烦恼在群里倾诉,有怨恨在群里发泄,有快乐在群里分享,笔者有通知事项也在群里向同学们发布。其次,笔者也开通了班级飞信平台和班级公共邮箱,飞信平台主要以通知事项为主,班级公共邮箱主要发挥大家的力量建立互相学习和资料收集的一个场所。另外,开展一些非网络化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引导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上来,减少上网时间,可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如旅游、野炊、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彦.对部分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实证调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

[2]陈德城,朱毅康.网络对高职校园文化影响[J].科技资讯,2009(1).

[3]陈申宝.高职学生网络生活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影响及对策网络化职业教育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纸质档案管理对档案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