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机制创新 不断提高扶贫绩效
2014-09-26张湛涌
张湛涌
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扶贫办大力支持与精心指导下,云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的大事、事关贫困群众民生的实事,以整村整片扶贫为主战场,以减少贫困人口和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主攻方向,以整村扶贫、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和统筹城乡扶贫为工作重点,广泛聚集扶贫资源,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扶贫开发,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整村扶贫:69个贫困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坚持把整村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完善部门联动和帮扶机制,促进资源整合,将整村扶贫项目落实情况纳入“两办”督查内容并开展了2次督查,确保措施落实、资金到位、项目见效、群众受益。2013年在69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扶贫项目135个,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撬动作用,整合部门资金投入3.92亿元。硬化村道102公里,改扩建村组公路118公里,新修人行便道48公里,解决了4万余人的出行难问题;新建饮水工程89处,完成水利工程86处,解决了2.63万人饮水安全,新增、改善灌面1.2万亩;新建村卫生室35个。2011年启动的26个整村扶贫推进村,全部实现“七有四通三解决”建设标准,并通过市级验收。
养鹿镇大同村2011年以来,使用财政扶贫资金130万元,整合部门投资1109万元,新修村级公路1.3公里,硬化公路5.7公里,新修人行便道22公里,新建供水站1座、人饮池11口、抗旱池5口,整治山坪塘55口,铺设管道25公里,实施危旧房改造82户,建设晚熟柑橘园1050亩、柚子园340亩。目前,6个村民小组有5个组通了硬化公路,588户中88%的农户修通了人行便道,自来水普及家家户户,主导产业覆盖农户100%。村民总结的“走路不湿鞋(硬化公路、人行便道连通家家户户)、吃水不用抬(自来水到了每家每户)、做饭不用柴(全村基本普及使用沼气)”,真实写照了贫困村的巨大变化。
产业扶贫:扶持带动万户扶贫对象收入增长
按照“3+2+X”产业布局和“两廊三带”的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牛羊、蔬菜、中药材、特色果品等产业扶贫项目,建成牛羊养殖基地村23个、高山蔬菜基地村5个,特色农业产业园区11个2.1万亩。产业扶贫项目覆盖贫困户1.15万户,扶贫互助资金解决了2148户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困难。据贫困监测统计,全县贫困村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578元,减少贫困人口2.78万人。
围绕歧耀山乡村旅游扶贫片区规划,整合交通、水利、农业、建设、环保等部门投入17402万元,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园区2.1万亩,完成村级公路硬化46.3公里,新修人行便道22公里,改扩建场镇水厂2个,新修村级饮水工程33处,铺设管道121.7千米,解决了2个场镇、12个村3万余名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山坪塘整治189口、小二型病险水库整治3座,新建乡镇卫生院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5个及邮政所、敬老院各1个。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279户1176人和D级危房改造108户、C级危房改造320户,集中建设安置点8处,新增乡村旅游接待农户122户,累计达到287户,2013年接待游客24.6万人次,户平增收4.5万元,近1000户农户围绕乡村旅游提供配套服务,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清水土家族乡组建了重庆岐耀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对辖区内的162户接待农户在经营上进行统一管理、在服务上进行统一培训、在客源上进行统一调配,采取景区带动与扶持发展相结合,专业合作社指导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独立运行与联户经营相结合等发展模式,强化行业管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机制。还建成歧耀山乡村旅游网站,成立了重庆哈格咋民俗文化公司,创作了《清水哈格咋》、《对歌女儿会》等15个集中展示土家民风民俗的精品节目,成功举办了重庆云阳·清水首届乡村旅游节及第二届土家女儿会,为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增添了文化内涵。
扶贫搬迁:帮助12676人搬出深山峡谷
2013年,全县签订自愿搬迁协议13620人,占年度指导性计划的117.2%;已搬迁安置12676人,占下达任务的117%,其中搬迁贫困人口6946人占54.8%,建成集中安置点66个,集中安置8561人占67.5%。整合投资7882万元,配套完善了安置区基础设施。红狮镇通过建立“公开、参与、测评、考核”制度,控制建房面积(每套50~110平方米),兴建产业园区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较好地实现了“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的目标。
为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一是实行了县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分片联系制度,将全县分4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两名县级领导牵头,相关责任部门具体负责督查、协调、指导,每季度到所联系乡镇、街道督查不得少于2次,责任部门与所联系的乡镇实行捆绑考核。二是加大差异化扶持,促进贫困人口搬迁。坚持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户、D级危房户优先,生存环境恶劣的高寒边远农户优先,自愿实施整社、整院落搬迁的群众优先,完善和细化了分类差异化补助标准,即:搬迁对象是“低保户”的,按10000元/人直补到人;搬迁对象是“建卡贫困户”的,按8000元/人直补到人;除以上两种搬迁对象外的其他搬迁农户,搬迁安置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县城及市内县外投亲靠友自主安置的,按8000元/人直补到人;在县内农村集中安置或分散安置的,按6000元/人直补到人。三是实行了县级补助政策,即乡镇、街道完成年度搬迁任务并且贫困人口搬迁比例达到年度搬迁任务50%及以上的,按完成的贫困人口搬迁人数,由县财政按每人2000元的标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安排给乡镇、街道,用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仅此一项2013年县级财政投入达1300余万元。
扶贫培训:近万贫困农民掌握就业技能
2013年共举办扶贫培训74期9958人次,其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9期8000人,绝大多数贫困农户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开展创业培训5期830人,基本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开展扶贫政策业务培训8期580人,扶贫干部队伍政策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培训乡村医生,增强了贫困村卫生室村医的业务技能。圆满完成“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工作,为2654名贫困家庭中、高职生发放扶贫补助金398.1万元。上坝治安村李堂尧、红狮养羊大户刘兴平被评为全市扶贫培训之星。endprint
社会扶贫:件件好事实事温暖民心
坚持实行联乡帮村助户制度,由县级领导牵头,以县属部门为主导,市级扶贫集团成员单位为补充,采取单位定点帮扶1个以上贫困村、干部结对帮扶2~5户贫困户的形式,与贫困村、贫困户“联姻结缘”,综合运用项目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科技帮扶等手段,承担帮扶任务。并组织动员工商界人士和村组干部、致富党员、农村能人参与结对帮扶活动,增大帮扶力量。全县98个帮扶部门、单位定点帮村111个,4436名各级干部、致富党员、农村能人结对帮扶贫困户10868户,帮扶资金、物资共计53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950人,组织转移贫困劳动力27856人。全年共接受全社会帮扶投入13500万元,比上年增31%;引进资金14380万元,比上年增加36%。
市政协扶贫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继续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帮扶济困与助推发展并举的工作方略,以“整村扶贫帮扶、引进助推重点项目”为总抓手,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取得了显著帮扶效果。2013年定点帮扶贫困村8个,落实帮扶资金749万元,慰问贫困户518户,捐赠慰问金及慰问物资折款38.3万元;助推重点项目13个,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国家水利部、成都铁路公司、山东省威海市直接帮扶资金1190万元。引进威海奔腾赣兴采石有限公司来云投资开采砂岩及加工项目,到位资金5300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电视大赛”名列全市第一。
世行项目:社区主导理念得到深入推广运用
世行第五期扶贫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322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额的71.84%,其中CDD已完成投资进度82.4%;CDF已完成投资进度31.7%,GEF已完成投资进度100%。项目建设进度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平安镇前面村在世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推广应用社区主导理念,收到了“三好一少”的效果。即群众参与到位,群众反响好,“为什么要做这个事?”、“钱是怎么用的?”,村民个个知晓。监督管理到位,项目质量好,监督小组成员全程监督,凡发现质量问题立即督促整改到位。后续管理到位,项目效益好。“管收分开”、“分段包干”、“计时计量”等后续管理措施,克服了“重建轻管”现象;干群关系融洽,矛盾少。社区主导实施项目,为村民提供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促进村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减少了邻里纠纷。项目村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促进了社区和谐。
资金监管:立体监管力度显著加强
严格执行重庆市“一法三规”,不断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机制,打造“阳光扶贫”。一是健全完善了扶贫项目申报制度,确保项目选择符合村情民意。建立了村民代表讨论提出项目、村级初审、乡镇审核报送的项目申报程序与县扶贫办人员入村对接制度,充分尊重群众对项目的参与权、选择权、决策权,从而激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二是严格实行扶贫资金政务村务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年度下达的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计划,实行县级在《云阳报》集中公告公示,项目乡、村政务、村务公开栏公示,工程项目竣工标牌公示制度。三是严格项目验收,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建立了扶贫、财政部门与项目乡镇纪委、财政办及村义务监督员联合验收制度,坚持把好项目实施实绩审验关口。四是规范报账资料。做到项目申报、审批、实施、竣工验收、资金拨付、后续管理各个环节真实、规范。四是开展清理检查。按照“部门牵头、乡镇主体、纪委督办”的清理工作方法,开展了2011~2012年度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拉网式清理检查,指导督促乡镇(街道)纠正违规违纪行为。
作者:重庆市云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马 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