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创作现状分析
2014-09-26河北省地震局崔磊
河北省地震局 崔磊
河北科技大学 刘伟娜
地震科普作品以普及地震学科知识、相关技能和理念为主要内容。科普作品传统上以书面文字或图像作为基本传播载体,随着大众媒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普及,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越来越成为地震科普宣传的重头戏。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规划》中指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是为了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满足社会发展及公众地震安全需求而提供各种信息、知识、手段和环境等活动。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创作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防震减灾科技文化的需要,必须重视科普创作经验的总结和梳理。
青少年观看动漫类地震科普作品
我们收集了2000年以来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10余部,分析认为动漫类地震科普作品主要传播对象是青少年,如:《吉祥宝贝斗震魔》、《蟾童》、《蟾童2》、《笨笨狗闯魔城》、《地震奥秘》、《地震来了怎么办?》、《皮皮历震记》、《米拉历险记》、《地震知识智慧闯关》、《地震科普知识系列动漫片》、《飞跃地心》、《希望》、《今天明天》等。防震减灾动漫科普创作是对地震科普工作实践的不断探索和认识,是对地震科普作品创作经验的提炼与应用。
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创作及传播状况
传播者和制作方
目前,我国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创作渠道、模式较为单一,多以地震行业为制作方、传播者,大众传媒、影视公司等媒介多方参与,地震系统与传媒实体间联合,专业化运作趋势愈加明显。
传播途径和媒介
当前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发行渠道、传播途径主要有:正式出版发行DVD,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网络传播等。面对当今传播载体的变化趋势,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必须进行全方位媒体宣传,通过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电视传
媒等渠道,使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进行不同维度、多种环境的立体化传播,为广大受众提供可选择的多信道地震科普资源,大力提升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传播效应。
作品的受众和传播效果
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作者大都不是地震具体学科知识的研究者。首先,作者从地震科学家那里获得防震减灾信息,然后把这些内容用公众的“知识框架”进行判断筛选,“去粗取精”,对专业知识通俗化“转码”(将专业语言转述为公众语言),再经过一系列加工制作才传向公众。大部分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由于受到传播途径及媒介的限制,受众覆盖面较窄,其选题、制作考虑的受众需求也不够,传播效果有待提升。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创作要考虑区域性差异导致的心理和行为差别,例如:多震、少震地区的不同,农村和城市地区的不同,还要考虑受众自身环境、经历、经验等个体差异,在创作地震动漫科普作品时,应细化主题,按需创作。
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题材
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题材大都是作者从地震客观实际、地震历史事实等中抽象出来的。题材是作品的最基本构成因素,当前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题材多倾向于地震基础知识(含自救互救知识)和防震减灾综合内容。虽然该类作品主要面向青少年观众,但也暴露出选题视野较为狭窄,创作思路不宽。比如有关地震监测原理、地震仪器的科普工作可借助动漫来更好地实现。
主题
创作者对地震学科知识、相关技能和理念、地震事件、地震业务、地震历史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里的集中表现便是作品的主题。从具体地震题材中提炼出来的主题要深刻、新颖、集中,才能使作品有灵气,有生命力,有吸引力。当前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抗震救灾精神弘扬;地震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地震行业工作的系统性、重要性;应急救援工作的科学性、复杂性;地震灾害经验教训的深刻性,地震灾害面前的人文关怀等。当前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主题表现并不集中,层次性、多重性并不明显,表达不够深刻。
结构
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主要采用时间线索结构法、悬念线索结构法。当前地震声像科普很多作品中段落分割较为明显,而层次却较为模糊,这表现出其创作过程对作品结构的把握不是很好,作品创作策划工作不到位。观众在观看这些作品时对地震科普知识没有清晰的逻辑认识,也容易产生收视疲劳,降低科普传播效果。对于优秀的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来说,首先,开篇要从作品的整体要求出发,根据特定的地震内容,衔接自然,格调一致。一般采用序幕式(加序)或寓意式。其次,故事情节、高潮设置应明显突出。最后,结尾要体现出编导的创作意图,呼应主题,加强印象,深化认识,这样才能较好地宣传地震科普知识。
情节与节奏
细节是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创作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形象、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强调渲染、甚至造成某种情绪氛围的重要手段。当前地震声像科普的很多作品情节交代不够细腻,细节表现较为乏力,主要原因一是表述情节、细节内容的画面镜头不足,二是作品脚本对科普知识通俗化、细致化的描写不够充分。科教节目吸引观众、传播科普知识关键就在于情节的表现和细节的凸显。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主要是叙述性节奏,也称内部节奏,指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中事物细节、事件情节或人物情绪发展的强度、速度,强度或速度的变化使受众的情绪随之紧张或松弛、激动或平静。这种节奏要把握节目内容和人物情绪发展状况,节奏基调的把握一般是用长镜头和蒙太奇手法。例如:《吉祥宝贝斗震魔》演绎青少年熟悉的西游记故事情节,整个作品编排顺畅,节奏缓急得当,在受众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衍生附加地震科普信息,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艺术造型与特点
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是以造型艺术为基础的地震科普影视形式,数量虽然不多,但是通俗性强,对青少年群体的科普效果好。动漫作品是绘画作品与影视技术融汇结合的产物,创作手段涉及文学、美术、影视、音乐等。
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角色造型大都是写意的
防震减灾动漫科普角色的创作在整部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科普作品的动漫角色,可以吸引公众的视线,给观众留下较深的主观记忆,还能充分从外形上展现角色人物性格,丰富作品情节内容,使防震减灾动漫科普片更加吸引人,为其良好的科普传播效果打下根基。
角色造型的夸张化、典型化。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角色要富于个性化,夸张是重要的塑造手段之一。当前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基本上都采用了夸张这一表现手法,夸张可以将丰富的防震减灾思维内容具象化。把握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角色形象特征,运用夸张的造型,使角色新颖有趣,彰显角色形象的独特质地,提升科普作品艺术感染力。例如:《米拉历险记》里的米拉。《吉祥宝贝斗震魔》里的震魔怪物,可以分身为纵波怪和横波怪,形象地表现出了地震的破坏力。
拟人化是角色造型的有力手段。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里的卡通人物大部分都是可爱鲜活的儿化人物或小动物形象,作品中的卡通人物形象或者为人,或具有拟人的服装、外貌、行为、动作等特征,这些都是拟人化角色手段的外化形式。实际上,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中的环境就是对地震灾害历史现实生活化、理想化、抽象化的模拟,拟人化角色处理是对作品人物内心及性格的较深层次艺术表现与描绘。科普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反映了人类的真善美,寄托了公众对预防、减轻地震灾害的良好愿望与期许。例如:《吉祥宝贝斗震魔》、《笨笨狗闯魔城》等作品里的人物角色,成功地将科普知识以讲故事的形式传递给了受众。《吉祥宝贝斗震魔》里的吉吉、祥祥拟人化地采用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既为公众所熟知,又迎合了青少年的喜好,起到了生动的科普效果。
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中的声音蒙太奇手法运用
出色的防震减灾动漫科普片,其思想性、知识性、观赏性均是通过声音、画面等具体的视听细节、技巧来表达的,这其中声音是动漫作品重要的表现元素,它和画面共同构成作品的整片天空,从而推动艺术形象塑造和叙事结构完成。
富于表现的配音。优秀的配音可以生动的表达主题思想,赋予动漫科普作品以灵性。防震减灾动漫科普片要通过好的配音恰当的表现角色特点和科普内容,这也是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防震减灾动漫科普片中的配音带有某种夸张性,源自地震科普知识的高度概括与假定。
富有节奏的音效。防震减灾动漫科普片中的音效,不同于一般影视作品中的音效,它的创作更具主观性、更强烈、更富变化,有形式和听觉美感。
富含旋律的音乐。音乐效果是防震减灾动漫科普片突出的表现元素,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表现了防震减灾动漫科普片中的情节与节奏,音乐可以凝练科普主题,抒发作品情感,渲染场景氛围,是重要的艺术手段。比如:《吉祥宝贝斗震魔》音乐特点有“西游记”的风格,配音符合人物角色特点,音乐效果突出,节奏感强。
结论与思考
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大片”少,精品更少,仅有屈指可数的《今天明天》、《吉祥宝贝斗震魔》等作品,科普动漫质量和数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其他影视动漫作品相比,当前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无论从画面精致程度,到人物情节表现,还是音效配置包装等都和主流媒体播出质量有所差距。这种情况下,传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有出精品才能使地震科普知识传播到更广的范围,使更多人群受益。
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由于动漫作品特有的趣味性,观众不仅局限于青少年,越来越多地精彩作品将走向大众。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创作应该广开选题思路,利用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良好的易传性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要提高防震减灾动漫科普作品的质量,应把握好科学性、通俗性、原创性三原则,切合时代的发展,满足一般公众的需求;传播机制上,需要各种媒介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多方参与,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和技术,达到形式多维、富于变化、满足不同公众的需求,从而形成不断提升其内驱动力的可持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