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者的任务和技能

2014-09-22云南省防震减灾信息中心张君丽

城市与减灾 2014年4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防震传播者

云南省防震减灾信息中心 张君丽

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中,传播者负责发起和组织科普宣传,承担科普内容的收集、筛选和制作,选择传播媒介并有直接面对受众实施传播的行为能力,可以说传播者在整个科普宣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为深入了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过程并最终增强科普效果,本文从防震科普传播者的类别划分入手,对传播者的任务和技能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并提出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者的工作思路。

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者的范围和类别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并传播信息,即负责信息源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因此,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中,负责制作科普宣传内容和从事传播活动的人员,都属于传播者。

从信息源产生和传播的程序看,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者可以概括为三类,即防震减灾研究领域的专家,整理、制作科普材料的创作者和直接从事科普宣传的一线人员。随着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系统化建设,科普宣传的组织和管理者也逐渐独立出来,负责整个科普活动的运作,他们也应归属于传播者。所以,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者共包括四个类别,可简要地称为专家、科普创作者、科普一线人员和科普组织者。

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者所承担的任务

从狭义上来说,传播者只负责制作和传播科普材料。然而,作为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的主导者、传播者,从事科普活动有明确的传播意图。所以从广义上来讲,传播者的任务包括制作科普材料、选择科普媒介、实施传播活动和把握传播效果。

根据传播者类别和总体任务,可对每一类传播者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分析。

专家是防震减灾科研活动的主体。专家首先需要为科普宣传提供权威、精准的信息,同时专家还承担着一个深入浅出的任务,即将学术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化的科普内容。当然,专家所需完成的只是科学成果核心理念的转化。

科普创作者,负责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科普化的过程,即收集、整理科研资料,并运用多种创作手段将科研材料制作成适合科普宣传的作品。作为信息源产生环节的承上启下者,他们一方面要领会、消化专家的学术理念和内容,另一方面要将科普创作意图传达给科普宣传一线人员。

科普一线人员,可以是防震减灾机构专业工作人员,也可以是媒体从业人员。他们运用传播的方法和技巧,实施直接面对受众的传播活动。同时,由于所宣传内容的专业性,他们需要同专家和科普创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科普组织者,在信息源产生环节要负责前三类传播者的协调与配合;在信息传播环节,要负责媒介选择、信息传播和效果把握。在四类传播者中,科普组织者承担的任务最广泛,也最繁重。

分析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特点,找准传播着眼点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特点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具有科普宣传的共性,同时因防震减灾工作的特点也具有特殊性。

地震的灾害性后果决定了防震减灾科普是减灾型科普宣传,而非增益型科普宣传。地震、气象之类以减少受众灾害损失为目的的科普宣传,称为减灾型科普宣传;生产生活技术之类给受众带来收益的科普宣传,称为增益型科普宣传。根据人的需求心理,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可能带来的收益,而容易忽视可能发生的损失。所以,相比而言增益型科普受众关注度高,而减灾型科普受众关注度相对较低。

地震与其他灾害相比,地域性和周期性不显著。相较各种地质和气象灾害而言,地震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大,很难在某一区域或某一时间段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的应急科普宣传。相应的,由于受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薄弱,常规的科普宣传也收效甚微。如汶川地震发生之前,当地人几乎不关注地震,对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需求也非常小。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具有“全民性”,应采取“循序渐进”式。地震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成灾面广,在科普宣传常态化还未完备建立的地区,超量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信息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恐慌。同时由于灾害的破坏性大,震期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都必须大力依靠外界的力量,仅对受众个体进行自救互救常识宣传是远远不够的。

防震减灾科普传播的着眼点

(1)以增强受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为切入点

减灾型的科普宣传受众关注度低,再加上地震的地域性和周期性弱,民众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需求非常小。在这样的科普氛围中,受众往往是被动接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最终接受并改变观念和行为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增强受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使受众变被动为主动是科普宣传工作的关键。如何增强受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着手。因需求的产生源于心理需求同实际所得的不平衡性,对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来说,可运用以下三个不平衡。

首先,“民众避免地震灾害的心理”同“未掌握足够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之间的不平衡;其次,“对地震成因的好奇”与“不了解地震科学原理”之间的不平衡;再次,“参与地震科普成为时尚”与“在科技潮流中落伍”之间的不平衡。所以,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可通过“增强受众避免地震灾害的心理需求、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将地震科普打造成一种时尚”等方式来实现。

(2)形成常态化宣传

为长期、广泛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同时避免民众的恐慌情绪,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应更加注重完善常态化机制。第一,通过科普基地建设、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和安全生产月等开展常规、例行的宣传。第二,在宣传中更加突出地震科技和自救互救知识的科学性和普适性,使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从应急常识慢慢转变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常识和技能。

(3)把握宣传时机

地震灾害的巨大损失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高度的关注,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此时,无论是灾区还是其他地区,公众对于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会有极大的需求,同时政府和社会也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科普宣传。因此,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者应把握好地震灾害发生期间这一黄金时段。

(4)针对救灾和援助力量开展科普宣传

由于地震破坏性大,成灾面广,震期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都必须大力依靠外界的救助和援助,因此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对象还应包括施救和援助人群。例如,对政府和相关公益组织开展宣传,以增强他们对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视和关注,并提高其救灾和援助的能力。

以上四点,笔者认为是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者的着眼点。四类传播者在开展科普活动时应树立这些基本的认识,以便在各自的任务环节中贯彻实施。

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者的工作重点和技巧分析

由于任务环节的区分和所承担角色的不同,四类传播者除在总体思路之下进行密切配合外,在具体开展科普活动时,应把握各自的重点并运用相应的传播技巧。

专家——多领域配合,突出科学性和公信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包括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常识,需要地震、建筑构造、灾害防御、法律法规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所以需要多领域的专家相互配合,融合多学科知识,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内容的基础体系。同时,专家要对科普内容的科学性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所提供素材的正确和合理性,以此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公信力打下基础。

科普创作者——考虑受众需求,从内容选择和形式制作方面对防震减灾科普素材进行加工和创作。受众是科普内容的接受者,同时又是科普效果产生的主体,所以科普创作者需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综合运用文字、音像素材灵活选择科普体裁和风格。如运用教育式、互动式、明示结论式、寓教于乐式等形式和创作技巧创作出不同风格的科普作品,以满足受众对减灾知识的需求。

一线宣传人员——注重传播技能,收集反馈信息。一线宣传人员直接面对受众,需要掌握基本的宣传技巧。如,媒体从业人员可运用媒体的宣传技巧,防震减灾机构的科普人员可参照广告和营销的技巧。同时,一线宣传人员应把握直接面对受众的契机,收集受众所反馈的信息,通过记录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受众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意见和建议。

科普组织者——通盘考虑整个科普过程,注重科普效果评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活动,传播过程的单个要素是不可能发挥作用的。因此科普组织者需系统考虑科普内容、科普媒介和科普受众,并注重对科普效果的评估。防震减灾科普效果的评估可借鉴度量社会事物的软度量的方法,即在把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设立衡量的尺度(主要是指标和权重),并用这些尺度来进行科普效果的评估。

小结

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中,根据信息源产生和传播环节,科普传播者可划分为四个类别。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者,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类别,进而了解自己在科普活动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在把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着眼点的基础上,突出传播重点,运用相应的传播技巧,以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效果。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防震传播者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防震演练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家庭防震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