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内“小圈子”的防治对策
2014-09-26胡逸
胡逸
摘 要:党内“小圈子”形式多样,成因复杂,危害极大,必须标本兼治:抓教育,建机制,筑牢道德防线;抓关键,强威力,加大腐败成本;抓监督,求实效,形成整体合力。
关键词:“小圈子”;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7-0022-02
时下,一些“小圈子”“铁杆”类的现象,蔓延于党内政治生活之中,且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这种党内病态,这种政坛腐败严重侵蚀党的肌体,败坏了党的形象,贻害党的事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从根本上遏制党内“小圈子”,永葆党的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一、抓教育,建机制,筑牢道德防线
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全党,惩治腐败,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因此,防治党内“小圈子”这种腐败现象,我们要从教育入手,构建切实可行的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筑牢道德防线,永葆党内风纯气正。一要体现时代性,这是构筑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当前,我们要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通过教育,使每一位党员干部深刻领悟到,党内“小圈子”是一种愚昧的庸俗的团结,是一种违法乱纪的行为,是一种背离人民、危害祖国的行为,是一种错误的、卑劣的行为。二要把握规律性,这是构筑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的关键。当今社会,体制正处于转轨,社会正处于转型,新旧体制相互摩擦,中西文化相互渗透,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一些人由于缺乏自身修养,不能严格把握自己,于是便无所适从,随波逐流。因而必须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向、采取不同的方法,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探索新形势下党内“小圈子”形成和蔓延的潜在动机、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制订切实可行的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力争把“小圈子”解决在萌芽和初始阶段,切实把握教育的主动权。三要富于创造性,这是构筑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的保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党内“小圈子”的形式在变化,危害也在加大,因而,我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除了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外,还应富有前瞻性和创造性。要按照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不断创新防治党内“小圈子”的教育机制,立足源头治腐,正本必须清源;突出制度治腐,营造社会压力,努力营造一种“不能腐败,不想腐败”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氛围,致力扫除党内歪风邪气,确保党内风气纯正。
二、抓关键,强威力,加大腐败成本
遏制腐败,思想教育是前提,加强制度建设,构筑反腐网络,增强惩腐威力是关键。一要健全选人制度,把好“入口关”。为官者素质的高低决于党内政坛风气的优劣。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群众信得过”要求,真正将那些思想品质好、工作能力强,实际贡献大的干部选上来。要彻底杜绝“带病上岗”“带病提拔”、“越腐败越提拔重用”的现象发生。在“入口处”严格消好毒,体好检,将“病毒”消除在初始阶段,将腐败分子挡在党内之外,力求为官者思想健康,作风高尚,整个队伍素质优良,战斗有力,努力实现党内文明。二要完善管理制度,把好“使用关”。党内“小圈子”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于干部工作中出现重选拔任用,轻任后管理的现象。在用人上,首先要更新用人观念。要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向“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方向转变。因为“用人要疑”,既可加强各方监督,又可增强自我约束。使被用之人做到慎言、慎欲、慎微、慎初、慎终,自觉养成洁身自好的良好习惯。同时“疑人要用”既可体现珍惜人才, 珍惜资源的良好风尚,又可使被用之人扶正祛邪,潜心干事,展现为官从政者高尚道德情怀。其次要严控权力运作。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投资体制、党内监督体制等等方面,严格干部权力运行的全程监督。就是要看他怎样用人、怎样用权、怎样用钱;看他怎样做人、怎样做官、怎样做事。通过严格的考核、考评程序,从制度上减少结成党内“小圈子”的可能性,坚决控制党内“小圈子”滋生的土壤和蔓延的空间。三要严格追究制度,把好“问责关”。如果一个干部到任不久就出了问题或者在上任前就存在问题,除处理当事者外,还要严肃追究初荐者和任用者的责任,要分别追究主观任人唯亲和客观用人失察的不同责任,努力形成一个良性的人才选任机制。通过“三管”齐下,扎实编织一张严密的反对党内腐败、遏制党内“小圈子 ”的反腐网络。特别要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治力度,要施“重典 ”,下猛药,对那些依靠帮派势力取得官位的要坚决罢掉,获得经济利益的要坚决清算并全部上缴。对那些结党营私,无视党纪国法的“小圈子”要实行全线“歼灭”。让圈内的人产生一种严厉恐惧心理,并感悟到社会的高压态势,努力形成一种具有强劲威力的惩腐机制,和一种“不敢腐败”的社会氛围。
三、抓监督,求实效,形成整体合力
防治党内“小圈子 ”的滋生和蔓延,制度建设是关键,监督约束是保障。一要加强党内监督,认真解决“批评难”问题。要按照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要求,强化领导班子成员的“面对面”监督,通过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定期的民主生活会、个别谈话等方式,领导干部之间、党员之间,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之间可以相互督促,相互提醒,相互查找问题,从源头遏制党内“小圈子”的形成。要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凡重大问题特别是人事问题,必须按照组织原则和程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坚决杜绝“书记个人提名,常委鸦雀无声”的现象,坚决反对独断专行。二要加强人大、政协监督,认真解决“罢免难”的问题。人大、政协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切实履行法律和人民群众赋予的神圣职责。各级人大要扎实开展述职评议活动,高度行使质询权,罢免权,科学行使建议权,对那些拉帮结派的党员干部要毫不客气地予以罢免。三要加强群众监督,认真解决“举报难”问题。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反对腐败,遏制党内“小圈子”的滋生和蔓延,必须健全举报制度。健全举报制度,就是要用制度规范举报程序,对被举报的对象、举报的内容、查处的方式方法要注重规范性,突出严密性,力求科学性,确保举报人的人身安全,使广大群众能举报、敢举报、会举报。四要加强舆论监督,认真解决“曝光难”问题。舆论监督能随时曝光某些领导干部有悖于为官从政原则,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失范行为。然而,由于体制不顺以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曝光难”问题十分突出,存在领导“不准”,媒体“不敢”的现象,认真解决“曝光难”问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健全“曝光”程序,规范“曝光”行为,可以使那些腐败分子时时感到有群众、有媒体在盯着,因而时时警觉、处处谨慎。这样,通过全方位的监督,既从源头上遏制党内“小圈子”的形成,又从制度上挤压了党内“小圈子”的生存空间,从而达到遏制党内“小圈子“的滋生和蔓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领导干部“小圈子”的社会根源探析[J].领导科学.2010(7).
[2]领导干部谨防“小圈子”[N].人民日报.2010(0105).
[3] 李正印. 要更加重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10).
[4]] 徐秀霞. 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 行政与法.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