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个性化教育与教学

2014-09-25王东焕

教育界·上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育者因材施教个性化

+王东焕

【摘 要】随着个性化教育理念的提出,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甚至把考试和升学看做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桎梏。笔者曾在国立高中和国际学校工作,下面结合我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对个性化教育的认识。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公平家庭

一、人人可教,给每个人公平的受教育的权利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应该是中国最早提出的关于教育个性化的思想了,有教无类阐述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智力水平等是千差万别的,而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对他们有统一的要求,制定同样的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多数学校在升学指挥棒的指挥下,对学生进行的是“划一”的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生的唯一标准,有些学校甚至把学生按考试成绩分类,那些所谓的“差生”,在教育过程中常常被忽视。在香港赛马会“毅智书院”的墙上有四个字“人人可教”,应该是对有教无类的最好诠释。它告诫教育者,应该对所有的教育对象负责,承认他们智力水平上存在差异,而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受教育的个体。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哪怕是学生的一点进步,我们都应该加以鼓励。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老师的不公平对待,有一些学生因一时贪玩或其他客观因素而导致学习退步,并从此一蹶不振,不爱学习,甚至产生敌对情绪;而一些学生尽管很努力,却事倍功半,进步甚微,由于老师的漠视,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能多一些关心,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功利思想,他们的成长要比现实好得很多。因材施教的理念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受教育者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进行具有差异性的教育教学;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教育者不仅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提升自己,还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比如有些学生,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弱,在学习理科等需要逻辑思维的学科中学习困难,但是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可能很强;有些学生学习能力差,但是运动能力很强;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但是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品质和感恩孝心的传统美德;等等。如果我们能因材施教,若干年后他们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所以学校教育应该施行的是全人教育,而不是培养出只会考试的机器,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培养出多元化的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

二、学校实施的是普世教育,家庭教育才是个性化教育的主阵地

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个性化教育?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学校教育采用的是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育方式,一个班少则十几二十人,多则数十人,这样的教育模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势必产生一定的约束。而在一个家庭里一般只有一两个孩子,从出生开始,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往往是父母,因此,从婴幼儿开始,父母的言行举止,各种习惯等等,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他们出生那天起就应考虑如何进行个性化教育,为他们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即使到了上学阶段,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家校合作往往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那些性格上有怪癖、人格上有缺陷的往往来自于家长不重视教育的家庭。重视家庭教育而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例子比比皆是,培养的方式也不一而足。美国虎妈蔡美儿采用的是威逼、利诱,甚至是辱骂等高压强制的教育方式,把女儿都送到了哈佛,这算是一个挺极端的例子。而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猫爸,他对女儿从不提要求,采取宽容、尊重的教育方式,也把女儿送进了哈佛。相对来说,我们大多数人更赞同猫爸的做法,因为他是完全尊重女儿的个人选择,任其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而虎妈则剥夺了女儿的很多选择权,也失去了童年时期孩子该有的许多欢乐。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精神,尤其对虎妈的做法,许多人不以为然;我倒觉得,只要是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虽然年轻时吃了很多苦,但也为以后的更大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校个性化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制定个性化课程

学校是普世教育,一个学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如果为每一个孩子都去实施个性化教育与教学,似乎不太可行。但是在制订教学计划,设定教学目标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比如,同一个学科,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进行分层教学,每一个层级的学生给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等。在学校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改革中,北京十一学校是一个成功的典范,经过多年的实践,该校的个性化教育日趋完善,全校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学生实行走班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该校校长李希贵在他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写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与此同时,国际教育课程中的优秀项目也被一些敢于进行教育改革的学校悄悄引进,其中国际文凭预科项目(IBDP)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接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应该是该课程的理念吸引着大家,该项目不仅提供给学生很多选修课程外,还要求学生完成规定时间的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而这些活动和实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在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大胆尝试,各种个性化教育的计划、方案层出不穷;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国际教育项目等不断冲击着改革中的校园,希望我们的学生在不断完善的新型教育体系中成长为既有自己独特个性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的精英!

【参考文献】

[1] 余冠仕. 改革创新,积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N]. 中国教育报,2010-01-23 .

[2] 褚宝良.运用科学发展观 开创学院学生工作新局面[J]. 经营管理者,2010(12).

【作者解介】

王东焕(1968-)男,汉族,籍贯:江苏泰州,单位:广东碧桂园学校,研究方向:国际教育

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者因材施教个性化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