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高效课堂的捷径
2014-09-25叶火晋
叶火晋
〓〓一、提问与学情
〓〓教师一定要充分做好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认知方式、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这样才能做到知已知彼、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在《归去来兮辞》一课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甚至读得还不是很顺畅、对陶渊明了解得还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就根据“研讨与练习”第四题的要求,让学生对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对古代归隐现象该怎么评价等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没有针对学情的提问设计显然太深奥了,因此尽管课堂上老师费了不少周折,学生们也“探究”不出什么道理来。
〓〓在设计《哀江南》一课时,我根据班上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设计的四个台阶式问题:(1)前六支曲子描写苏昆生故地重游,凭吊了哪些地方?看到了怎样的景象?(2)是什么样的人才会看到这些?才会产生这样的感情?(根据背景一部分领悟好的学生也基本上能回答:爱国之人,思乡之人)(3)从[沉醉东风]或[折桂令]的景物描写中可以发现曲子在写景上有何特点?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大部分学生通过过去的东西和今天残不忍睹的情状就能答出“对比”的特点,小部分学生能体会欲情入景,将“哀”弥漫开来的艺术情韵。)(4)第七支曲子中哪些唱词点明了全篇的主旨?运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什么表达效果?(预测半数学生能答准确具体语句,教师再适当点拨,便可使学生明白,并答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
〓〓二、提问与技巧
〓〓课堂提问一定要具有明确的目的,针对要害问题不放手,层层发问,直至将问题剖析清楚,使学生有深入的理解。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课下交流时的闲谈,而是严肃的课程教育,一定要注意技巧,紧扣授课主题,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的技巧可以体现为1. 巧设悬念。“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令人欣慰的境界。倘若在课堂上,让学生能产生如此感受,就能让学生学习的质量大大提升。《项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法国作家莫泊桑说:“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同学们,你们相信一串项链可以让人付出10年时间的代价么?这串项链有什么深意么?”2. 善用迁移。迁移是一种能力。孔子云,“举一隅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高效的语文课堂应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于最后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理解。可以设问: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我们曾经在李白的哪句诗中体会过?表达时不同之处又在哪里?一种是夸张的手法,一种是连续的动词,都表明空间转换快,心情之急迫。3. 追求开放。文本解读是一种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让其对文本解读更为准确和客观,但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往往也能让文本解读另辟蹊径,所以不能轻易扼杀或否定学生的答案。4. 适度拓展。所谓拓展,就是呈现文本之外的内容,通过引证、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解读文本。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下的拓展性练习:如果别里科夫跟华连卡结婚了,他的生活会怎样?婚姻能否改变他的性格?造成别里科夫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是自身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原因?5. 选择时机。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里状态来加以把握。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要抓住最佳切入时机,适时发问,让学生迅速开启思考的钥匙。教学视角也是课堂提问时机选择的重要依据。一般是: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关键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精华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矛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深奥处时等。只有适度把握了课堂提问的技巧,才能让学生的知识和思维上到更高一个层次。
〓〓三、提问与理答
〓〓理答,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出的反应和评价。在问答中,有时课堂看上去百花齐放,但实际上学生的答案过于零散或者缺乏条理、思路不够清晰,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再组织或者做出评价,让学生有一个更加明确、清晰、完整的认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理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质量的指标之一。理答可以分为激励性理答、发展性理答、诊断性理答、再组织性理答,例如在发展性理答中又可以分为追问、转问、探问、反问等等,也就是说语文课上,面对学生不同的各种回答,教师应充分考虑用何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适时、始人、合情、合理地理答,才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责任编辑〓邱〓丽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