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课本习作内容的解读认知
2014-09-25叶婉萍
叶婉萍
〓〓近年来,我尝试立足语文课本中习作内容的解读认知,“倒”、“顺”、“赏”、“连”,来个“玩转”教材,把习作教学放在阅读教学中统筹考虑,化“难”为“易”,为立足教材阅读环境下的习作教学提供实践的借鉴。
〓〓一、把教材“倒”过来看,让学生提前进入习作准备期
〓〓虽然在我国的教材编排体系中,单元习作教学往往放在主题单元教学之末,但其实教材早就将习作要求前置,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单元导语,就能关注本单元习作的内容与要求。
〓〓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五组专题学习中,单元导语不仅明确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鲁迅,还明确地提出了“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而本组习作教学就是“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假如在教学中,先通过单元导语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确习作的方向,让学生既在学习本组课文,也在对本组习作的撰写提前准备。从而有意识地留心身边的小伙伴们,思考写哪位小伙伴,关注、回忆那位小伙伴的信息等等。以课内学习为“例子”,以课外阅读为范引。这样,在一般学完一组课文需要的两周左右时间里,学生都为本组单元习作的撰写准备着。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习作课上有话可写。
〓〓二、沿教材“顺”下去看,为学生顺利走进习作铺垫
〓〓把教科书“倒”过来看,可以让学生提早积累习作的素材,但这种准备有着一定的模糊性。假如把习作内容置于整组教材中进行思考,阅读教学时有意关照习作内容,就容易打开习作思路,丰富习作内容。
〓〓如三年级上册第三组习作,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从编写意图看,这次习作形式是看图习作,虽然主题确定为“秋天”,但图画内容宽泛。选择什么内容来写呢?本组课文对于习作选材具有导向作用。因为本组专题教学内容由四篇课文组成,从多角度描写秋天:《古诗两首》表达秋天里人们对家乡、亲人的怀念;《风筝》记叙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秋天的雨》描写了一个色彩缤纷、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秋,很好地为学生完成本组习作的选材打开思路。因此,在习作指导时可以先回顾第三组课文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发下讨论画中的内容,最后总结开思路:如果写秋天发生的事,可以学着《风筝》一课,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也可以像《秋天的雨》一课那样从几个方面来写(色彩缤纷、丰收景象、准备过冬);也可以像《听听,秋的声音》那样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大胆地取用诗歌的形式来写“秋”。
〓〓从整组教材阅读思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优势,充分发挥整组教材在习作中的有利因素,让学生从读中学写,开启思路,使习作内容具体化。
〓〓三、捧教材“赏”着来看,为学生执笔而书有章可循
〓〓教学实践证明,凡习作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其阅读一般不会满足于理解内容,还会自觉地品味文章的表现方法、语言技巧。把理解性阅读发展为鉴赏性阅读,是学生阅读层级的提升。让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既可以巩固和发展阅读成果,又能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形成写作能力。其重点是评价、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文章是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准确地选用词句、怎样过渡照应起承转合等等。
〓〓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习作的提示语,就是以《少年闰土》为习作范文引路。那我们在《少年闰土》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内容,知道写什么,还得“赏”着来读,知道怎么样写。那《少年闰土》如何“赏”着来读,赏什么?
〓〓一赏以事表人:本文通过对四件事的描写,向读者展现出少年闰土见识广的人物形象,这是以事表人的写作手法。
〓〓二赏以貌阅人:所谓“外貌出个性”,文中对闰土外貌的描写极具个性化,在引导学生写人的外貌时,要抓特征。这种人物特征的描写是为表人服务的。
〓〓三赏以言知人:文中在写俩人相处时,主要以闰土讲述趣事的语言为主,内含反衬法,在备课时要发现,在上课时要体现。
〓〓四赏表达形式:同是写猹却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且对于篇章的布局在此也是显而易见,开头是印象中的“少年闰土月下刺猹”,后面讲述了此画的源由,前后照应,中心突出。
〓〓因此,“赏”着来看,当需好好地想想“教什么”。当知道教什么不仅是内容,还包括怎样写时,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关照了习作,一篇篇范文引路,习作教学就有路可走,学生习作就有章可循,有话能写。
〓〓四、将教材“连”起来看,找准习作教学的起点和连接点
〓〓教学对象是人,人的学习有规可循。有效的习作教学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导其自然而学,方可人人都能“摘到桃子”。比如,同是写景题材的习作,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单元,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都有编排。从专题单元的一篇篇课文学习中,可获取要求不一、各有侧重点的习作教学信息。如三年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教学,可从第11课《秋天的雨》中获取先写好中心句,再把内容写具体的“先概括再具体”构段法的启示中,落实中年段“段”教学的同时,落实写好“段”的习作教学。无论是习作的指导还是点评,都应以“写好中心句,再把内容写具体”为起点和归宿点。当到了第七单元的习作教学,则可从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写鱼多那个段落中获取到“总分总”构段法的启示,在习作指导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写“总分总”式的段落。当学生能写好“总分总”式的段落,那写起“总起写、具体写、总结写”这样的篇章来就能驾轻就熟了。四年级上册写景,再增加比喻、排比等表达方式和写所看、所闻等内容;到四年级下册写景,强调的是按一定顺序。这是教材在编排时内含的规律性知识。将教材“连”起来看,领会编者的意图,发现教材内含的规律性知识,方能找准学生当次习作的起点及连接点,而不是马上让学生谋篇布局,分段来写。拔苗助长,得不偿失。
〓〓无论是写景的习作训练,还是写人的习作训练,抑或其它主题的习作训练,都得瞻前顾后地解读文本,找准每一次习作训练的起点和连接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达成每一次习作训练的目标,使习作教学的有效性“从点到面”走向“螺旋式”的提升,呈现出“立体式”的习作训练效果。这样,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日渐增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习作水平自然逐步提升。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