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农民增收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4-09-25徐春迎程克群王怡丽王玉宝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财产性纯收入农民收入

徐春迎,程克群,王怡丽,王玉宝

(1.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综合处,安徽 合肥 23000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和经济全局的根本问题,全面建设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10年11月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与相关工作的实施充分表明了安徽省政府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为安徽省“三农”问题的突破与安徽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1 安徽省农民增收的现状分析

1.1 农民收入保持较高的增速

2012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161元,比2011年增长了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12.2%,比同期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提升了1.6个百分点。根据2006年以来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分析,总的来说,安徽省农民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如表1所示。

表1 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情况Table 1 Growth of the farmers'per capita net income in Anhui

1.2 农民收入来源和结构变化显著

2012年,安徽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3266元、3244元、112元和5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分别为45.6%、45.3%、1.6%和7.5%。与2006年相比,安徽省农民收入总体上出现了显著的“双高双低”变化,如表2所示:一方面,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双高”,分别上涨了5.4和3.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双低”,分别下降了8.9和0.2个百分点。同时,各项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增值中的贡献率不同:工资性收入贡献率为56.1%,是影响安徽省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家庭经营性收入贡献率为30.1%,其中农业贡献率16%,是影响安徽省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13.2%和0.6%,是影响安徽省农民收入的保障因素。

表2 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来源与结构Table 2 Sources and structure of the farmers'per capita net income in Anhui

1.3 农民收入地区差异较大

2012年安徽省农民收入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是马鞍山市、芜湖市和铜陵市,三市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14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而排名最后三位的亳州市、六安市和阜阳市三市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36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88.5%。排名第一的马鞍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排名最后的阜阳市的约1.8倍。另外,安徽省不同地区农民收入的来源也有一定的差异,如图1所示。其中,马鞍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为6065元、4005元、277 元、574 元,阜阳市四种收入来源只有马鞍山市的 46.5%、61.2%、56.3%、86.1%。

图1 安徽省不同地区收入来源与结构Fig.1 Sources and structure of the farmer'income in Anhui different regions

1.4 安徽省农民内部收入较大的差距

安徽省农村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23上升为2010年的0.3,总的来说农民收入的差距是拉大了,紧逼0.4的国际警戒线。根据2012年的数据分析,安徽省农民内部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的差距,如图2所示,调查总户为3100户,共计11930人。其中,人均收入水平在400元以下的农户有29户,常住人口110人,人均纯收入为-1440元;人均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上的农户2695户,人均纯收入为8072元。人均纯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下、3000-5000元、5000元以上的农户分别占4.45%、28.94%、66.61%。

图2 安徽省农户按人均纯收入分组Fig.2 The groups of the farmers'per capita net income in Anhui

2 影响安徽省农民增收的障碍与制约因素

2012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756元,在全国的排名也由2010的第18位下降到第20位,同时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也相差274元。影响安徽省农民增收的障碍与制约因素,不仅有政府体制上的,也有经济和技术上的,既有“三农”内部的,也有“三农”外部的。

2.1 后金融危机时代安徽省农民增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并未结束,世界经济复苏很可能是一个缓慢而又充满波动的过程,再加上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共同作用,这些都会给我国及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安徽省农民增收存在着不确定性。农业增收方面,以粮食为例,从市场角度分析,粮食价格下行压力正在逐步加大,虽然有政府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但是扩大粮食临时收储肯定会增加财政成本,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减弱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价的拉长效应[1]。非农业增收方面,依靠外需扩张拉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难度明显加大,而培育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尚面临严重制约,尤其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的问题很突出,这些对于安徽省农民的充分就业都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2.2 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安徽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为255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距离有163元。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民受教育培训与组织化程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据安徽省农广校调研,以界首市为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中,初中生占62%,高中及中专占12.7%,大专及以上文化仅占2.3%。安徽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是山东省的一半,其中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仅52家,是山东省的四分之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合作社平均资产约50万元,仅相当于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安徽省农田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老化,已成为限制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012年,安徽省农作物受灾面积为2077.12千公顷,而旱灾和洪涝灾的受灾面积就达到了1797.75千公顷,占农作物受灾面积的比重达86.6%。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科研投资强度为0.77%,远低于全国1.7%的水平。

2.3 安徽省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落后

2012年安徽省农民家庭经营中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708元,比全国少103元,相对差距为12.7%,虽然相对差距比2010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但是除去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中对第二产业的建筑业发展的贡献,农村工业与第三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分别为73元、465元,与全国的差距分别为45元和132元。如果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省份进行比较,则二三产业的发展差距更大。与江苏省比较来看,2010年江苏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来源于二三产业的为1371元,比重达到了42.6%,而安徽省的比重仅为18%。从工资性收入角度来看,2010年安徽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全国的绝对差距为227元,安徽省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报酬收入明显偏少,2010年安徽农民外出从业收入人均1310.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294.9元,高出了29%,但是安徽农民在本乡地域劳动得到的收入却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11.6元,相对差距高达 43.5%[2]。

2.4 安徽省农民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太低

2012年安徽省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12元和540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比较大,绝对差距分别为137元和147元,比重仅是全国平均水平45%和78.6%。安徽省农民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仅比贵州、广西、湖北、江西、河南、宁夏和甘肃高,与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上海和北京差距非常大。以上海为例,2012年上海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382元和4042元,相当于安徽省的12.4倍和7.5倍。安徽省农民在土地出让、农村房屋上的财产性收入非常低,在收入分配制度上体现的转移性收入低,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增收的效果。

3 促进安徽省农民增收的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既要突破经济和技术因素的制约,也要突破政治体制因素的制约,促进安徽省农民增收,必须要做好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准备。

3.1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级各项惠农政策

中国正处在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为建立农民收入长期增长机制提供了历史机遇,但能否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后的要素市场发育和体制改革[3]。安徽省要从战略高度充分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将农民增收指标分解,纳入干部考核的目标。安徽省各级政府要根据党中央的1号文件精神和要求,认真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农资补贴,确保补贴资金足额到户,加快土地确权,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减轻农民的现实和隐性负担。另外,可以结合 WTO《农业协议》的相关规则,在农业科研、环境保护、农田水利、农业保险等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方面进一步提高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强农惠农政策。

3.2 继续推进种植业的稳步发展,夯实农民家庭经营基础

根据我国政府粮食白皮书的预测,2030年按人均400公斤计算,我国粮食需求量为6.4亿吨。2008年,中央启动实施了千亿斤增粮工程,其中,安徽省承担着到2020年增产粮食110亿公斤的任务。基于安徽省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安徽省必须要进一步推进种植业的稳步发展。安徽省要加强对传统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和传统农业生产思想观念进行调整和改革,各级政府在抓好小麦、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的同时,切实抓好油菜和棉花生产,切实解决油菜和棉花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问题。还要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和精品农业,根据安徽农业特点,做大做强皖北、皖东地区的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沿江和江淮的优质油菜基地。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含量,利用高科技发展品种新颖、营养丰富、价值较高或再加工潜力大的农产品。

3.3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安徽省要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安徽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区位条件优越,已经发展了粮食、油料、畜禽、水产、蔬菜等10大主导产业,并且不同地区也已经形成了传统的优势农业产业,如茶中名品的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水果中名品的宣枣、砀山酥梨、怀远石榴、萧县葡萄等,还有皖北无公害黄牛集约化养殖、皖江水产品基地、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绿色食品基地等。安徽省要积极重视农业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与建设,加大承接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转移力度,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扩大组织规模,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农业产业化运营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综合效益。

3.4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农民本地工资性收入

城镇化建设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4]。农村小城镇是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重要载体,应科学规划,加大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力度,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在农村城镇中的集聚,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安徽省的农民本地就业率。可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鼓励支持农村小微企业、有选择地发展农村新兴产业等方式加速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安徽省应该借助《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发展一些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的建制镇,加强能源、交通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有效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另外,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由此派生出来了如社会福利、子女教育等各项歧视性政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民本地工资性收入。

3.5 大力发展农村劳务市场,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劳务市场,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就业服务网络,实现企业与农民工的有效对接,可以有效降低农民寻找工作的成本,也是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平台。另外,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是关系到安徽省农民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安徽省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方法。但是,农民文化程度和就业方向的不同,其对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就会呈现出多样化,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能够供其所需,如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普通农民、就职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农民等的教育和培训内容与方法就应该灵活多样。安徽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资源,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一般农民的教育培训,为农民发展农业、从事二三产业及外出就业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3.6 加大改革力度,稳步提高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所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重大调整。分配不公已成为当今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必须健全再次分配利益调节机制,强化以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次分配[5]。安徽省在增加农民财产性和转性收入上,更加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首先,提高对农民各种补贴标准;其次,立法承认和保护农民私有住房和宅基地,允许农民有权租赁或抵押其住房或宅基地;最后,鼓励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强化政策推动。在土地流转方面,如全椒县出台的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可以值得借鉴和推广。另外,要继续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特别是社会保障方面,需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真正发挥社会保障的“稳定器”、“安全网”和改革的“减震器”的重要作用。

:

[1]姜长云.十二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难点与前景[J].新视野,2010(1):12-14.

[2]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解析“十一五”时期安徽农民收入高增长现象[EB/OL].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10322125868815.html,2011 -03 -22/2014 -01 -12.

[3]管叔琪,杨振斌,樊美珍,等.破解三农难题 促进农民增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1-3.

[4]刘书琪,林艳艳.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民收入情况[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3):89-95.

[5]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等.当前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3(4):9-14.

猜你喜欢

财产性纯收入农民收入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新时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
杭州市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及对策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