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2014-08-15杨仕勇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杨仕勇

(安徽科技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发展速度趋缓,新增就业岗位不足,供需矛盾客观存在,又有就业结构矛盾问题,即一方面每年创高毕业生人数,其中总有一些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用人单位苦于找不到满意的毕业生。但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工作实际层面来看,笔者更倾向地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难”的不是大学生人数增加,而主要地是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能力或岗位适应能力差,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因此,寻求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有效途径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何谓大学生就业能力,从目前的文献梳理来看,学者对于就业能力概念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但归纳,简单地说,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获取工作,胜任工作,并在必要时获得新岗位的能力[1-2]。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实困境

2012年安徽科技学院申报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笔者利用这次申报机会对学校2009届,2010届、2011届毕业生近7千份跟踪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对23位其他地方院校2009届、2010届在民营企业就业毕业生的深度谈话,认为积极创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着力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在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共识,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上岗后表现出来的就业能力与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1 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期望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就业观支配着主体对职业目标的期望、定位与选择,其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践推动作用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某些负面的现实,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认知不足。例如,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他们所设定的工作。其一,在就业地区选择上,一些毕业生希望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而对于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则考虑较少。其二,在就业意向上,一些大学生期望从事比较稳定、报酬较高的工作,如公务员、国有垄断性的企业和稳定的事业单位,而意愿到中小企业就业则比较少,基层自主创业的就更少。其三,从职业选择来看,一些大学生职业目标选择模糊,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概念,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定位,没目标,反而抱怨用人单位不识自己。

因此,更正大学生主体的就业观念,树立梯度的、递进的就业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先决条件。

1.2 学科专业薄弱或与市场需求关联性缺失,学生呈现专业能力不强

专业能力指职业人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是每位求职者生存和发展之本。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开始就业时基本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去求生存、谋发展。

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地方高校为谋求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不顾学科条件尚且不具备,或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情况下,拼命扩大招生规模,致使所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素质远不能够达到用人单位要求。

1.3 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互动性,就业能力弱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就业关键能力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大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求职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初步展现,职业适应和发展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持续的支撑。目前大学生就业关键能力弱,主要是缺乏与职业岗位适应和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

一是缺乏自主能力,即缺乏职业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能力。学习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模仿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即一个人通过先模仿学习,再创造,形成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现实情况是相当多的大学生不具备职业学习的能力,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职业需求运用结合起来,典型地表现为职业适应差,工作缺乏创意、创新,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缺乏互动能力,即缺乏协作意识和行为。虽然一些大学毕业生的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工作业绩表现都很突出,但是岗位上与他人相处好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己的个性或利益,缺乏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2 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阵地,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政府应从政策法规层面给予激励和保障;而学生个体则要在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实践能力培养层面有待加强[3]。

2.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观念的更新

2.1.1 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探索改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加强就业能力内涵建设,以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学校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是当前地方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开展了更新教育观念大讨论,与时俱进地调整了办学思路,强化了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各部门的联动机制,实施了体现“一优三强”(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能力强)人才素质要求的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逐步形成了面向“三农”、面向基层,培养“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目标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强、岗位适应能力和创业成功率高的,能够沉入基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学校在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地方高校典型更新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是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益探索。

2.1.2 政府要转变就业职能观念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问题。从实践操作层面分析,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各级政府还只是将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集中关注在短期性的就业方面,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塑造和职业胜任力的培养缺乏系统。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组织或引导学者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深入探索,如就业能力结构及关键因素、就业能力与高等教育、就业能力与企业或社会等,改变以工作经验来开展工作,使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政府职能部门重心工作的职能得到真正体现。

2.1.3 大学生要转变求职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应成为大学生走好人生的重要步骤之一,“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适合干”都应该要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首先大学生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调整好心态,确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路,找准自己的位置。正如教育部高教司有关负责人指出的,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就需要广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就业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2.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具体实施途径

2.2.1 从政府引导角度的就业能力培养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政府责无旁贷。首先,政府应当完善和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形成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工作机制和管理规程[4]。如采用财政政策激励社会各界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和开发体系的建立;利用项目基金分担机制与企业建立就业能力开发基地,或者对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训练的相关机构或者项目提供资金援助,目前推行卓越工程师项目就是一个好例子。

其次,对就业能力欠缺的大学生进行积极干预。政府可借鉴国外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和措施,提供职前和职业发展培训,使就业能力欠缺的大学生转变技能结构,提升就业能力,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

第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还是要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并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优惠政策,制定相配套,可实施的细则,以支持和维护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和创造性。

2.2.2 从高校育人角度的就业能力培养 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上来说,地方高校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地方高校首先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市场对就业人才规格的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积极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着力打造“四力”,不断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

(1)依托学科研究平台,突出创新性、实践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一是学生从二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后,根据学生职业规划和个人兴趣,通过申请的方式,让学生进入重点实验室、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或实验基地,参与教师项目研究,承担项目研究任务。从培养学生科研选题思路,寻找研究兴趣点,探索研究方法,熟知数据测定和分析过程,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着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申报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如,2012年、2013年学校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成功获批81项目。通过项目研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从全方位、多侧面、个性化来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2)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并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首先,学校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学校2010年从大学本科二年级全面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同时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搭建并逐步完善了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二,学校依托二级学院整合相关实验室,组建企业沙盘演练中心、创业模拟实训室等,开展创业教育模拟实训,将创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创业模拟实践相结合,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第三,结合专业,组建创业工作室,如思源食品工作室、水培植物工作室、区域规划工作室。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了学校现有资源,提高了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综合性,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第四,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和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2006年,学校联合当地政府、企业建立“凤阳小岗村”大学生创业园基地,2010年又创建校园大学生创业科技园,2012年创建省级创业孵化园,这些创业基地和园区对于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推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依托实践基地,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从实习中求实效、促进教学与管理有机统一,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强化专业技能,认知社会的必由之路。通过实践,让实现了学生实习一就业能力提升一就业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完善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将开展的实践活动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紧密结合。

实习基地是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场所。学院与当地凤阳县政府联合,有针对性选派优秀学生担任小岗村等村科技副主任,协助做好村务工作,并开展技术咨询、科技推广活动。实践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可能是书本上没有讲过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相互讨论、领悟,探究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激发学习兴趣,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积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实习基地实践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佳选择。学院与凤阳、蚌埠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联系,选派优秀学生担任厂长(经理)助理,实践活动除了具有一般实习基地的基本功能和特征外,还在于培育学生的就业观念,让学生在参与经营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信心,从而为毕业时的择业和今后的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用人单位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便于考察和了解他们的能力与专长,招聘到更为适合的优秀人才[5]。正是由于这些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学生“走出去”积极投入到基地实习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4)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不同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不尽相同,针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技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顶岗实习、实岗锻炼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与学校所设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岗位实习,使学生学以致用或岗位适应。多年来,安徽科技学院与大北农集团、隆平高科、德力玻璃等企业先后建立了稳定的、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关系,采用3+1的合作培养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正是这些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岗位锻炼空间,有效地实现了学校与社会、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全面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与其同时,地方高校也要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其核心是要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能为大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6]。

3 从学生成才角度的就业能力培养

尽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作为就业的主体首先要积极探索社会需求,了解社会职业信息,调整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不断提高就业能力促进自己的能力结构符合社会需求变化,实现有效就业。对大学生来讲,提升就业能力可以从四方面进行努力:

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学会客观地自我评价,调整择业心态,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合理地调整择业目标,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7]。

二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要以所学专业为核心,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课题研究、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强化自身专业技能。

三要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培养是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将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最佳体现[8]。大学生必须要遵循创业能力形成规律,注重提高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构筑创业知识结构,并在实践中整合为创业能力,为今后适应市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要加强自身品质修养培养,提升综合素养。当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只看重大学生专业或通用能力,还要看重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人格品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在知识、技能掌握同时,还要重视自身好品质的培养和塑造。

4 结语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发挥主体作用,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的主导作用,社会发挥助推作用,学生发挥自觉行动。只要建立起大学、政府、社会协调发挥作用的动态机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能获得稳步提高。

:

[1]朱慧.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李丽.就业能力的内涵、结构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3]程志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4]张互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0(3):173-175.

[5]杨仕勇.普通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探索——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5):68-71.

[6]刘静.基于就业能力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开发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2.

[7]井昊.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完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56-57.

[8]徐颖云.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长效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5):129-132.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