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教学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014-09-25白玉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教学策略学生

白玉

[关键词]认知规律,学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7-0010-04

2013年秋,在天津市教研室戴羽明老师的推荐和辅导下,我有幸参与了人教社组织的广东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培训,讲授《文艺复兴》。围绕该课,我历经四次备课,四次登台,次次不同,比较重要的是在广东茂名的授课和返津后在南开中学同课异构活动中的授课,历练的过程可谓“痛并快乐着”,痛是因为告别过去之不易,挣脱充满控制欲和表现欲的“自我教学”所带来的某种满足感和虚荣感从理念和方法上都属不易;“快乐”是因为自己终于挣扎着逃出了“桎梏”,逐步感受到,如果教学能够努力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为学生的“学”而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那么教学的幸福感和充实感一定会随之而来,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才会比较到位。

一、本课立意、目标和特色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价值在于把人从基督教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人本身的觉醒和自信。其中,对个性的追求、对感情的表达、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对自由和平等精神的诉求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的载体是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的文艺作品,那么引导学生去欣赏、分析和归纳这些作品的人文内涵,就成为了本节课的切入点和重点。在初步能够欣赏和把握作品时代内涵的同时,继续引导同学思考:1.人文主义者所代表和表达的是哪部分群体的诉求,深入思考思想变革和经济变动的关系;2.文艺复兴有无不足,进而更全面辩证地看待评价文艺复兴,甚至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文艺复习的影响和价值。

为此,本课以欣赏、分析文学艺术作品为切入和载体,勾勒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画面,引导学生认识、思考,使学生既能真正感受时代风貌、领悟时代精神,亦能把握现象间的关联、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最终能形成对历史的追问和反思。根据以上立意,设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但丁《神曲》、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理解和归纳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探究文学艺术作品来理解和体验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在此过程中主要采取比较的研究办法,研究中侧重多角度师生对话交流、生生对话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钦佩艺术家破除基督教神学文化对人的禁锢的勇气;体验人的解放对人的价值所夜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初步学会正确把握个人自由和社会规范的关系。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品和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追求平等自由精神背后的经济动因;理解个人自由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教学特色:采取有效方法聚拢学生关注度,比如创设合适的问题来探究材料;通过和学生的深度对话刺激学生思维深度和兴奋度,形成思维的张力,促成一定的追问和反思意识;努力促成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展示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这三位文学艺术大师的图片。

设问:三位文学艺术大师的时空范围?各自的代表作?

设计意图:甩开首先介绍背景知识的惯例,首先从时代、从人物、从作品人手,从现象人手,进而展开分析。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赏析作品

1.对《神曲》的处理

材料一:但丁在地狱遇到了教皇尼可洛三世(像根木桩倒插在岩石的夹缝中,双脚燃烧着火焰),但丁说:“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受的惩罚是公正的……”

设问: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但丁为什么厌恶教皇?

设计意图:形成思维冲突,学生旧有的知识是中世纪时教皇和教会处于统治地位,而今但丁竟然大胆批判,从而由冲突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但丁为什么在这时敢于嘲讽教皇,其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诉求是什么?埋下伏笔,等待最后揭开谜底,形成首尾呼应。

2.对《最后的晚餐》的赏析

展示不同表现手法的同名画作进行对比。

设问:两幅画的处理有什么区别?谁是叛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同一个题材但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感受达·芬奇充分注重了对人的个性的刻画,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符号;紧紧围绕“谁是叛徒?谁是犹大?”展开,而判断的依据就是画面中每个人物不同的表现,包括每个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课堂实录及效果:课堂中学生参与的广度和兴奋度被激发,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认为的“叛徒”,都在运用自我的生活经验去解读。

生一:我认为叛徒是画面上耶稣右面第二位穿着绿色衣服张开手的人,因为他不敢直视耶稣的眼神,心里有鬼。

生二:我认为叛徒是画面上耶稣右面第三位,因为他好像在拼命地向耶稣表白,“不是我。不是我”,解释就是掩饰。

生三:我认为是画面上左侧那个眼神恶狠狠,手里还拿着刀的人,他是不是被发现后,干脆就想把耶稣杀掉。

生四:我认为是画面左侧手握钱袋的人,因为书中说“出卖耶稣的犹大手握钱袋”。

教师小结:大家能提取这么多信息,说明达·芬奇对刻画的人物个性是鲜明的,而大家的解读也是充满个性的,这既是艺术作品的魅力,也是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关注人,关注人的个性。

3.对《蒙娜丽莎》的赏析

展示《蒙娜丽莎》画像

设问:她是一个活泼外向的人还是稳重内敛的人?你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更广泛的平台,提升观察力。

设问:加入一组中世纪时的以圣母为题材的绘画,并进行设问:中世纪时的绘画从题材到人物表情与《蒙娜丽莎》相比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促使学生感悟蒙娜丽莎微笑的价值:过去对女性的绘画集中于圣母圣女,普通女性很难进入绘画题材;作为普通女性在中世纪受到诸多禁锢,无法纵情欢笑,在这种压抑状态下的一抹微笑,构成了对旧时代的批判和对新时代的呼唤。

课堂实录及效果:这组图片的使用丰富了赏析的层次性,有效加深了对蒙娜丽莎微笑的理解,课堂上各种奇思妙想“百花齐放”,教师充分享受“教学相长”的快乐,课堂实录如下:

生一:我认为蒙娜丽莎是一个稳重的人,依据是她的手摆放得很端庄,身上也没有什么首饰,不张扬。

生二:我认为蒙娜丽莎是活泼的,因为她的头发披着,而且带着卷儿。

生三:我认为蒙娜丽莎既内向也外向,因为她的微笑好像是高兴,但也好像有忧伤,无法开怀大笑。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研究很奇特,也很有依据,很多是老师所没有想过的,大家也通过彼此的研究感受到了达·芬奇通过这幅画作所传递出的时代精神: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浅浅的,但这种感情的流露和人性的释放对人们的触动却又是深深的。而每个观众面对《蒙娜丽莎》时的不同感受再一次彰显了艺术的魅力:神秘和不确定。

4.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赏析

播放视频资料《莎翁情史》结尾处殉情的一段情景。

材料二:教会宣扬禁欲和独身,结婚是次于独身的选择。封建贵族以婚姻作为谋取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工具,男女都没有以爱情为基础选择配偶的权利。

设计意图:视频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材料二促使学生理解和体验罗密欧和朱丽叶追求爱情的时代价值:莎士比亚讴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感情的尊重,对人生幸福的尊重,在旧时代压抑遏制的人性,在新时代却得到了大力弘扬,从而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充分赏析以上文学艺术作品后,引导学生以“归纳关键词”的方式归纳,有两个目的:其一、从伟大人物的作品内涵中归纳出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关键词有——人、个性、感情、平等、自由等;其二、意识到与时代精神诉求相对抗的是基督教会封建神学的束缚,关键词有:教会、神学、束缚、压抑。至此给出与人的解放形成剧烈冲突的矛盾一方,即基督教会封建神学。

第二环节:激发学生继续追问

设问:摆脱教会精神控制、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文学艺术家们反映的到底是那个时代哪一部分人群的想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文学艺术家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到底反映了哪部分人群的需求。

展示14世纪前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经济情况的图片及文字材料,使学生结合文本材料,可得出结论——以工场主和富商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

继续追问:为什么这部分人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如此迫切?背后反映了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资产阶级精神诉求后的经济动因。

材料三:《威尼斯商人》的节选故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三千元钱。而夏洛克不要利息,而是要求在三个月的期限到来之时,如果安东尼奥不能清偿债务,就要由夏洛克在安东尼奥“心口所在的附近取一磅肉”。安东尼奥为了救朋友,也只得同意这项骇人听闻的条款,在契约上签了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感悟故事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种契约精神,理解契约精神中的内涵:平等。平等是自由的前提,这一诉求是资产阶级的精神动力。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公平、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和精神,这和基督教神学下的精神文化是格格不入的,这种突破是一种必然和趋势,也是内在本质;从现象上讲,资产阶级财富的增加使得他们更加自信,也敢于抗争和表达诉求。

小结:工商业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追求平等自由,追求人的解放、追求现世幸福成为时代的需要,一批杰出人物运用文学艺术形式彰显了这种精神,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学至此,可依据学生的掌握状况,酌情继续提出研究情境:文艺复兴有无不足?(如,过分强调人的自由和权利,会引发出个人自由和社会规范的矛盾问题,进而进行更高层次的探讨)

三、备课回顾

如文章开头所述,四次备课提升的是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的是自己的教学策略,而把理念和策略融入到教学实践,恐怕是让自己最受用的价值所在。

教学策略层面,我有意识地强化贯彻了两种学习方法,其一是以“欣赏”促“分析”,努力使教学贴合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自主生成的过程,比如《神曲》——抨击教会和教皇,《最后的晚餐》——尊重人的个性,《蒙娜丽莎》——尊重人的感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尊重人的自由和幸福;《威尼斯商人》——促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精神诉求背后的经济动因。其二,强化比较的学习方法,以旧时代的相关思想文化内容为参照,促进了对新时代精神内涵的理解,比如:加入中世纪时以圣母像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与《蒙娜丽莎》进行对比。

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尽量减少讲授现成的结论,为学生搭建足够广泛的思维和表达平台,从中展开思维想象,促成学生开放地、多角度地回答问题,落实思想自由精神。在不断的思维分享与碰撞中,在让人惊喜的教学生成中,最终对本课的核心价值知识能够准确把握: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文化变革与经济变革的关系。由此,还能为更长远更宏大的历史学习做好铺垫,比如: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公平和平等,不仅要突破教会的束缚,还要在未来突破专制王权的限制;放眼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探讨一些关系,比如自由和平等的关系、个人自由和社会规范的关系等。一言以蔽之:用自由平等的精神学习以自由平等精神为内涵的课题。

几番备课的历练,正应了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对教师而言,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崭新的世界,我希望能和同仁继续行走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路上,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搭建学生成长的“彩虹之桥”。

【责任编辑:吴丹】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教学策略学生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赶不走的学生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学生写话
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