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病虫害防控存在的问题与综合防治技术

2014-09-24景华王云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技术防控问题

景华+王云玲

摘要近年来,由于栽培条件及气象条件的变化,农田生态环境有利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小麦病虫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造成小麦损失。针对当前防治措施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防控的技术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产量损失。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控;问题;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44-01

近年来,由于栽培条件及气象条件的变化,农田生态环境有利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小麦病虫危害逐年加重,造成小麦损失。当前病虫害防治措施上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浪费大、成本高,防治效果较差。对此,开展了试验示范,提出了综合防控的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产量损失。

1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农田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的变化,有利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复种指数越来越高,为小麦病虫害发生、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场所;麦田机械化收割、高留茬,增加了田间残留病菌,越冬基数高;近年来暖冬天气有利于各种病虫害越冬。

1.2病虫害防治投入低

种植小麦比较效益低,从小麦播种至生长期间病虫发生的关键时期均采取防控的麦田不到50%,不拌种、不防治的麦田成为病源和虫源。

1.3盲目用药

有些群众在用药时,没有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正确使用,擅自加大药量或用药种类,造成浪费,污染环境,还加快了病虫害的抗药性[1-2]。

1.4防治方法不科学

有的群众防治时机不合适,贻误了最佳时期;小麦生长后期病虫种类多,往往多种病虫在同一时期同时发生,重叠危害,防治时没有明确主攻目标,作业效率低。

2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1播种期防控

该期主要防治对象是黑穗病、纹枯病、全蚀病、孢囊线虫病、根腐病等土传种传病害以及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防控方法:一是种子检疫。严格进行种子检疫,防止含有检疫对象的病虫害传播扩散。二是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在以全蚀病为主的发生区,用3%苯醚甲环唑60 mL拌麦种10 kg;以纹枯病、根腐病、散黑穗病等为主的发生区,用3%苯醚甲环唑20~40 mL或6%戊唑醇5~7 g拌麦种10 kg;以腥黑穗病为主的发生区,可用3%苯醚甲环唑7~10 mL拌麦种10 kg。拌种时加入用种量0.1%~0.2%的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以及适量的吡虫啉等杀虫剂,可同时防治地下害虫及苗期蚜虫。三是做好土壤处理。对全蚀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在播种前使用7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30~45 kg/hm2,或50%福美双45~75 kg/hm2+细土300~450 kg/hm2,犁后撒施并耙匀;对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区,除拌种外,还要在播种时用3%甲基异柳磷或3%辛硫磷颗粒剂30~45 kg/hm2,对干细土300 kg/hm2均匀撒于地面,并随犁翻入土中[3]。

2.2苗期防控

小麦返青后,要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红蜘蛛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当病株率达15%时,用12.5%烯唑醇300~450 g/hm2,或15%三唑酮1 500 g/hm2,或25%丙环唑450~525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隔7~10 d施1次药,连喷2~3次。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洒在麦株茎基部,提高防效。当麦田红蜘蛛33.3 cm单行有麦圆蜘蛛200头或麦长腿蜘蛛100头以上时,用1.8%阿维菌素120~1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雾。

当苗期蚜虫达200头/百株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300 g/hm2,或40%毒死蜱乳油750~1 125 mL/hm2,或3%啶虫脒乳油300 mL/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

2.3穗期防控

该期主要病虫害有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小麦穗蚜、粘虫等。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性、流行性的真菌病害,可防不可治,主要危害麦穗。按照“科学预测,主动出击,见花打药,防病保产”的预防策略,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若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3 d以上,全面采取预防措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或40%多菌灵胶悬剂1 500~2 250 mL/hm2,或30%戊唑醇悬浮剂450 mL/hm2,对水600~750 kg/hm2喷雾[4]。

对小麦条锈病要坚持“严密监测、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控策略,对零星病叶周围6.67 hm2、发病中心周围20 hm2进行喷药封锁;对病情发展较快的乡村要在流行初期及时组织全面喷防,坚决控制病害大面积流行;对小麦叶锈病,当病叶率达到10%时开始喷药;对小麦白粉病,当病叶率达到5%时进行喷药。防治上述病害,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或25%丙环唑乳油450~525 mL/hm2,或30%戊唑醇悬浮剂150~225 mL/hm2,对水750 kg/hm2喷洒,间隔7~10 d再喷1次[5]。

小麦穗蚜当穗蚜达500头/百株或益(瓢虫、食蚜蝇、草蛉等)害比在1∶150以下时进行防治。防治方法同苗期蚜虫。

粘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发现有3龄前粘虫15头/m2以上时,要立即喷药防治。用4.5%高效氯氰菊酯1 500倍液或灭幼脲3号有效成分45~75 g/hm2进行喷雾。

3参考文献

[1] 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737.

[2] 吕印谱,张国彦,王丽,等.2004年河南省小麦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原因浅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5(2):38-41.

[3] 赵文先,李子钦.卫福混配剂防治小麦病虫害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4):9-10.

[4] 陈承红.春季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J].种业导刊,2008(4):34-35.

[5] 吴燕,杨荣明,朱先敏,等.近年来江苏省小麦病虫害发生新特点及其治理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4):119-121.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技术防控问题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