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义县鼠类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变化研究

2014-09-24杨高乾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防治对策

基金项目 遵义市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项目“遵义市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遵科人才〔2012〕1号)。

摘要对贵州省遵义县1987—2013年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鼠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县住宅区和农田区(稻田、旱地耕作区)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社鼠5种,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3.09%,黑线姬鼠为农田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6.12%。住宅、稻田、旱地鼠类多年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52%、2.55%、3.16%,总体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42%。褐家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防治时以化学防治为主,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

关键词鼠种种类;鼠种组成;种群动态;防治对策;贵州遵义

中图分类号S4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22-01

遵义县地处祖国大西南的贵州省的北部,位于东经106°17′22″~107°25′25″,北纬27°13′15″~28°3′3″,全县土地总面积3 927 km2,海拔一般800~1 000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7 ℃,年均降水量1 200 mm。是贵州省粮食主产区,素有“黔北粮仓”之称,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辣椒等。长期以来,全县鼠害发生较为严重,年均农田鼠害发生面积2万hm2左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为切实解决鼠害问题,遵义县1987年1月加入了贵州省农田鼠情监测网,从此开始开展了系统监测和季节监测,基本摸清了遵义县农区鼠种种类、鼠种组成及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笔者对1987—2013年贵州省遵义县鼠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大面积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地点及时间

调查地点设在贵州省遵义县南白镇青山村、龙坑镇牛重坝村、茅栗镇花果村等地。调查时间为1987—2013年,其中,1987—1990年为系统监测,每月各调查1次,共调查12个月,1991—1996年未作调查,1997—2013年为季节监测,每年3月、6月、9月各调查1次,共调查3个月。

1.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为夹夜法,调查工具采用7 cm×17 cm木板夹,用花生仁作诱饵,晚放晨收,每月上中旬(5—15日)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各调查1次,每月各生境置夹200个左右,住宅区投放鼠夹以房间为单位,每15 m2左右房间置夹1个,15~20 m2房间置夹2个,农田区投放鼠夹按照田间直线或曲线排列,夹行距5 m×50 m。对每月所捕获的鼠类标本进行种类鉴定,统计捕获率及鼠种组成等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鼠种种类及组成

1987—2013年贵州省遵义县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累计开展鼠情调查105月次,共置夹48 715个,捕获鼠类标本1 666只,经分类鉴定,遵义县住宅区和农田区(稻田、旱地耕作区)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小家鼠(Mus musculus)、社鼠(Rattus nivivente)5种。其中,住宅区以褐家鼠为主,占总鼠数的83.09%,为当地家栖鼠优势种,其次是小家鼠、黄胸鼠,分别占总鼠数的14.25%、2.13%,为常见鼠种。稻田、早地耕作区以黑线姬鼠数量最多,占总鼠数的86.12%,为当地农田区害鼠优势种,其次是褐家鼠、小家鼠,分别占总鼠数的8.42%、3.93%,为常见鼠种(表1)。由此可见,褐家鼠、黑线姬鼠是当地防治的主要对象。

2.2种群数量变化

对1987—2013年贵州省遵义县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鼠类种群数量监测结果(表2)分析表明,住宅、稻田、旱地鼠类多年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52%、2.55%、3.16%,总体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42%,住宅区鼠类种群数量略高于稻田、旱地耕作区种群数量。从年度来看,总体鼠类年平均捕获率最高为7.11%,年平均捕获率最低为0.22%,最高年平均捕获率是最低年的32.32倍。以1987—1990年种群数量最高,年平均捕获率为5.89%,1997—2004年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年平均捕获率为1.48%,2005—2013年种群数量最低,年平均捕获率为1.11%。不同生境之间鼠类种群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长期开展大面积灭鼠有关。

3结论与讨论

遵义县住宅区和农田区(稻田、旱地耕作区)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社鼠5种,褐家鼠是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3.09%,黑线姬鼠为农田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6.12%,这与遵义市余庆县农田区黑线姬鼠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1],住宅、稻田、旱地鼠类总体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42%,年平均捕获率最高达7.11%,明显超过鼠类防治指标3%的要求[2]。遵义县住宅区灭鼠的重点是褐家鼠,农田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是监测的主要对象。从目前来看,农田鼠害发生面广,危害重,损失大,化学防治仍是农区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开展灭鼠时,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大面积农田统一灭鼠活动,改进灭鼠投饵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3-4],投放毒饵的毒饵站可选择竹筒毒饵站、PVC管毒饵站、矿泉水瓶(可口可乐瓶)毒饵站、花钵毒饵站、简瓦毒饵站等[4-5]。同时,交替使用毒饵饵料,以利于保护鼠类的适口性,提高防治效果,确保粮食增产增收[6]。

4致谢

本文采用了遵义县植保植检站历年的鼠情监测资料,对历年来参与鼠情监测工作的所有调查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5参考文献

[1] 郑元利,杨再学,胡支先.余庆县农区鼠种组成及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1,30(5):429-433.

[2] 杨再学,松会武,雷邦海.贵州省农田害鼠经济防治指标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3(3):32.

[3] 杨高乾.不同类型毒饵站灭鼠的适口性及防治效果对比试验[J].植物医生,2011,24(5):45-46.

[4] 金星,杨再学,刘晋,等.贵州省毒饵站灭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9):107-112.

[5] 郑元利,杨再学.毒饵站种类及其使用技术[J].农技服务,2008,25(8):69,108.

[6] 龙贵兴,罗文忠,刘琼华.大方县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预测[J].贵州农业科学,2009(6):110-113.

基金项目 遵义市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项目“遵义市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遵科人才〔2012〕1号)。

摘要对贵州省遵义县1987—2013年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鼠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县住宅区和农田区(稻田、旱地耕作区)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社鼠5种,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3.09%,黑线姬鼠为农田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6.12%。住宅、稻田、旱地鼠类多年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52%、2.55%、3.16%,总体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42%。褐家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防治时以化学防治为主,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

关键词鼠种种类;鼠种组成;种群动态;防治对策;贵州遵义

中图分类号S4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22-01

遵义县地处祖国大西南的贵州省的北部,位于东经106°17′22″~107°25′25″,北纬27°13′15″~28°3′3″,全县土地总面积3 927 km2,海拔一般800~1 000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7 ℃,年均降水量1 200 mm。是贵州省粮食主产区,素有“黔北粮仓”之称,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辣椒等。长期以来,全县鼠害发生较为严重,年均农田鼠害发生面积2万hm2左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为切实解决鼠害问题,遵义县1987年1月加入了贵州省农田鼠情监测网,从此开始开展了系统监测和季节监测,基本摸清了遵义县农区鼠种种类、鼠种组成及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笔者对1987—2013年贵州省遵义县鼠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大面积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地点及时间

调查地点设在贵州省遵义县南白镇青山村、龙坑镇牛重坝村、茅栗镇花果村等地。调查时间为1987—2013年,其中,1987—1990年为系统监测,每月各调查1次,共调查12个月,1991—1996年未作调查,1997—2013年为季节监测,每年3月、6月、9月各调查1次,共调查3个月。

1.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为夹夜法,调查工具采用7 cm×17 cm木板夹,用花生仁作诱饵,晚放晨收,每月上中旬(5—15日)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各调查1次,每月各生境置夹200个左右,住宅区投放鼠夹以房间为单位,每15 m2左右房间置夹1个,15~20 m2房间置夹2个,农田区投放鼠夹按照田间直线或曲线排列,夹行距5 m×50 m。对每月所捕获的鼠类标本进行种类鉴定,统计捕获率及鼠种组成等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鼠种种类及组成

1987—2013年贵州省遵义县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累计开展鼠情调查105月次,共置夹48 715个,捕获鼠类标本1 666只,经分类鉴定,遵义县住宅区和农田区(稻田、旱地耕作区)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小家鼠(Mus musculus)、社鼠(Rattus nivivente)5种。其中,住宅区以褐家鼠为主,占总鼠数的83.09%,为当地家栖鼠优势种,其次是小家鼠、黄胸鼠,分别占总鼠数的14.25%、2.13%,为常见鼠种。稻田、早地耕作区以黑线姬鼠数量最多,占总鼠数的86.12%,为当地农田区害鼠优势种,其次是褐家鼠、小家鼠,分别占总鼠数的8.42%、3.93%,为常见鼠种(表1)。由此可见,褐家鼠、黑线姬鼠是当地防治的主要对象。

2.2种群数量变化

对1987—2013年贵州省遵义县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鼠类种群数量监测结果(表2)分析表明,住宅、稻田、旱地鼠类多年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52%、2.55%、3.16%,总体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42%,住宅区鼠类种群数量略高于稻田、旱地耕作区种群数量。从年度来看,总体鼠类年平均捕获率最高为7.11%,年平均捕获率最低为0.22%,最高年平均捕获率是最低年的32.32倍。以1987—1990年种群数量最高,年平均捕获率为5.89%,1997—2004年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年平均捕获率为1.48%,2005—2013年种群数量最低,年平均捕获率为1.11%。不同生境之间鼠类种群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长期开展大面积灭鼠有关。

3结论与讨论

遵义县住宅区和农田区(稻田、旱地耕作区)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社鼠5种,褐家鼠是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3.09%,黑线姬鼠为农田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6.12%,这与遵义市余庆县农田区黑线姬鼠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1],住宅、稻田、旱地鼠类总体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42%,年平均捕获率最高达7.11%,明显超过鼠类防治指标3%的要求[2]。遵义县住宅区灭鼠的重点是褐家鼠,农田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是监测的主要对象。从目前来看,农田鼠害发生面广,危害重,损失大,化学防治仍是农区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开展灭鼠时,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大面积农田统一灭鼠活动,改进灭鼠投饵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3-4],投放毒饵的毒饵站可选择竹筒毒饵站、PVC管毒饵站、矿泉水瓶(可口可乐瓶)毒饵站、花钵毒饵站、简瓦毒饵站等[4-5]。同时,交替使用毒饵饵料,以利于保护鼠类的适口性,提高防治效果,确保粮食增产增收[6]。

4致谢

本文采用了遵义县植保植检站历年的鼠情监测资料,对历年来参与鼠情监测工作的所有调查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5参考文献

[1] 郑元利,杨再学,胡支先.余庆县农区鼠种组成及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1,30(5):429-433.

[2] 杨再学,松会武,雷邦海.贵州省农田害鼠经济防治指标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3(3):32.

[3] 杨高乾.不同类型毒饵站灭鼠的适口性及防治效果对比试验[J].植物医生,2011,24(5):45-46.

[4] 金星,杨再学,刘晋,等.贵州省毒饵站灭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9):107-112.

[5] 郑元利,杨再学.毒饵站种类及其使用技术[J].农技服务,2008,25(8):69,108.

[6] 龙贵兴,罗文忠,刘琼华.大方县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预测[J].贵州农业科学,2009(6):110-113.

基金项目 遵义市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项目“遵义市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遵科人才〔2012〕1号)。

摘要对贵州省遵义县1987—2013年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鼠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县住宅区和农田区(稻田、旱地耕作区)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社鼠5种,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3.09%,黑线姬鼠为农田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6.12%。住宅、稻田、旱地鼠类多年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52%、2.55%、3.16%,总体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42%。褐家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防治时以化学防治为主,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

关键词鼠种种类;鼠种组成;种群动态;防治对策;贵州遵义

中图分类号S4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22-01

遵义县地处祖国大西南的贵州省的北部,位于东经106°17′22″~107°25′25″,北纬27°13′15″~28°3′3″,全县土地总面积3 927 km2,海拔一般800~1 000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7 ℃,年均降水量1 200 mm。是贵州省粮食主产区,素有“黔北粮仓”之称,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辣椒等。长期以来,全县鼠害发生较为严重,年均农田鼠害发生面积2万hm2左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为切实解决鼠害问题,遵义县1987年1月加入了贵州省农田鼠情监测网,从此开始开展了系统监测和季节监测,基本摸清了遵义县农区鼠种种类、鼠种组成及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笔者对1987—2013年贵州省遵义县鼠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大面积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地点及时间

调查地点设在贵州省遵义县南白镇青山村、龙坑镇牛重坝村、茅栗镇花果村等地。调查时间为1987—2013年,其中,1987—1990年为系统监测,每月各调查1次,共调查12个月,1991—1996年未作调查,1997—2013年为季节监测,每年3月、6月、9月各调查1次,共调查3个月。

1.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为夹夜法,调查工具采用7 cm×17 cm木板夹,用花生仁作诱饵,晚放晨收,每月上中旬(5—15日)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各调查1次,每月各生境置夹200个左右,住宅区投放鼠夹以房间为单位,每15 m2左右房间置夹1个,15~20 m2房间置夹2个,农田区投放鼠夹按照田间直线或曲线排列,夹行距5 m×50 m。对每月所捕获的鼠类标本进行种类鉴定,统计捕获率及鼠种组成等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鼠种种类及组成

1987—2013年贵州省遵义县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累计开展鼠情调查105月次,共置夹48 715个,捕获鼠类标本1 666只,经分类鉴定,遵义县住宅区和农田区(稻田、旱地耕作区)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小家鼠(Mus musculus)、社鼠(Rattus nivivente)5种。其中,住宅区以褐家鼠为主,占总鼠数的83.09%,为当地家栖鼠优势种,其次是小家鼠、黄胸鼠,分别占总鼠数的14.25%、2.13%,为常见鼠种。稻田、早地耕作区以黑线姬鼠数量最多,占总鼠数的86.12%,为当地农田区害鼠优势种,其次是褐家鼠、小家鼠,分别占总鼠数的8.42%、3.93%,为常见鼠种(表1)。由此可见,褐家鼠、黑线姬鼠是当地防治的主要对象。

2.2种群数量变化

对1987—2013年贵州省遵义县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鼠类种群数量监测结果(表2)分析表明,住宅、稻田、旱地鼠类多年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52%、2.55%、3.16%,总体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42%,住宅区鼠类种群数量略高于稻田、旱地耕作区种群数量。从年度来看,总体鼠类年平均捕获率最高为7.11%,年平均捕获率最低为0.22%,最高年平均捕获率是最低年的32.32倍。以1987—1990年种群数量最高,年平均捕获率为5.89%,1997—2004年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年平均捕获率为1.48%,2005—2013年种群数量最低,年平均捕获率为1.11%。不同生境之间鼠类种群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长期开展大面积灭鼠有关。

3结论与讨论

遵义县住宅区和农田区(稻田、旱地耕作区)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社鼠5种,褐家鼠是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3.09%,黑线姬鼠为农田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6.12%,这与遵义市余庆县农田区黑线姬鼠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1],住宅、稻田、旱地鼠类总体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42%,年平均捕获率最高达7.11%,明显超过鼠类防治指标3%的要求[2]。遵义县住宅区灭鼠的重点是褐家鼠,农田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是监测的主要对象。从目前来看,农田鼠害发生面广,危害重,损失大,化学防治仍是农区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开展灭鼠时,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大面积农田统一灭鼠活动,改进灭鼠投饵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3-4],投放毒饵的毒饵站可选择竹筒毒饵站、PVC管毒饵站、矿泉水瓶(可口可乐瓶)毒饵站、花钵毒饵站、简瓦毒饵站等[4-5]。同时,交替使用毒饵饵料,以利于保护鼠类的适口性,提高防治效果,确保粮食增产增收[6]。

4致谢

本文采用了遵义县植保植检站历年的鼠情监测资料,对历年来参与鼠情监测工作的所有调查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5参考文献

[1] 郑元利,杨再学,胡支先.余庆县农区鼠种组成及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1,30(5):429-433.

[2] 杨再学,松会武,雷邦海.贵州省农田害鼠经济防治指标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3(3):32.

[3] 杨高乾.不同类型毒饵站灭鼠的适口性及防治效果对比试验[J].植物医生,2011,24(5):45-46.

[4] 金星,杨再学,刘晋,等.贵州省毒饵站灭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9):107-112.

[5] 郑元利,杨再学.毒饵站种类及其使用技术[J].农技服务,2008,25(8):69,108.

[6] 龙贵兴,罗文忠,刘琼华.大方县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预测[J].贵州农业科学,2009(6):110-113.

猜你喜欢

防治对策
肛肠手术中肛管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与防治对策
海上风电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关于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思考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