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用于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
2014-09-24郝明吴淑娟唐军胡小凤李卫
郝明+吴淑娟+唐军+胡小凤+李卫
摘 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46例符合采用换血疗法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换血疗法,治疗中予以持续心电监护和监测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并保证各管道的通畅。结果:平均换入血量(168.12±21.64) ml/kg,平均抽出血量(162.20±18.39) ml/kg;换血时间100~240 min,平均180 min。换血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8.61%、47.06%和53.85%,三者换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血K+、Ca2+浓度有所下降,血糖水平升高 (P<0.05);红细胞数和血Na+、C1-浓度无明显变化。无明显换血并发症发生。结论: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可大大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7; R7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3-0040-03
Application of peripheral arteriovenous fast synchronous exchange
trans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es with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HAO Ming, WU Shujuan, TANG Jun, HU Xiaofeng, LI Wei
(Jiuji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 Jiujiang 332000,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peripheral arteriovenous fast synchronous exchange trans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es with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Methods: Forty-six cases of neonate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exsanguinotransfusion therapy, were treated by exchange transfusion. During treatment, the monitoring of continuous ECG, body temperatur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respiratory and 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smoothness of all pipelines was surely maintained. Results: The average amount of blood transfusion was (168.12±21.64) ml/kg, the mean volume of blood drawing was (162.20 ± 18.39) ml/kg and the time for exchange transfusion was 100~240 min with the average 180 min. After exchange transfusion, the exchange rates of total bilirubin, direct bilirubin, indirect bilirubin were 48.61%, 47.06% and 53.85%, respectively. Their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fore and after exchange transfusion (P<0.05). The count of leukocyte, hemoglobin and platelet was obviously de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serum K+, Ca2+ ion were slightly decreased while blood glucose level was elevated(P <0.05) after exchange transfusion. There was no obvious change in red blood cell count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blood Na+ and C1- ion and no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exchange transfusion occurred. Conclusion: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ill neonates can be greatly reduced by peripheral arteriovenous synchronous fast exchange transfusion.
KEY WORDS neonate;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exchange transfusion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系新生儿体内胆红素过高而引起的疾病,其常见原因包括感染、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G6PD)、早产、新生儿溶血症(HDN)以及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等。其发病严重时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受损引发胆红素脑病,影响智力发育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发病率高达5%~10%。换血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对新生儿溶血疗效尤为显著,能在短期内快速降低血胆红素水平,减轻和避免对患儿神经系统的损害。亚洲国家高胆红素血症高发,新生儿换血得到广泛推广。近年来,新生儿换血技术得到不断改良,技术日渐成熟。现多采用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该疗法安全,并发症少,适应证广,效果理想。我院新生儿科每年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 000多例,其中严重高胆红素血症需要换血的50余例。我院于近年开展经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研究,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 121例,符合换血指征新生儿46例,其中ABO溶血24例,感染性黄疸8例(血培养确诊为败血症),Rh溶血7例,其它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7例,其中5例存在胆红素脑病警告期表现。46例新生儿中,早产儿21例,足月儿25例;男20例,女26例;平均日龄(4.75±1.98) d;平均胎龄 (37.2±1.2)周;平均体重(2.88±0.30) kg;换血时间为产后8 h~8 d。
入组条件[1]
根据换血指征给予患儿换血:①早产儿及前胎是死胎,全身水肿、严重贫血等;②出现早期胆红素脑病症状者;③产前诊断基本明确,而新生儿出生时脐带血血红蛋白<120 g/L,并伴肝脾肿大、水肿、心力衰竭者;④经综合治疗,血清胆红素持续升高并>34 μmol/L,且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者。
血源选择
目前国内Rh溶血症多选择ABO血型同患儿的血或O型血、Rh血型同母亲;ABO溶血症选择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的混合血,也可选用O型或新生儿同型全血。本研究中ABO血型的患儿选择同血型或O型红细胞加AB型血浆的混合血; Rh血型的患儿选择与母亲相同的Rh血型;原因不明的重度黄疸患儿选择同血型的血液。所有的血源均是3 d以内的新鲜血。
方法
环境温度设定为24~26 ℃,术前禁食6 h。患儿取仰卧位,分别于周围动静脉穿刺(桡动脉、肱动脉、足背或手背静脉)予以留置针,并接三通管。同步实施静脉端输血与动脉端抽血,抽血速度由3~5 ml/5 min渐增至10~20 ml/5 min,在2~3 h内完成,且每次出入量相差<2 ml。换血前给予鲁米那、白蛋白、光疗、碱化血液、丙种球蛋白等处理,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次;换血过程中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并注意保证管道通畅及保温。换血过程中,每换入100 ml血液,常规予以葡萄糖酸钙1 ml静脉推注,以预防换血后低钙血症的发生。换血后继续予以光疗,常规使用抗生素3 d。如血小板下降至50×109/L以下时,可予以补充血小板,必要时再次换血。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换血量及换血时间
平均抽出血量为(162.20±18.39)ml /kg,平均换入血量为(168.12±21.64)ml /kg;换血时间100~240 min,平均180 min。
换血前后胆红素变化情况
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8.61%、53.85%和47.06%,三者换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换血前后生化指标变化
换血后,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 PLT)明显下降,血K+、Ca2+有所下降,血糖(Glu)升高;红细胞无明显变化,血Na+、C1-无明显变化,结果见表2。换血前血培养阳性8例,换血后均为阴性。
转归
换血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无低体温、低钙抽搐、低血糖症、呼吸衰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管栓塞等发生。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46例患儿进行为期6个月~1年的随访,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讨论
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导致新生儿严重脑损伤甚至死亡,换血是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急救措施之一[1]。
对换血血管的选择,以往首选脐静脉切开术,且只能通过单一通路交替输血,易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缺血坏死、肠穿孔以及插管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2]。目前,国内外采用周围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法,具有创伤小、简单易行、治疗效果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可有效避免脐静脉插管导致的感染、血栓及穿孔等并发症。文献报道,该法可清除血液中50%胆红素,75%~90%的游离抗体及70%~90%的循环红细胞。一般换血量为150~180 ml/kg左右,可换出胆红素为45%~55%,有报道胆红素换出率可达65%[3]。徐瑞峰等[4]观察发现换血后与换血中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前半程胆红素换出率更高,换血效果更明显。本组换血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8.61%、47.06%和53.85%,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换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在换血中应密切监测换血前后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电解质的变化,因血容量增加过多、过快引起的各项不良反应。由于换血量仍较大和使用枸橼酸盐抗凝血,可能引起电解质的变化,枸橼酸盐结合钙离子生成枸橼酸钙,致低钙血症[5],因此,应注意补钙。本组每换血100 ml输入10%葡萄糖酸钙2~3 ml。
术后如出现黄疸反跳,应酌情进行二次换血,但需注意明确病因,对症处理[6]。本研究中尚无患者出现黄疸反跳行二次换血。本研究通过术后加强抗感染以及肝素的应用,没有出现术后贫血现象,有效减少了换血后的不良反应。
本组换血比较及时,全部病例治愈出院,46例随访6个月~1年,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由于核黄疸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换血可降低核黄疸的发生率,但对已出现核黄疸症状的患儿,换血却不可逆转病情,故对已发生核黄疸者应注意后遗症期进行早期智能和运动干预[7]。本研究中的血源采用的均为3 d以内的新鲜血,但由于血源紧张,有学者建议采用成份输血(按1:l~1:3的比例输入血浆及浓缩红细胞),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8]。
总之,经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是可行性的,换血后患儿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较换血前下降明显,大大降低了患儿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但必须监测换血前、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生命体征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参考文献
李锐钦, 邓皓辉, 张素芳. 外周动静脉同步输液泵换血疗法[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2, 4(1):63-64.
李锐钦, 邓皓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外周同步换血疗法——26例报告[J]. 新生儿科杂志, 2000, 15(4): 145-147.
卞小玉, 陈娟. 新生儿溶血病双管同步换血疗法23例疗效分析[J]. 广东医学, 2008, 29(2): 275-276.
徐瑞峰, 易彬, 高红霞. 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63例临床分析[J]. 中国优生优育, 2011, 17(1): 28-29.
熊虹, 康文请, 张瑛, 等.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索血症[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2, 17(4): 325-326.
夏世文, 张漪. 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2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 15(4): 375-376.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08-313.
丁艳洁, 初清, 万代红. 动静脉成分血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8, 23(4): 241-242.
(收稿日期:2014-05-26)
入组条件[1]
根据换血指征给予患儿换血:①早产儿及前胎是死胎,全身水肿、严重贫血等;②出现早期胆红素脑病症状者;③产前诊断基本明确,而新生儿出生时脐带血血红蛋白<120 g/L,并伴肝脾肿大、水肿、心力衰竭者;④经综合治疗,血清胆红素持续升高并>34 μmol/L,且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者。
血源选择
目前国内Rh溶血症多选择ABO血型同患儿的血或O型血、Rh血型同母亲;ABO溶血症选择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的混合血,也可选用O型或新生儿同型全血。本研究中ABO血型的患儿选择同血型或O型红细胞加AB型血浆的混合血; Rh血型的患儿选择与母亲相同的Rh血型;原因不明的重度黄疸患儿选择同血型的血液。所有的血源均是3 d以内的新鲜血。
方法
环境温度设定为24~26 ℃,术前禁食6 h。患儿取仰卧位,分别于周围动静脉穿刺(桡动脉、肱动脉、足背或手背静脉)予以留置针,并接三通管。同步实施静脉端输血与动脉端抽血,抽血速度由3~5 ml/5 min渐增至10~20 ml/5 min,在2~3 h内完成,且每次出入量相差<2 ml。换血前给予鲁米那、白蛋白、光疗、碱化血液、丙种球蛋白等处理,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次;换血过程中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并注意保证管道通畅及保温。换血过程中,每换入100 ml血液,常规予以葡萄糖酸钙1 ml静脉推注,以预防换血后低钙血症的发生。换血后继续予以光疗,常规使用抗生素3 d。如血小板下降至50×109/L以下时,可予以补充血小板,必要时再次换血。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换血量及换血时间
平均抽出血量为(162.20±18.39)ml /kg,平均换入血量为(168.12±21.64)ml /kg;换血时间100~240 min,平均180 min。
换血前后胆红素变化情况
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8.61%、53.85%和47.06%,三者换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换血前后生化指标变化
换血后,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 PLT)明显下降,血K+、Ca2+有所下降,血糖(Glu)升高;红细胞无明显变化,血Na+、C1-无明显变化,结果见表2。换血前血培养阳性8例,换血后均为阴性。
转归
换血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无低体温、低钙抽搐、低血糖症、呼吸衰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管栓塞等发生。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46例患儿进行为期6个月~1年的随访,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讨论
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导致新生儿严重脑损伤甚至死亡,换血是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急救措施之一[1]。
对换血血管的选择,以往首选脐静脉切开术,且只能通过单一通路交替输血,易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缺血坏死、肠穿孔以及插管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2]。目前,国内外采用周围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法,具有创伤小、简单易行、治疗效果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可有效避免脐静脉插管导致的感染、血栓及穿孔等并发症。文献报道,该法可清除血液中50%胆红素,75%~90%的游离抗体及70%~90%的循环红细胞。一般换血量为150~180 ml/kg左右,可换出胆红素为45%~55%,有报道胆红素换出率可达65%[3]。徐瑞峰等[4]观察发现换血后与换血中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前半程胆红素换出率更高,换血效果更明显。本组换血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8.61%、47.06%和53.85%,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换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在换血中应密切监测换血前后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电解质的变化,因血容量增加过多、过快引起的各项不良反应。由于换血量仍较大和使用枸橼酸盐抗凝血,可能引起电解质的变化,枸橼酸盐结合钙离子生成枸橼酸钙,致低钙血症[5],因此,应注意补钙。本组每换血100 ml输入10%葡萄糖酸钙2~3 ml。
术后如出现黄疸反跳,应酌情进行二次换血,但需注意明确病因,对症处理[6]。本研究中尚无患者出现黄疸反跳行二次换血。本研究通过术后加强抗感染以及肝素的应用,没有出现术后贫血现象,有效减少了换血后的不良反应。
本组换血比较及时,全部病例治愈出院,46例随访6个月~1年,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由于核黄疸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换血可降低核黄疸的发生率,但对已出现核黄疸症状的患儿,换血却不可逆转病情,故对已发生核黄疸者应注意后遗症期进行早期智能和运动干预[7]。本研究中的血源采用的均为3 d以内的新鲜血,但由于血源紧张,有学者建议采用成份输血(按1:l~1:3的比例输入血浆及浓缩红细胞),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8]。
总之,经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是可行性的,换血后患儿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较换血前下降明显,大大降低了患儿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但必须监测换血前、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生命体征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参考文献
李锐钦, 邓皓辉, 张素芳. 外周动静脉同步输液泵换血疗法[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2, 4(1):63-64.
李锐钦, 邓皓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外周同步换血疗法——26例报告[J]. 新生儿科杂志, 2000, 15(4): 145-147.
卞小玉, 陈娟. 新生儿溶血病双管同步换血疗法23例疗效分析[J]. 广东医学, 2008, 29(2): 275-276.
徐瑞峰, 易彬, 高红霞. 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63例临床分析[J]. 中国优生优育, 2011, 17(1): 28-29.
熊虹, 康文请, 张瑛, 等.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索血症[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2, 17(4): 325-326.
夏世文, 张漪. 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2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 15(4): 375-376.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08-313.
丁艳洁, 初清, 万代红. 动静脉成分血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8, 23(4): 241-242.
(收稿日期:2014-05-26)
入组条件[1]
根据换血指征给予患儿换血:①早产儿及前胎是死胎,全身水肿、严重贫血等;②出现早期胆红素脑病症状者;③产前诊断基本明确,而新生儿出生时脐带血血红蛋白<120 g/L,并伴肝脾肿大、水肿、心力衰竭者;④经综合治疗,血清胆红素持续升高并>34 μmol/L,且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者。
血源选择
目前国内Rh溶血症多选择ABO血型同患儿的血或O型血、Rh血型同母亲;ABO溶血症选择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的混合血,也可选用O型或新生儿同型全血。本研究中ABO血型的患儿选择同血型或O型红细胞加AB型血浆的混合血; Rh血型的患儿选择与母亲相同的Rh血型;原因不明的重度黄疸患儿选择同血型的血液。所有的血源均是3 d以内的新鲜血。
方法
环境温度设定为24~26 ℃,术前禁食6 h。患儿取仰卧位,分别于周围动静脉穿刺(桡动脉、肱动脉、足背或手背静脉)予以留置针,并接三通管。同步实施静脉端输血与动脉端抽血,抽血速度由3~5 ml/5 min渐增至10~20 ml/5 min,在2~3 h内完成,且每次出入量相差<2 ml。换血前给予鲁米那、白蛋白、光疗、碱化血液、丙种球蛋白等处理,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次;换血过程中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并注意保证管道通畅及保温。换血过程中,每换入100 ml血液,常规予以葡萄糖酸钙1 ml静脉推注,以预防换血后低钙血症的发生。换血后继续予以光疗,常规使用抗生素3 d。如血小板下降至50×109/L以下时,可予以补充血小板,必要时再次换血。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换血量及换血时间
平均抽出血量为(162.20±18.39)ml /kg,平均换入血量为(168.12±21.64)ml /kg;换血时间100~240 min,平均180 min。
换血前后胆红素变化情况
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8.61%、53.85%和47.06%,三者换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换血前后生化指标变化
换血后,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 PLT)明显下降,血K+、Ca2+有所下降,血糖(Glu)升高;红细胞无明显变化,血Na+、C1-无明显变化,结果见表2。换血前血培养阳性8例,换血后均为阴性。
转归
换血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无低体温、低钙抽搐、低血糖症、呼吸衰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管栓塞等发生。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46例患儿进行为期6个月~1年的随访,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讨论
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导致新生儿严重脑损伤甚至死亡,换血是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急救措施之一[1]。
对换血血管的选择,以往首选脐静脉切开术,且只能通过单一通路交替输血,易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缺血坏死、肠穿孔以及插管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2]。目前,国内外采用周围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法,具有创伤小、简单易行、治疗效果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可有效避免脐静脉插管导致的感染、血栓及穿孔等并发症。文献报道,该法可清除血液中50%胆红素,75%~90%的游离抗体及70%~90%的循环红细胞。一般换血量为150~180 ml/kg左右,可换出胆红素为45%~55%,有报道胆红素换出率可达65%[3]。徐瑞峰等[4]观察发现换血后与换血中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前半程胆红素换出率更高,换血效果更明显。本组换血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8.61%、47.06%和53.85%,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换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在换血中应密切监测换血前后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电解质的变化,因血容量增加过多、过快引起的各项不良反应。由于换血量仍较大和使用枸橼酸盐抗凝血,可能引起电解质的变化,枸橼酸盐结合钙离子生成枸橼酸钙,致低钙血症[5],因此,应注意补钙。本组每换血100 ml输入10%葡萄糖酸钙2~3 ml。
术后如出现黄疸反跳,应酌情进行二次换血,但需注意明确病因,对症处理[6]。本研究中尚无患者出现黄疸反跳行二次换血。本研究通过术后加强抗感染以及肝素的应用,没有出现术后贫血现象,有效减少了换血后的不良反应。
本组换血比较及时,全部病例治愈出院,46例随访6个月~1年,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由于核黄疸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换血可降低核黄疸的发生率,但对已出现核黄疸症状的患儿,换血却不可逆转病情,故对已发生核黄疸者应注意后遗症期进行早期智能和运动干预[7]。本研究中的血源采用的均为3 d以内的新鲜血,但由于血源紧张,有学者建议采用成份输血(按1:l~1:3的比例输入血浆及浓缩红细胞),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8]。
总之,经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是可行性的,换血后患儿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较换血前下降明显,大大降低了患儿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但必须监测换血前、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生命体征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参考文献
李锐钦, 邓皓辉, 张素芳. 外周动静脉同步输液泵换血疗法[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2, 4(1):63-64.
李锐钦, 邓皓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外周同步换血疗法——26例报告[J]. 新生儿科杂志, 2000, 15(4): 145-147.
卞小玉, 陈娟. 新生儿溶血病双管同步换血疗法23例疗效分析[J]. 广东医学, 2008, 29(2): 275-276.
徐瑞峰, 易彬, 高红霞. 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63例临床分析[J]. 中国优生优育, 2011, 17(1): 28-29.
熊虹, 康文请, 张瑛, 等.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索血症[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2, 17(4): 325-326.
夏世文, 张漪. 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2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 15(4): 375-376.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08-313.
丁艳洁, 初清, 万代红. 动静脉成分血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8, 23(4): 241-242.
(收稿日期:201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