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效课堂构建中语言的运用

2014-09-23赵中明

化学教与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生动性情感性启发性

赵中明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的专业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工具。教师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关系教学的成败。要想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从教学过程中寻找语言灵感,使教学语言体现出准确性、启发性、生动性和情感性等特征。

关键词:化学教学语言;准确性;启发性; 生动性;情感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8-0049-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18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之一,而教师的语言尤为重要。其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灵感。

一、准确性语言——高效课堂的基础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语言的准确性就是语言艺术这座高楼的基础,没有准确性就谈不上艺术性,高效课堂的构建更是无从谈起。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做到:

1. 注重语言的科学性

作为化学教师在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时,一定要讲清关键的字、词、句,准确表达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区分易混淆的概念,防止用日常生活概念代替科学概念。如用生活上的习惯用语代替教学用语:把“药匙”说成“药勺”,将“烧杯”说成“杯子”等等。忽视某些物质或反应的特殊性。如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实际上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碳酸使石蕊变红,如果讲述不清,往往会使学生弄不清究竟是谁使石蕊变红,搞得模糊不清,不知所措。也有粗心大意,如把化学方程式中的“+”读作“加”,“=”读作“等于”还有在讲到描述实验现象时一定要强调不可说出生成物的名称(水除外)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这句话本身没有错却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再如讲到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时要强调反应的实质是金属置换出酸中的氢,绝不能说氢气等等。

2. 注重语言的精炼性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少而精的语言,引导学生掌握较多的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以前听过一个老师的课,他讲的是化肥,整整一节课几种常见的化肥还没讲完,写了满满一黑板。说了很多的费话和口头语,让我觉得一节课很漫长,听课变成了一种煎熬,我很同情那些学生们天天在煎熬中度过。同样我也曾听过省级优秀老师开的观摩课,如缪徐老师绪言课的导入:“都市的夜幕下,霓虹闪烁;欢乐的节日里,焰火缤纷;宽阔的国道上,车辆奔驰;绿色的田野中,化肥润苗……这一切都和我们即将要学到的一门学科 ——化学密切相关。”简洁的语言囊括了化学的方方面面,听他的课让我感觉是一种享受,在不知不觉中下课了,总感觉意犹未尽。他的语言简洁概括,科学严谨。化学教学语言准确、严谨是对化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在这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刚上岗的新教师,更应注意克服上述几种不良现象。

3. 善用普通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使用普通话,在我校有些教师,方言较重,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听不懂,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

二、生动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语言贫乏,平淡如水,是课堂教学的大忌,这样做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和集中。语言太抽象深奥,学生又听不懂。生动幽默的语言能吸引住学生,振作学生的精神,激起求知欲望。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程颐的话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生爱动,好奇,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持久性。因此教师只有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能做到积极参与。据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有关专家对3国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的学生在中国占71%,日本占54%,美国占96%。因此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融入幽默,不仅有利于教育心理环境的营造,激发学习欲望,而且可以增加知识的形象性、生动性,有助于学生记忆。例如讲到去除杂质习题时一般原则是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但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可形象的把杂质比喻成大恶人危害人的生命,把所加试剂比喻成杀手,杀手的目标是杂质,使其变成气体消失或转化成沉淀死去;这样虽然科学性欠周密,但能降低难度,使学生学而不厌。再如讲到实验中有关气体和水检验顺序时,应先验水再验气,可形象地理解成“先咽水再咽气”如果先咽气了就没法咽水了,再如讲到区分羊毛和棉花时,有学生说找不到羊毛,我说实在找不到用自己的毛代替,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学生顿时笑了起来。这样形象的语言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幽默的确是语言中的“佐料”,教学语言中实在不可缺少,但值得注意的是,既是“佐料”,就应有度。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而一味追求语言的幽默诙谐,以至流于油滑,结果适得其反。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幽默是教师教学艺术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幽默作为一种教学艺术,不是想幽默就幽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形成。所以,在平时我们除了要保持愉快豁达的心境,还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和课堂驾奴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幽默技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化学教学变成快乐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到应有的知识。

三、情感性语言——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这就需要情感的调节作用。因此教学语言在满足准确性、生动性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语言的情感性。

1. 抑扬顿挫的语言,提高教学效率

语音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素。如果一位教师普通话很标准,但上课语音太低学生根本听不见,或需高度集中注意力才勉强听见,这样精神过于紧张,易疲劳;另外语音太低会使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能有什么样的效果?相反语音太高,学生会觉得刺耳,心理上也会感到恐惧害怕,影响正常思维,教师本身也易劳累生病。那么教学中究竟如何控制语音的高低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实际中语音的高低,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既要因人而宜也要因课而宜。所谓因人而宜是指对胆小、内向的学生讲话语音要轻些;对调皮、外向的学生讲话语音相对可以重些;对女生讲话语音应委婉些;对男生讲话语音可豪放些;所谓因课而宜是指一般的讲述课语音可平缓些;讲到重难点,关键的地方语音要加重些。如讲到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时,一定要强调在化学变化中这个前提,然后说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如果离开这个前提这句话就是错误的。因为原子可以继续分割。再如讲到单质的定义时一定要强调纯净物的限制,因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还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红磷与白磷,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等都是混合物。类似事例很多。可见语音的恰到好处还能突出教学重点。

2. 语言富有情感,拉近师生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影响,相互感染。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是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记忆效果。当学生心情舒畅时、情绪愉快时,记忆就准确迅速,课堂气氛就活跃,教学效果也更好。因此教师在语言上要富有一定的情感性,我从不板着面孔进课堂,而是和颜悦色,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讲课时,我总是满腔热情,并不断鼓励学生探求真理,使师生间“零距离”。如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中化肥的鉴别一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来进行化肥专家的选拔,选拔的条件:要能说出如何鉴别常见的化肥?你想参与吗?想参与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观察、实验、探究、发言。比比看谁的本领更强。(不但要会做实验还要会用语言总结表述)。简短的几句话把学生的情感因子激活了,课堂上看到的是一片热闹的景象:有取药品观察的、有进行溶解性实验的、有进行加碱研磨的忙得不亦乐乎。学生的脸上的表情也很丰富,时而高兴、时而痛苦(因闻到氨味而产生的)。最后在争先恐后的发言中结束了本节课,学生还觉得意犹未尽。在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

endprint

四、启发性语言——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1. 关注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上课要精神饱满,热情大方,富有激情且用鼓动性、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集中精力于听课,迅速进入学习主体角色;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请、可以吗?、你是怎么想的?”等商量性的语言,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并带有一定的启发。如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开始我让学生深呼吸感受二氧化碳的存在,接着启发性的问:你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吗?你想亲自动手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吗?这样几句简短的问题很快将学生带入到新课的探究过程当中。

2. 注重问题层次性,调动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在教学中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语言的启发性。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法》的时候,先引导学生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紧接着运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对二氧化碳制取的发生装置提出一连串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何制取更多的二氧化碳?如何控制二氧化碳产生的速率?如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将学生带入到更深的探究领域中。同时语言应声情并茂,要有感染力,寓教育于语言之中,培养健康的思想、情感。如:将洁净的铁丝浸入含有Ag(NO3)2和Zn(NO3)2和电镀废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物质,这层物质是 (〓〓)

A.Ag、Zn〓〓B.Ag〓〓C.Zn〓〓D.Ag、Fe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金属与盐溶液的相关知识,我用“英雄救美”来概括此类习题。所谓英雄是指能力“强”的人,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中应相对排在前面,而所谓的“美人”是“弱者”。学生一下投入到英雄救美的过程当中。讲解过后,我问:“同学们想当英雄吗?”学生异口同声:“想”,以后同学们要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一道普通的习题,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收获得不仅仅是答案,同时蕴涵着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两得。

以上所谈,仅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其实教学的过程随时会出现灵感,作为教师应学会捕捉灵感并随时反思和记录。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语言的锤炼是很重要的因素,教学语言除了应具有准确性、启发性、 生动性、情感性以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系统性、激励性等。学无止境,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亦无止境。只要我们勤奋学习,不断积累,积极探索,一定能使化学教学的语言更具有艺术魅力!一定能使化学的课堂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何沼露.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J].新教育,2011,(1):40-41

[2]朱建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初探[J].快乐阅读,2011,(22):17-18

[3]李晓莉.中学化学教学语言艺术初探[J].化学教学,2004,(2):15-17

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动性情感性启发性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几大要素
使学生作文语言生动起来之我见
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动性浅谈
让朗读点亮语文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插上翱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