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创设情境 让复习课“活”起来

2014-09-23姚占军

化学教与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复习课化学情境

姚占军

摘要: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复习课;化学;情境;思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8-0047-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17

复习课是化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课型,它是对新授课的总结和延伸。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将知识进一步深化,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在上复习课时,要么是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要么就是将学生扔进题海中,这样的课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易使课堂死气沉沉,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复习的效果当然也不好。所以在上复习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富有创意的情景,燃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复习课堂也能够充满活力。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既是对学生以前所学的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梳理、归纳,又是化学知识的延续、发展和深化。在学完了有关酸碱盐的知识以后,许多同学表示这部分内容既多又杂,不容易记住。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这部分的知识,我精心设计了一堂酸碱盐的复习课,在这节课中通过一系列教学情境的设计,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激活、调用和深化。以下是本节课中一些教学情境的设计。

一、设置实验情境,让课堂动起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我们在上复习课时往往忽视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复习课上,教师通常是忙着给学生整理知识点,而忽略了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更多的是偏重于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在复习课上,如果教师能设计一些探究活动,以问题为线索,以实验为载体,让学生开动脑筋,亲自动手,围绕自己的猜想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复习课堂显得生机盎然。

[情境1]上课前,老师去实验室配了两瓶溶液,一瓶是稀盐酸,另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展示两瓶溶液)。可是配完后,老师忘了贴标签了,同学们,你们能帮老师把这两瓶溶液鉴别出来,贴上标签吗?

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开动脑筋,在头脑中搜索有关酸和碱的知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鉴别方法。有同学说可以分别取两种溶液,滴加酸碱指示剂,根据溶液的变色情况来区分。也有同学说可以在两种溶液中加一些锌粉或镁条,看看有没有气体产生。有同学说可以在两种溶液中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看溶液中有没有沉淀生成。还有同学提出了用氧化铜、氧化铁、碳酸钙来区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给他们提供了所需的药品,让他们按自己的设想亲自动手实验。至此,学生的思维和热情被充分地激活和调动起来。

在复习课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书本上的知识要点、理论,去亲历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启迪。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领悟思想方法,陶冶科学精神,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进而认识和理解到科学研究、科学发明都来自实际,来自实践。这种体验、体悟会形成学生知识观,学习观的重点改变,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重要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燃起学生的热情

情境的设计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或自问自答,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针对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常识,挖掘复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把一些知识要点置于教学情境中,启发学生去思考、诱导学生去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而且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情境2]小明同学这两天总是感觉胃部不是很舒服,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他是胃酸分泌过多引起,同学们,如果你是医生你会给小明开含有什么药物的药品呢?

这是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联想到酸的化学性质,同学们提出了可以用含碱的药物如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来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也有同学提出用碳酸钙或碳酸氢钠等常见的盐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样从实际生活入手,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化学的思想。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梳理教学的内容,去生活中捕捉“现象”,采撷实例,从而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生活常识和经验出发,将教学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觉地用化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创设开放性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在学习中有了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去思考。复习课并不是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而且要帮助学生进行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一些有价值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张力。

[情景3]小明在学习完碱的化学性质后,知道了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可是在一次实验中,小明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并没有看到明显的现象,二氧化碳有没有和氢氧化钠反应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通过明显的现象,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虽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中没有明显的现象,但由于二氧化碳是气体,反应后必然导致容器内压强的变化,所以可以根据反应前后容器内压强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并画出了实验装置图。对学生设计的装置图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在不知不觉间,学生既掌握了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初中化学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素养,学生在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对化学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如何保持同学们的好奇心,并把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去探索、去研究的兴趣和动力,是老师们的任务和责任,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不是灌输给学生多少知识、技能,而是要点燃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像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那样去学习、去研究化学的科学素养。实践证明,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质疑问题,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就摆脱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另外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除了可以激发学生认知的矛盾与冲突,还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连续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复习过程展开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个连续性的问题情境,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展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情境4]问题1:小明在学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发现酸碱盐在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知道是什么吗?这一类反应称为什么反应?

问题2:复分解反应的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你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吗?

问题3:小明发现酸碱盐在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其实是酸碱盐中的一些“特殊离子”相互结合,生成了气体、沉淀或水,你知道哪些“特殊离子”能结合成气体、沉淀或水?

通过上述连续的三个问题,学生在归纳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了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反应的条件,而且进一步从微观的角度理解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教”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学”。而传统的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讲,学生被动的在听。由于缺少独立的思考和内化的过程,可能有些知识点学生并没有搞懂。所以在复习课中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设一些具有连续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识不断的深化,学生才可能真正的听懂、学会。教师在创设连续性的问题情境时,通过认真分析、整合教学的内容,正确认识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采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原则,找到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具有连续性。通过连续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透过表面的现象去发掘内在的本质。这样学生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认识得到了最大化的发展。学生有了地缓冲空间,能够完整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易于强化、评价学生学习。由此可见连续性的问题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复习的内容,善于多角度地去挖掘素材,巧妙创设新颖的课堂教学情境,这既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扬学生的自主和合作精神,促进知识、方法及情感的提升,使复习课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徐立海,吴永灵. 试论物理教学中的“重演知识发生过程”[J].物理教师,2009,(11)

endprint

猜你喜欢

复习课化学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