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QX村物理社会因素对村庄灌溉的影响
2014-09-23李敏
李敏
摘 要 基于我国灌溉管理模式中规模最大的集体管理模式的形成和运行问题,从“集体行动”的相关理论入手,运用奥斯特罗姆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以甘肃省QX村为例,分析集体体管理模式和自然物质条件、社区特点和政策制度环境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为灌溉管理的改革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集体管理模式;集体行动;可持续发展框架;甘肃省QX村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6-063-03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极为严重的国家,且地区分布与人口、耕地的分布极不匹配。灌溉用水作为公共池塘资源,具有非排它性和竞争性,由群体共同占用并享有,由此,形成了群体共同的利益。对公共池塘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维持需要投入成本,成本投入及由此引发的收益分享需要集体行动来实现。因此以集体管理为核心,实现区域灌溉水资源的社区自治具有集体行动的性质(Ostrom,2005)。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经过广泛的实地考察与深入的调查研究,Ostrom教授发现在规模较小、人口稳定的社区居民的生存发展,主要依靠公共池塘资源,并且,社区居民有权力建立自己的制度,而并不求助于外部力量的社区中时,公共池塘资源的自主治理有可能实现。
社会生态系统包括资源系统、资源单位、管理系统和用户4个核心子系统,子系统直接影响社会生态系统最终的互动结果,同时也受互动结果的反作用。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后,奥斯特罗姆指出,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应该建立在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背景下,对资源问题的研究需要关注系统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此外还引入了行动情境作为分析框架的动态基础,更有效的体现社会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应该在双重背景下作出3个层次的制度选择:操作规则、集体选择规则和宪法规则[1]。
1 研究内容
1.1 调研地点
甘肃省中部地区有着十年九旱,苦甲天下的说法。为解决该地区用水短缺难题,甘肃省于2006年开动引洮工程,解决该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由此,调研地点QX村二队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引洮工程覆盖区,引洮工程还在建设中,尚未通水,目前QX村仍采用机井抽取地下水灌溉的办法。
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30名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农户,如井官、用水大户等进行了结构化访谈。
1.2 社会条件概况
QX村地处甘肃省中部,用水短缺,灌溉采用地下水,灌溉机井由队集体所有,村庄主要种植作物为甘蓝。QX村二队大部分村民认为机井使用状况较好,但是,输水设施漏水情况较严重。QX村二队土地碎片化现象严重,不同农户的土地面积差距也非常大。QX村村民主要以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聚集,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相互交往,感情紧密,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村民间有着共同的行为规范;村庄大多数村民从事种植、养殖业,经济结构单一;村庄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较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大部分农户世代务农,文化程度不高,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居民传统观念强,注重对家庭、群体利益的服从,社会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村庄变迁缓慢,社会流动较少。
1.3 政策制度
甘肃省中部地区水资源缺乏,为减少农田灌溉次数,降低农田水分蒸发,QX村所在区政府很早就采用行政强制手段实行地区农田全膜覆盖,政府出资购买地膜,免费发放给村民。
QX村与村集体有关的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均采取“一事一议”的制度,由村委会提出预算,召集本队村民商量相关事宜,费用由村民分摊,维修如需出力,村集体会号召村民参加投工,积极配合,维修相关各项收入及支出会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1.4 组织结构
QX村所在的镇设有水利管理所,是区水务局的分支机构,负责管理镇上农村供水工程项目及镇辖区灌溉站,并不直接管理村庄的灌溉事务。
QX村的灌溉由各队选举井官管理,由村委会组织村民召开村民大会,投票选举出井官。但由于井官收入较低,多数较年轻的人不愿意当井官,QX村近些年来的井官都由年纪较大的村民充当。如果村里少数人认为井官没有尽到职责,提出罢免井官,井官就会被罢免,重新选举。
井官负责灌溉的各项事务,包括灌溉放水、水费收取、灌溉设施维护和灌溉纠纷调解等。如出现井官无法解决的事情,则由村委会出面解决,如自然村之间因灌溉产生矛盾,会由村集体介入调解。
引洮工程是甘肃省的重大水利工程,甘肃省专门成立了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负责引洮工程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供水调度等工作。
1.5 灌溉管理模式的运行情况
QX村的灌溉归各队的井官管理,井官由村民选举,村民也可参与灌溉管理中的各个环节。
灌溉水费采取电费+井官工资的模式,当电费变动时,井官召集农户通知电费变动,农户得知并认同后方,可改变灌溉水费。QX村村民普遍认为灌溉水费合理,在承受的范围内。年底时,井官核对水费收取情况后,在村里小卖部门口公示,确保水费收取的公正、公开。
村庄采用机井灌溉,单位时间内抽取的水量有限,浇地采取轮流的方式。蔬菜移栽期间,浇地比较集中,年初村民推算出菜苗移栽时间,提前给井官打招呼,确定浇水时间和次序,浇地严格按照次序进行,不可调整;实际用水时,井官根据记录放水,记录放水时长并据此按月收取水费;集中种菜完成之后,若降水偏多,农户想放水浇地就能浇上,基本上不存在矛盾、争执;若降水较少,村民按照固定的水渠的顺序和地块的位置来放水,干旱时偶尔会有因浇地的顺序发生纠纷的情况,对于干旱时浇地的顺序,有部分村民认为不够公平,排在后面的村民很吃亏,地里的菜有被晒死的可能,此种情况由井官调解,确保矛盾不扩大。
村里的灌溉设施出现损坏,由井官找人维修,费用分摊到村民的水费中。村里的水泥渠,在引洮工程前是政府出资、村民出力修建的,水泥渠并没有覆盖所有的水浇地,渠道出现破损,村民会主动维修;引洮工程通到QX村后,为了将村庄支渠和引洮的渠道连接起来,工程施工人员将村庄原有的水泥渠敲掉,铺上了引洮工程的水泥渠。渠道出现损坏,村民认为应该由引洮工程的建设维护人员维修。但由于引洮工程覆盖面积大、维修人手不够,村庄渠道维修总体情况是设施维修不及时甚至无人维修的状况。
2 社会自然条件对集体管理模式形成和运行的影响
气候、降水、作物种类、水渠状况和水资源的流动性等自然因素直接影响了灌溉管理的模式。QX村自然条件恶劣,村庄种植作物几乎都是甘蓝,灌溉时间集中在五一之后,针对此,QX村制定出了“先到先得”的灌溉用水制度;QX村抽取地下水灌溉,灌溉时需由井官开井放水,且单位时间内只允许1个农户灌溉,保证了村庄灌溉水费的收取,且灌溉时农户自发巡视排除其他水用户“搭便车”的可能,降低了灌溉管理中的监督成本。
村庄用水户的认知、村民日常生活对灌溉的依赖等社区因素,影响着灌溉管理中的协调成本、监督成本等,从而影响到灌溉管理模式的运行与发展。QX村村民之间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大部分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收入对农业灌溉的依赖相当大。在不出现重大干旱等灾害的情况下,村民彼此之间友好合作,互相监督,达成了一种互利有效的格局。针对在严重干旱的灾害,村庄有延续下来的灌溉次序,村民对此次序较为认可,偶有争执也会在其他村民或者井官的调解下得到解决。
引洮工程开工以前,QX村灌溉输水设施均由村民自行维修。QX村的引洮工程虽尚未通水,但支渠已投入灌溉使用。部分支渠存在严重漏水现象,村民认为引洮工程支渠维修养护应由引洮工程负责,但由于维修人员的缺乏,支渠维修无法及时到位,村民对此颇有微词。引洮工程这一政策的实施,改变了村民对灌溉设施维修的认知,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灌溉的良好运作。
QX村的每个农户都是灌溉系统的成员,有权使用村庄的灌溉机井,井官是灌溉系统的管理者,村委会作为监管人,三方共同组成了一个灌溉管理系统。村庄的灌溉次序、灌溉水费等均由村民大会共同讨论得出,大部分村民对此类信息十分清楚,且都能够遵守。但是,对于不遵守规则的少部分现象,村民只是从道德层面对其进行指责,没有相关的惩罚机制。
3 建议
基于物理因素、行动者特点、治理结构和规则的使用等对集体管理模式运行的影响,并提出如下建议。
QX村二队的机井灌溉不以盈利为目的,井官收入很低,导致村庄的井官出现无人担任的局面,若在考虑农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加入盈利激励,QX村的集体管理模式可以更好的运行。
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政府是治理公共池塘资源中关键的参与者,即使不直接参与治理,也应该给予资源自主治理组织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对规则的制定、修改和执行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QX村的管理中,政府引导农户种植经济作物,推广节水措施,然而,在应对重大干旱时发挥的作用有限。
管理模式要不断寻求变革,适应村庄的发展。以QX村为例,村庄现在仍采用地下水灌溉,农田灌溉是必须先由井官开井,且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个村民灌溉,灌溉时村民会自发巡视渠道,保证自家农田用水,从而以较低的成本排除了其他村民的“搭便车”行为。然后,引洮工程建成后,QX村将采用引洮的地表水灌溉,地表水难以储存,水流量大,可同时供多个村民进行灌溉,且获取方便,相对于地下水来说难以排除灌溉中的“搭便车”现象,或许未来QX村的灌溉模式需做出相应变革,以适应村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群.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J].经济学动态,2010(4):57.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