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城·存人·存神
2014-09-22何俊萍
何俊萍
摘 要:藉由老挝古城琅勃拉邦的保护,反思我国既有的古城保护,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并认知古城的价值,认知古城保护的核心即应是对古城文化的保护,而要达到对古城文化的保护,必须留住古城,留住当地人,留住人的精神。只有文化得到保护与延续,古城才是有灵魂的,也才是对古城的真正的保护!即应做到“存城”、“存人”、“存神”。
关键词:存城;存人;存神;古城文化;琅勃拉邦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9-43(5)
1 再到琅勃拉邦
——依然“琅勃拉邦”
时隔八年,2014的春节,我再次来到琅勃拉邦①。
从进入古城的那一刻起,有一种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一种久违的,舒缓的,真实的感觉。
随手在网络上发出几张照片,一位八年前的同行者看到后即刻回复:“还是原来的样子!”
是啊,这里的山依然葱郁,这里的水依然透澈,这里的古城依然宁静,这里的建筑依然是疏离。不仅山水古城建筑仿佛是原来的样子,连这里生活的人,人的生活、人的行为、人的衣着、人的笑颜……都与八年前极为相似,使人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八年前…… 这,就是我曾经存念于心中,久久不能忘怀的琅勃拉邦。(图1,图2)
当然,树在长,水在流,人也在长大,但她还是“琅勃拉邦”!
随着几天在古城中的行走,来前心中隐约存在的一些不安与顾虑也渐行渐消。我知道我怕什么,我知道我担心什么……我怕看到在国内稍有名气后的古城中常见的所谓的“朝气蓬勃”和“日新月异”的古城“新面貌”,使我失去了那段特殊的记忆;我怕看到古城中充斥天南地北的外地人的面孔,使我产生不知身在何处的错觉;我更怕看不到古城原本的所有者和居住者以及他们舒缓的步伐、透明的微笑、以及悠然自得的生活……
这个古城依然是“古城”,而且是——“这个”古城——是她自己!
那么,一座古城,如何才能是她自己,而不是其它呢,古城保护应该保护的是什么呢?
2 古城的意义
——从形式到内核
回过头来看看,历史文化城镇,或曰“古城”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一般意义上,历史文化城镇表现出的是一种形态,是一种构筑物的聚合,一种特殊的、经过时间沉淀的集合的状态和方式。这种形态包括实体性的,诸如民居、寺庙、道桥、门楼、公共建筑以及其它的各种构筑物等等,也有各种的所谓留空,如街道、广场,等等。这,也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城镇。在我国历史文化城镇的认定中,城镇的物理形态,即城镇的整体格局,城镇的空间构成,城镇的建筑形式等的特征即是作为主要的评判依据。城镇,因为其形态而为人们所认知,而历史文化城镇则更因其历史的延续性而具有了更多的意义,在其形态中即已包含了许多诸如营造与技艺、空间与形式、材料与色彩等等的信息。可见,城镇的形态本身即是一种意义的标识和历史的存在,其价值自不必言说。
但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古城”的含义,或曰价值。仅止于形态那么简单吗?显然不是!
城即是居,是生活,是鲜活的人的生活活动的空间与场所。每一座古城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叙述着一段既已远去的、同时也在不断续演的生活,讲述着一群已故的、以及正在生活的人。她也如同一个历史剧,随着时间的推进,剧情在发展,舞台背景在不断地改变,演员也在不断地变换着先后登场,表演着不同的角色。
游历在一座古城中,走在老街上,坐在屋檐下,我们时时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历史性的场景,体验这种场景的氛围,回味场景中曾经发生的事,曾经经历过的人,古城都是有故事的。
可见,古城不仅意味着几簇或疏或密的房屋,几条或宽或窄的街道,几个或大或小的广场……,更重要的,是古城所包容着一群人,一群特定的人,一群世代共同的聚居于此、并在长久的历史中所形成了某种共同性的、也是特定性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人——这,其实,就是古城的文化!
古城的文化才是古城存在的真正意义,也是古城价值的核心。
回归文化,是正确认知古城的关键!保护古城,其本质就是保护古城文化!
我们需要重新的思考我们对于古城的理解,对于古城文化的理解。
3 古城的价值
——回归文化
文化是什么,本质上就是人!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物,文化更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观念,是种精神。古城及古城中建筑等是古城文化构成的物质部分,是一种可见,可触摸的“硬文化”,而古城中的人,人的行为方式与思想意识等则是古城的精神部分,是一种“软文化”。二者都是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林诺夫斯基在其《文化论》中曾说过:“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分为基本的两个方面:器物和风俗,“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器物和习惯是不能缺一的,他们是相互形成及相互确定的。”这即明确了文化构成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也说明了风俗习性等作为精神文化构成的核心意义。于此,菲利普·巴格比的观点更为强烈:“人工制品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只是因为含有制作和使用它的人们的行为”,更强调了行为内容的重要性。
其实,这正如我们对于文物的关注,对于文物价值的评价:一件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器物本身,更在于制造这件器皿的行为。而且,于某种程度上而言,行为的意义往往超越了器物本身。正因如此,才使我们区分了文物真品与赝品的价值,一件赝品无论如何的惟妙惟肖,其价值终不能与真品相比。一般的文化遗存尚且如此,作为容纳了人们丰富的生活行为的城镇而言,更是如此。古城不仅是个容器的概念,更是作为一种人的聚合方式而具有意义。城镇的产生以及存在,都是为了承载人的各种行为。而人的特殊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既是构成了人的文化属性,人的精神气质,也营造出了城镇特殊的气质与精神。
由此,对于古城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容器”,更应保护其“内容”。不仅保护物,还应保护人,更应保护古城的“精神”,有了精神的古城才是有生命的。
4 古城文化的保护
——存城,存人,存神
藉由琅勃拉邦的体验——过去的与现在的,让我们重新的去思考、去认知古城的真正意义——回归文化。
重新的审视我国古城保护的现实,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的启示。以古城文化的价值认知为基点,古城的保护就应该是古城文化的保护。而要做到对于古城文化的保护,最基本的就应该做到——存城,存人,存神。
4.1 存城
是物的层面的保护。一是保存古城,古城中历史的遗存,建筑、街道等以及各种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迹及场景。再者,也包括与古城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与各种人工环境,诸如山水特征、农田景观、树木植被等等。这是古城给我们所呈现出的定格的图景——一个物化的场景。在琅勃拉邦,不仅历史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护,古城的街道、古城的肌理等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古城周围的山与水也都列入了保护的内容中。多年的旅游与发展都未曾影响到其水绕山环的自然格局以及其古城中松散的建筑格局,没有不合时宜的或是见缝插针的侵入者。绕城而过的河流不仅水依然清澈,视野也是清澈的,自然的水岸在树的间隙中蜿蜒延伸。城中的建筑与街道一如老挝人般都是相互谦让的,在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的交接处会留有许多的空白,或大或小,成院成园。行走在街道上,可以感觉到建筑的呼吸、自然的气息;遥望远山近景,时时可以感觉到古城与自然的之间的对话。(图3,图4,图5)
4.2 存人
是心物衔接的保护。保存古城中的人,与古城一起成长的、世代聚居在那里的人。古城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一街一景都是他们经营建造起来的,古城是他们的化身。他们书写了古城的历史,叙说了古城的故事,古城的保护自然不能缺失了这些人,这些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琅勃拉邦的行走中,随处可见的:街道上,房屋中,生活着的,开店铺的,……大多都是老挝本土的居民,他们瘦削的身材,略显黝黑的黄皮肤,凹陷的大大的黑眼睛,一眼就可以识别。他们或安详的坐卧于房前屋内,或屐着拖鞋进进出出,或背着个布褡裢缓步行走在街道上……,正是这些本地居民的存在,让我们时时刻刻的、明确的感觉到我们身处的是琅勃拉邦,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图6,图7)
在这里,没有了在国内古城中因人群与地点的不对称而造成的时空的错位感,也没有了那种因过于熟识的场景而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冒出的迷惑与不安感。
人与场景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联合体,是不可拆解的关系整体。在琅勃拉邦,这种人与景的统一性成就的是场景的协调,也塑造出了这个特定的时空场景。在这里,本地人依然是主体,是这里的主人。
4.3 存神
是心的层面的保护。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精神或是生命力的保护。古城精神的延续性,是文化的延续与生长。若只是物存,那只能是一种保留,保存,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当然的,老屋新用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延续,但那远远不足。所谓生命,应该是可以生长的,是可以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有机体。而古城的所谓生长,实则就是文化的生长。
留住了人,只是文化保护的第一步。原住居民是古城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与拥有者,他们决定了古城文化的过去,也将创造古城文化的未来。当然,那只有当他们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时,才有能力、有勇气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保护古城中人的特殊的行为方式,人的特殊的文化气质,保护并延续他们的精神,古城才有生长的活力,才能够保持并延续自身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在琅勃拉邦,我们看到的当地人,是真正的当地人,不仅是他们的外貌的特征让我们识别,他们的衣着、他们的举止、他们的表情,无处不显示出他们本真的自我。(图8)
琅勃拉邦的当地人依然保持着他们对自己民族服饰的喜爱,彩色裹身的筒裙依然是女子们的最爱,略带羞涩的真挚的笑脸是他们面对陌生人时自然而然流露出的表情,如缓吟低唱般的柔软语气是他们一贯的对话方式,每天清晨的化缘依然是和尚们的必修功课,也是妇女们一天活动的开始……。(图9)
在这里,一切都是温婉的、缓慢的、真诚的。即使是你已情急,或是再三催促,回语依然是温柔的,当然,回应也是缓慢的。朋友曾经乘坐老挝的航班,早晨的航班,一直等到下午才起飞,可以没有理由,也可以不作告知。当地人依然泰然自若的等候,毫无焦虑,也无任何不满,来客自然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节奏舒缓了,心也可以舒缓了。在这里,人与人依然保持着在许多传统的熟人社会中的难得的真诚和信任,特别是中国去的游客,更能深切的体会到这种难得的信任。在这里,大家都自然而然的入乡随俗了,节奏变缓慢了,语气也随之便变得柔和起来,连目光也清澈多了……(图10)
尽管,古城中来了许多的外地人、外国人,他们的生活设施也在逐渐的现代化,他们也开起了一些接待游客的餐馆、客栈,但,他们没有被同化,更没有丢弃自己,而是保有着自己的一份从容和淡定:来者,可以接受,但我还是我,我的生活还是我的生活,我属于这里,这里属于我。外来者,在这样的淡然中,在这样从容的坚守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改变自我,以适应、随俗。并因而更加的尊重,更加的喜爱这里,喜爱这里的文化。
古城中随处可见的外国游客,特别是欧美游客,就是最好的见证。他们或是听朋友熟人介绍而来,或是偶然选择而来,但这里给他们留下的感受使得他们一次一次选择再回到这里,或是介绍其他的朋友前来。他们许多是来过一次,两次,甚至多次的。
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种淡然,是他们的清心寡欲,还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特征,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对自己文化的由骨子里的喜爱与自信!
正是这种自信与坚守,也使得这个文化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尊重。使得这个古城作为她自己,得以长久的存在,并不断的生长,持续地书写她的未来。因为,他们还在延续着他们的文化,
精神不存,文化也即不在,犹抽去灵魂的皮囊,意义何在!
保护古城,即应是保护古城文化。留住古城,留住当地人,留住人的精神,古城才是有灵魂的,也才是对古城的真正的保护!反观国内的古城,在发展的幌子之下,已岌岌可危。好点的,留下了城——一副皮囊。而极少的关照到古城中的人——本地人,更不用说关照到精神。
我们的文化,自信何求?我们的古城,文化何在,精神何在?
我们的古城,还能存活多久……!
注释:
① 琅勃拉邦:老挝的佛教中心和古都,琅勃拉邦省首府,位于南康江与湄公河汇合处。1995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王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