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综述

2014-09-22马艳

中国名城 2014年9期
关键词:综述城镇化少数民族

马艳

摘 要: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的成果,从制约发展的问题、动力机制、发展模式、民族文化传承与重构、流动人口问题等方面进行梳理评价,并做出理论总结和对未来展望。

关键词:少数民族;城镇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9-17(5)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涌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这些文献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城市学等学科领域。综合来看,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的模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流动人口研究等方面。

1 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由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条件有所不同,所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速度问题、水平问题、空间差异问题、人口问题、城市结构布局问题等。

樊敏(2002)认为,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二是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一是大力发展小城镇,就地转移农村人口。二是以城市经济吸纳农村人口,形成人口的流动集聚。[1]沈茂英(2010)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面临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显著滞后,人口城镇化与生产要素的城镇集聚背离,形成新的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格局等问题,提出利用现有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与城镇功能,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促进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做好藏区城镇与村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培育建制镇的主导产业,形成依托产业,扩大聚集转移人口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藏区民营经济,依托民营经济发展小城镇。[2]朱东辰,李英等(2013)认为,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人口问题突出,并对实施城镇化的意义做了深入分析。加强政府主导力度,突出传统文化特色,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认真对待民族、宗教问题,是解决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的有效办法。[3]卢云辉(2009)以贵州为例,探讨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在他看来,应该科学定位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制定规划,深化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根本。[4]同样是以贵州为例,江明生(2009)认为,应该加大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投资,培养新型现代农民,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推进城镇化的政策系统,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大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5]

就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问题,以上学者从加强硬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出了建议,另有学者则强调城镇化文化、体制等大环境的建设。杨昌儒(2013)认为,城镇化的重点是创造农村人口进得来、留得住的环境,把农民变市民。为此,必须加大中学后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消除城镇化建设的体制和政策障碍。[6]卫利·巴拉提,姬肃林(2013)则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积极探索地方、兵团、央企等多元主体融合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城镇群;大力促进小城镇多样化发展。[7]

针对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问题,大多数学者在分析面临困难的同时,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也有一些学者注重对问题的分析,对对策方面的建议则涉及较少。于海峰(2013)分析了辽宁省少数民族人口及民族地区城镇化现状,认为辽宁省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辽宁省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发展滞后且各地发展不平衡。[8]有关对策方面的深入探讨为后续学者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有关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制约因素的研究,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成果。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多元性,还有许多地方并没有过多地或者深入地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策建议存在可行性以及应用性不强等不足之处。

2 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相关研究认为,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既具有普遍性,又有自的身独特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表现出主体多元化、空间上不均衡、时间上动态演进等特征。我国少数民族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同我国一般城镇动力机制研究相比,在诸多文献资料中,我们发现鲜有学者从少数民族城镇自身特点出发对其动力机制做深入分析。丁生喜、王晓鹏(2012)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提出新时期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动力可概括为特色产业发展的推力、城镇对企业和居民的拉力、制度催动力这三个方面。其中特色产业包括,特色农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工业发展为城镇化积累经济实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集聚效应逐步增强。我国城镇化是“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动力机制的结合,环青海湖地区也不例外。[9]有的学者另辟蹊径,从少数民族旅游城镇化的角度论述了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邱云志(2005)认为,少数民族区域旅游城镇化的初始动力主要是旅游。其基本原理是:旅游资源的勘探发现导致旅游资源地开发,形成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通过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旅游企业的产品营销,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形成一个消费市场需求,促使城镇化要素在空间上集聚。[10]针对少数民族城镇化,邱云志(2005)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必须保持民族特色,必须适度城镇化,突出城镇的景观功能,加强城镇化招商项目规划,推动城镇化发展,建设和谐的民族与共同发展的环境。杜发春(2001)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概括为内因和外因两个大的方面。杜发春认为,早期我国少数民族城镇发展的动因主要以外因为主,在现代则以内因为主。[11]

以上两位学者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给出了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少数民族城镇化不同于其他一般地区城镇化的特点做出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的研究。endprint

3 有关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同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般城镇化研究一样,在发展模式方面,目前我国学者大多有“大城市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小城镇重点论、三者并举论和‘两头重点论。”[12]张建英(2002)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实际,认为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其城市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建设。[13]而有的学者则提出,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发展大中型城市,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迅速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14]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坚持“多元一体城镇体系发展”。王雅红(2005)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应以大城市为依托,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积极而有重点地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一个有机的城镇网络体系。[15]

孙家寿(2011)的研究力求探索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与模式,他认为应该大力推进城镇密集区的整合发展,积极发展城镇经济和民营经济,引导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推进城镇化的体制创新和社会保障,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建设生态城镇。[16]

除了以上学者主张发展大城市、小城市,多元一体城市以外,还有学者则从宏观上针对不同地区状况提出了发展和规划建议。武友德、王源昌(2010)以云南为例,把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概括为省会中心城市带动型,资源开发带动型,大企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边贸带动等。[17]丁生喜,王晓鹏(2013)提出的“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候鸟型态城镇化”战略模式具有代表性。[18]罗维有(2011)认为,“县城据点型”模式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应该探索积极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支撑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模式。[19]有关少数民族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近年来有所涉及的学者还有林轶[20]、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21],王雅红[22]、蔡秀玲提出的城镇化动力结构理论[23],卢海元提出的城镇化运行机制理论。[24]

从以上著作中我们看到,多数文章对我国少数民族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都是宏观的,或者散乱的,没有具体指出各种模式的优缺点,缺少比较性研究和总结。

4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重构研究

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主要围绕如何更好地确保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冯瑞,艾买提,马磊(2008)就如何更好地实现阿克塞哈萨克族的文化传承与重构提出了建议,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充分认识传统民族文化体系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依据其文化传统,在经济结构、产业体系中作出相应的选择,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抛弃或否定其传统民族文化。[25]温起秀,温军(2003)认为,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重构,是我国加速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以重视的重要方面。[26]罗连祥(2013)认为,培养文化主体是传承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具体措施有:编纂乡土知识手册,通过宣传乡土知识培养民族文化主体;定期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发挥规范化教学在培养民族文化主体中的作用;大力弘扬少数民族语言,为民族文化主体的自觉生成创造环境。[27]祁庆富(2008)从多元文化视野来探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认为既要注重传承人的保护,也要重视传承物的抢救。[28]田俊迁(2005)由喀什部分老城区被拆除引发关于旅游开发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问题的思考,提出应该重视人文教育,培养全社会的人文精神;稳步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产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应该成为当地旅游开发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获得者;强调个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共性。[29]麻三山(2005)针对少数民族城镇化中出现的缺乏民族特色,盲目照搬“西方化”、“沿海化”的严重问题,提出应该统一规划,立法保障,平衡考虑,做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做好民族地区现存建筑、古迹的保护;建立“民俗型”城镇;搞好城镇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城市精神”建设,发展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文化。[30]

另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重构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还有熊茵(2013)。他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村庄特色保护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少数民族村庄特色保护模式:尊重村庄传统文化,构建村庄特色保护自组模式;以村庄规划作为基本手段,保护民族村落特色化发展;在保护中促发展,培育民族特色产业;打造民族特色农庄;规划上,要突出村庄特色,保护相关内容;产业上,要积极扶持民族村庄特色产业。就其功能与特色,具体可分为,民族文化型村庄——民族特色生活体验;生态休闲型村庄——生态休闲度假养生;边境口岸型村庄——特色边贸及文化交流;特色资源型村庄——推动特色民族产业发展。[31]

总体而言,关于少数民族在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文化传承与重构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对策方面的研究还需要不断的深化与社会实践的检验。

5 流动人口研究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区域及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造成了中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大量外流,近年来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杨亮(2013)结合城市化背景下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延边州龙井市三合镇这个朝鲜族村落为试点进行研究,探讨人口流动对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以及改善发展模式的可能。[32]周琳雅(2013)在2011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依据深入访谈,选取了经济融入、行为适应、心理认同三个维度,对社会融入程度进行测量,采用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33]华彦龙(2003)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农村人口一样大量进入城市,这给城市管理增添了新的问题,给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人口流动的意义以及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34]endprint

涉及到人口流动的研究,还有郑信哲(2001)《略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其影响》以及《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探析》(2002);焦若水(2004)《人口流动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对甘南合作、夏河、玛曲的调查》;高永久、曹爱军(2012)《少数民族人口流动: 驱动因素与社会效应》;郑信哲,周竞红《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民族关系研究》;迟松剑,刘金龙《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原因差异的民族因素影响分析》;刘文、马玉《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研究——威海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变动分析》等,这些研究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可以为我们后续研究做参考。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从对近几年的研究文献的梳理来看,一方面,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为该领域研究工作的深化,提供了重要积累;另外从质量上看,有关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越来越细,提出了许多非常有用的分析概念,定量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主流方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不仅仅只是针对城镇化本身的土地、经济展开的研究,还应加大对人的城镇化的研究。例如,少数民族地区人员城市融入中的劳动保障、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以及“半城市化”等方面的研究。另外,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内有关“逆城市化”的研究很少,这因为我国目前“逆城市化”现象不明显,但作为研究者,要作预期性的、未雨绸缪的研究。再次,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大对社会文化变迁,城镇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我们期待不管是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还是涉及到的学科方面,能够看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 樊敏,关于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J].布依学研究,2005,(12).

[2] 沈茂英.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3] 朱东辰,李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5).

[4] 卢云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C]// 朱奕庆,主编.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集(2005一2008).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9.

[5] 江明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难点及解决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6] 杨昌儒.加快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5).

[7] 卫利·巴拉提,姬肃林.优化新疆城镇布局新攻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6).

[8] 于海峰.辽宁省少数民族人口及民族地区城镇化现状分析[J].满族研究,2013 ,(4 ).

[9] 丁生喜,王晓鹏.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

[10] 邱云志.少数民族区域旅游城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10).

[11] 杜发春.中国民族地区的城镇经济与文化[J].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2001,(3—4).

[12] 林筠,李随成.西部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及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4).

[13] 张建英.论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建设[J].青海民族研究,2002,(1).

[14] 杨玉经.西部地区城市化模式问题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02,(3).

[15] 王雅红.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55一157.

[16] 孙家寿.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模式的思考与建议[J].参政议政,2011,(8).

[17] 武友德,王源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以云南为例的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2).

[18] 丁生喜,王晓鹏.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开发战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

[19] 罗维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道路探析——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

[20] 林轶.论城镇化建设中广西民族城镇城市意象的塑造[J].桂海论丛,2011,27(3).

[2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2] 王雅红.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研究——甘肃、新疆的个案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0.

[23] 蔡秀玲.论小城镇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8.

[24]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8.

[25] 冯瑞,艾买提,马磊.城镇化发展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重构——以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为个案[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5).

[26] 温起秀,温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效应[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4):71-78.

[27] 罗连祥.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J].历史与文化,2013,(391).

[28] 祁庆富.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民族遗产,2008,(1).

[29] 田俊迁.关于旅游开发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问题——由喀什部分老城区被拆除引发的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5,(4).

[30] 麻三山.浅探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J].民族论坛,2005,(12).

[31] 熊茵.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村庄特色保护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3.

[32] 杨亮.城市化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农村的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状况——基于延边州三合镇的实地调查[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33] 周琳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状况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34] 华彦龙.关于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问题的思考[J].中州统战,2003,(10).

责任编辑:蒋亚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述城镇化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综述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