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模式比较研究
2014-09-22朱晓霞
朱晓霞
关键词:用户信息行为;信息行为模式;信息行为;网络环境
摘 要:文章对已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环境下,国内外用户的信息行为模式进行了对比、评价和分析,提炼出了各个模式的优缺点,给用户信息行为模式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启迪。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6-0123-03
收稿日期:2014-05-04
*本文为铁道警察学院2013年校级项目“公安院校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以铁道警察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Y2013055。
1 网络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模式
1.1 Wang P的用户-网络交互信息行为模式
Wang P等把用户-网络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在两者交互之间构成要素以及交合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用户-网络交互的多维模式(user-web interaction: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该研究借助屏幕抓取软件和同步录入用户出声思考的录音的方式创建了一种过程跟踪方法。该模式由用户(User)、界面(Interface)、网络(WWW)三部分组成:认为“用户”是最重要的因素;“网络”是信息获取来源;“界面”架于两者之间,用来传递“用户”和“网络”的交流[1]。“界面”是“网络”的前台操作,“网络”是“界面”的后台资源,整个信息行为过程由“用户”利用“界面”来与“网络”交互完成,其中“界面”的获取结果/目标与“网络”中目标活动的具体行为相互对应(见图1)。
Wang P在这个模式中提出,认知因素主导用户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检索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不同认知类型可能会进而影响检索步骤和过程以及达到目标的次数。同时情感和身体因素也在促进或阻碍用户与网络的交互,作为主导之外的调节变量随时影响着信息行为,如消极的情绪会导致放弃一次正确的检索策略。从图中可以看出,“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是错综相连的,“用户”需要的信息资源就是目标。网络中有基本的元数据、组织信息的架构、存储信息的网络空间,用户需求的目标就隐藏在其中。通过“界面”中提出的获取目标,在“网络”中具体实现信息行为活动,最终用户就找到了需要的目标,其中“界面”的输入/输出设备由于操作困难等因素会导致错误和较长的交互时间。
1.2 Foster的信息查寻行为非线性模式
[JP2]Foster构建了一种不同以往的非线性模式,为用户信息行为模式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在模式中,信息行为活动是非线性的、动态的和流动的,它包含三个核心进程和三个层面的环境因素。三个核心进程分别是开始(Opening)、目标(Orientation)和强化(Consolidation)。三层环境因素从外到内,分别为外部环境(External context)、内部环境(Internal context)和认知方式(Cognitive approach),每一层由若干个体活动和属性组成[2]。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分
为社会和组织、时间、项目、导航争议和访问资源;内部环境的主要因素分为感觉和思想、连贯性、知识和理解能力,取决于用户的使用经验水平和已具备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的主要因素分为灵活性、适应性、公开性和机会、游动性思维和整体性,来源于用户的思维方式、识别意愿和信息使用,其模式(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三个核心进程包含在三个环境因素的最内层,环境因素由用户的相关性依次包围在外。三个核心进程是可以双向循环的,相互之间不需要交界可以任意到达,即所谓的非线性模式。每个核心进程都有诸多内容和步骤,事实上真正的非线性主体是核心进程的每个具体活动。下面给出三个核心进程的主要活动内容,排列次序不论先后,各个活动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见表1。
[JZ]表1 三个核心进程的内容和活动
开始 目标 强化
广泛查寻(Breadth Exploration) 回顾(Reviewing) 精炼(Refining)
折中选择(Eclecticism) 构图(Picture Building) 筛选(Sifting)
联网(Networking)
关键词检索(Keyword Searching)确定关键词
(Identifiying Keywords) 合并(Incorporation)
浏览(Browsing)
监视(Monitoring)
链接(Chaining)
意外发现(Serendipty)
资源定位和资源选择
(Source Identification and Source Selection)
确定问题(Problem Definiton)
查核(Verifying)
结束(Finishing)
全面了解(Knowing Enough)
1.3 Web2.0环境下基于SNA的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式
李枫林和张银从信息行为和社会网络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Web2.0信息技术范式,提出基于SNA(Social Network Analysis,社会网络分析)的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式。该模式以用户为中心,从网络构建和演变角度对用户的信息行为过程进行建模和分析,结合微观和宏观分析视角,提出了崭新的观点[3]。文中认为,Web2.0环境下用户的一系列信息行为都是用户和行为对象之间的普遍交互,行为对象既包括物理客体也包括以人为主的主体。其中用户是单独的行为个体,行为对象主体不仅包含个体用户,还包含在Web2.0环境中的群体用户及活动。该模式中用U(User)表示用户,O(Object)表示行为对象客体,S(Subject)表示行为对象主体(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该模式分为三个阶段:自我表达、资源储备和自我构建。“自我表达”阶段是Web2.0环境下信息行为的起始阶段,用户以注册的方式在社会网络中与其他行为对象单向构建,找到相应资源的接口并确立在社会网络中的存在。“资源储备”阶段用户主要与其他用户以及其他用户的行为对象之间交叉构建,连接其他资源作为储备并确立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关系。“自我构建”阶段用户集中资源进行自我构建,实现从社会网络中获取有效资源并充分享受构建后深入的信息资源。这三个阶段是以用户的信息需求及行为特征随时间推移而逐步推进的。“自我表达”阶段用户的信息行为由自主需求产生,信息资源较少;“资源储备”阶段用户的信息行为是大量与其他用户和行为对象建立联系从而寻求丰富的信息资源;“自我构建”阶段用户把大量的信息资源变成精准的、有用的。
1.4 Web2.0环境下研究生信息需求行为模式
吴彦文等结合Web2.0环境下的技术及应用,以信息需求为视角,以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信息需求行为模式[4]。文中使用调查问卷方式,统计和分析研究生用户群在Web2.0环境下的信息需求行为,主要从信息获取与利用、信息利用现状和信息获取障碍三方面进行研究。从分析的结果中构建模式,该模式将研究生复杂的信息需求以学术信息需求认知、学术信息需求内容和学术信息需求渠道三个方面来构建(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该模式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主要的学习任务,研究生的信息需求认知主要表现在信息感知、信息思维和信息认知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生作为特殊的研究主体,其信息需求内容以论文、科研和学习为主。Web2.0环境下对于研究生信息需求变化的体现在信息需求渠道中,主要是Web2.0社会性软件工具的使用。信息需求行为的内在动力是需求认知;信息需求行为的主要表现是需求内容;信息需求行为的外在保障是需求渠道。其中需求认知随着知识的丰富和经验水平的提高,具有增值性;需求内容随着研究生学习程度与科研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着,使得研究生的信息需求行为具有阶段性与层次性;需求渠道依赖于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目前是多种渠道并存,以后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endprint
2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模式特点
Wang P等人的模式主要研究用户的网络信息检索行为,重点研究了连接用户和网络的交互界面,尤其是交互界面中的目标与网络空间中用户的具体行为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只有建立了联系才能在网络空间中找到接口,使得用户完成网络检索行为。
Foster的模式从环境因素出发,重点研究包含在三层环境中的三个核心进程,以及环境与进程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该模式的亮点在于创新的使用了非线性模式来突出信息行为的核心进程,和其他过程模式、概念模式和叙述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李枫林和张银的模式在Web2.0环境下产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用户信息行为的过程模式。该模式利用Web2.0的社会性软件作为信息交流渠道,从用户自身、用户与资源和用户构建三个流程来构建用户信息行为的过程,重点强调了在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行为。
吴彦文等的模式同样在Web2.0环境下产生,结合研究生用户群的特色以及对Web2.0软件工具的使用,主要研究信息需求行为的模式。该模式的结构为三维立体,不同于三步过程模式和特征描述模式,是信息需求认知、信息需求内容和信息需求渠道三方面同时进行的立体模式。
3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模式优缺点分析
3.1 优点
Wang P的模式的优点是突出强调了用户和网络之间的交互,提出用界面作为接口。Foster的模式的优点是重视环境因素,并提出非线性的信息行为活动。Web2.0下SNA过程模式的优点是结合 Web2.0的信息环境变化,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三步过程模式。Web2.0下信息需求行为模式的优点是结合 Web2.0的相关技术和应用,构建了一个三围立体模式。
3.2 缺点
Wang P的模式的缺点在于没有涉及交互界面的其他技术困难。Foster的模式的缺点是没有细化三个核心进程中信息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具体运用的过程。Web2.0下SNA过程模式的缺点是研究起点基于SNA,没有涉及其他 Web2.0的影响因素,没有具体探讨Web2.0环境下各信息行为模式。Web2.0下信息需求行为模式的缺点是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只研究了信息需求行为,并未涉及Web2.0环境下的其他信息行为。
总结各个模式的特点,不难发现现有的信息行为模式在各具优势的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没有一个模式能够概括所有用户、所有信息需求、所有信息环境和所有信息行为。针对不同信息行为模式进行分析,了解国内外学者研究信息行为模式的热点所在,对我们探讨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模式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Wang P ,Hawk W.B.,Tenopir C..Users Interaction With World Wide Web Resour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Using a Holistic Approach[J].Information Proceeding and Management, 2000,36(2):229-251
[2] Foster A.A nonlinear model of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55(3): 228-237.
[3] 李枫林,张银.Web2.0环境下基于SNA的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51-54.
[4] 吴彦文,马艳梅,张干年.Web2.0环境下研究生信息需求行为模式与服务策略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1(1):75-79.
(编校:马怀云)
endprint
2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模式特点
Wang P等人的模式主要研究用户的网络信息检索行为,重点研究了连接用户和网络的交互界面,尤其是交互界面中的目标与网络空间中用户的具体行为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只有建立了联系才能在网络空间中找到接口,使得用户完成网络检索行为。
Foster的模式从环境因素出发,重点研究包含在三层环境中的三个核心进程,以及环境与进程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该模式的亮点在于创新的使用了非线性模式来突出信息行为的核心进程,和其他过程模式、概念模式和叙述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李枫林和张银的模式在Web2.0环境下产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用户信息行为的过程模式。该模式利用Web2.0的社会性软件作为信息交流渠道,从用户自身、用户与资源和用户构建三个流程来构建用户信息行为的过程,重点强调了在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行为。
吴彦文等的模式同样在Web2.0环境下产生,结合研究生用户群的特色以及对Web2.0软件工具的使用,主要研究信息需求行为的模式。该模式的结构为三维立体,不同于三步过程模式和特征描述模式,是信息需求认知、信息需求内容和信息需求渠道三方面同时进行的立体模式。
3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模式优缺点分析
3.1 优点
Wang P的模式的优点是突出强调了用户和网络之间的交互,提出用界面作为接口。Foster的模式的优点是重视环境因素,并提出非线性的信息行为活动。Web2.0下SNA过程模式的优点是结合 Web2.0的信息环境变化,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三步过程模式。Web2.0下信息需求行为模式的优点是结合 Web2.0的相关技术和应用,构建了一个三围立体模式。
3.2 缺点
Wang P的模式的缺点在于没有涉及交互界面的其他技术困难。Foster的模式的缺点是没有细化三个核心进程中信息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具体运用的过程。Web2.0下SNA过程模式的缺点是研究起点基于SNA,没有涉及其他 Web2.0的影响因素,没有具体探讨Web2.0环境下各信息行为模式。Web2.0下信息需求行为模式的缺点是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只研究了信息需求行为,并未涉及Web2.0环境下的其他信息行为。
总结各个模式的特点,不难发现现有的信息行为模式在各具优势的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没有一个模式能够概括所有用户、所有信息需求、所有信息环境和所有信息行为。针对不同信息行为模式进行分析,了解国内外学者研究信息行为模式的热点所在,对我们探讨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模式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Wang P ,Hawk W.B.,Tenopir C..Users Interaction With World Wide Web Resour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Using a Holistic Approach[J].Information Proceeding and Management, 2000,36(2):229-251
[2] Foster A.A nonlinear model of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55(3): 228-237.
[3] 李枫林,张银.Web2.0环境下基于SNA的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51-54.
[4] 吴彦文,马艳梅,张干年.Web2.0环境下研究生信息需求行为模式与服务策略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1(1):75-79.
(编校:马怀云)
endprint
2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模式特点
Wang P等人的模式主要研究用户的网络信息检索行为,重点研究了连接用户和网络的交互界面,尤其是交互界面中的目标与网络空间中用户的具体行为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只有建立了联系才能在网络空间中找到接口,使得用户完成网络检索行为。
Foster的模式从环境因素出发,重点研究包含在三层环境中的三个核心进程,以及环境与进程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该模式的亮点在于创新的使用了非线性模式来突出信息行为的核心进程,和其他过程模式、概念模式和叙述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李枫林和张银的模式在Web2.0环境下产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用户信息行为的过程模式。该模式利用Web2.0的社会性软件作为信息交流渠道,从用户自身、用户与资源和用户构建三个流程来构建用户信息行为的过程,重点强调了在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行为。
吴彦文等的模式同样在Web2.0环境下产生,结合研究生用户群的特色以及对Web2.0软件工具的使用,主要研究信息需求行为的模式。该模式的结构为三维立体,不同于三步过程模式和特征描述模式,是信息需求认知、信息需求内容和信息需求渠道三方面同时进行的立体模式。
3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模式优缺点分析
3.1 优点
Wang P的模式的优点是突出强调了用户和网络之间的交互,提出用界面作为接口。Foster的模式的优点是重视环境因素,并提出非线性的信息行为活动。Web2.0下SNA过程模式的优点是结合 Web2.0的信息环境变化,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三步过程模式。Web2.0下信息需求行为模式的优点是结合 Web2.0的相关技术和应用,构建了一个三围立体模式。
3.2 缺点
Wang P的模式的缺点在于没有涉及交互界面的其他技术困难。Foster的模式的缺点是没有细化三个核心进程中信息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具体运用的过程。Web2.0下SNA过程模式的缺点是研究起点基于SNA,没有涉及其他 Web2.0的影响因素,没有具体探讨Web2.0环境下各信息行为模式。Web2.0下信息需求行为模式的缺点是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只研究了信息需求行为,并未涉及Web2.0环境下的其他信息行为。
总结各个模式的特点,不难发现现有的信息行为模式在各具优势的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没有一个模式能够概括所有用户、所有信息需求、所有信息环境和所有信息行为。针对不同信息行为模式进行分析,了解国内外学者研究信息行为模式的热点所在,对我们探讨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模式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Wang P ,Hawk W.B.,Tenopir C..Users Interaction With World Wide Web Resour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Using a Holistic Approach[J].Information Proceeding and Management, 2000,36(2):229-251
[2] Foster A.A nonlinear model of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55(3): 228-237.
[3] 李枫林,张银.Web2.0环境下基于SNA的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51-54.
[4] 吴彦文,马艳梅,张干年.Web2.0环境下研究生信息需求行为模式与服务策略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1(1):75-79.
(编校:马怀云)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