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2014-09-22刘俊媛
刘俊媛+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阵地;同事是专业成长的合作伙伴;教室是校本教研的实践场所。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本着“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
一、常规管理,制度保障
学科优秀教师担任组长的六个教研组,每学期初都根据教导处的教研工作计划及本学科的工作目标、重难点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教研计划,并在具体活动中不断补充和完善。除了不定时的听评课外,每周有90分钟固定的时间作为教研活动时间,多功能电子备课室是专用的教研活动室,每次活动按计划由分工的负责人主持,学校领导小组参与教研组的活动和交流。这不仅是参与,也是对教研活动的督促和检查,使领导能够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前做好保障工作。此项教研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种氛围、一种文化,真正提升了教师群体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为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多面手,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既强调了教师“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也突显了教师的教育知识及其它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
1.分散学习,集中培训,提高理论水平
教师自觉学习有关教育理论,转变“教书匠”角色,增强研究的意识,主动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是做好校本教研工作的基础。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不只是知识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学校除了组织业务学习及相关培训外,还带领教师观看视频学习资料,印发教学理论材料,使教师从中汲取有效的理论营养。
2.课例引导,优势互补
高级教师的示范课和骨干教师的展示课,为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搭建了平台。每位教师都对自己的授课内容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学法指导、教法选择、教学手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自评,尤其是对优点和不足进行透彻的分析,让每个人都从“他人的有效经验”中获得支持和启发。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学科带头人和年轻教师的示范课活动,每位授课教师在评课过程中都要先进行充分的自评,组内教师在互评过程中客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记录评价结果及反馈建议,使全体教师的听评课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同上一节课,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教研组内成员同备一节课,共同完成课件制作,反复商讨教学流程,经过说课、试讲、点评,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的展示课集组内成员的集体智慧于一体,每位教师都得到了单独研究所不能获得的东西,促进了组内教师之间的主动交流与合作,学会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4.走出去,请进来,一人学习,多人受益
鼓励教师参加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每年外派带着任务学习的教师,回到学校进行校内的二次培训,使少数人学到的东西,在教师中得到最大范围的发挥。
教师的成长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每学期学校都邀请市、县教研员到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从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提问层次、教师点拨、时间分配等方面对教学进行分析、统计,并加以点评,为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更加科学、客观地施教提供了最大的帮助和指导,也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便利。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师分析、研究问题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活动,以研促教
梳理教学中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师真正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当科研和教研真正一体化运作时,才能真正完成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内的一批骨干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教学问题,并确立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如针对初一新目标英语《任务导学》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针对学生偏科现象的研究课题——《初中数学学生偏科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研究课题——《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热情方法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有利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了更好地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在数学组组长张加兴老师的带领下,参与研究市级课题《农村初中导学案设计与教学本土化研究》的人数多、覆盖学科广,阶段性成果及使用效果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导学案的设计、编写还是使用都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反思修改,再实践再完善,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课题组成员在教学、教研、科研能力方面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更加明确了今后自己在教科研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总之,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素,突出的是一个“研”字。今后,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中,要努力探求校本教研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