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辟蹊径
2014-09-21李占祥
2013年全国高考中,甘肃省首次使用新课标卷(甲),我们应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这样可以指导今后的复习工作。在高三复习阶段,如能对历届试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可以管中窥豹,知一斑而推及其余,从而辟出一条更便捷更有效的高考复习之路来。就语文而言,2013年新课标卷(甲)在试题的命制上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地方。而教师通过对这些试题的研究,会帮助考生举一反三,尽快掌握解题技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3年新课标卷(甲)语文试题第一题现代文阅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阅读”,所选文章摘编自何丹的《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一文,属于论述类文本,接近九百字。选文专业性较强,涉及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等方面知识,但所选文字对重要概念的解释清楚,论述思路清晰,可读性也较强,对有基本的阅读功底的考生来说应该没有太大的阅读障碍。现将试题和选项列出,以便下文展开论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宜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从试题所选文章和选项来看,有如下特点:
1.答题区间位置相对集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文共四段文字,第1题四个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位置在第一段和第二段开头,第2题四个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位置在第二、三、四三段中,第3题四个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位置在第四段中。12个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位置顺序基本上与原文的表述顺序一致,这就方便了考生阅读,节省了答题时间。
2.各选项表述主要为对原文的转述。12个选项在对原文转述时适当变换了说法,有些选项是表程度、范围等的副词的变化,如第1题A项将原文中“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转述为“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选项和原文只是两个副词“均”和“都”变化,其基本意思未发生变化。有些选项是表因果、条件等关系的短语、连词等的变化,如第2题C项和第3题D项则将原文中的表因果关系的句子改换了说法,意思也未发生变化。有些选项则对原文进行了归纳,如第1题C项“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则是对原文第一段的概括。还有些选项则加入了限定成分,如第3题A项“在中国文化史上”,则是原文中没有的信息,需要常识推断。endprint
3.问题设置保持不变。三道题中第1题“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设问,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选文主要论述了“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演变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故加以考查。第2题“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3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设问,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三道题都为C级。三道题的题干与近年宁夏等地使用的新课标卷中这道题的题干几乎完全一致。
以上特点也是近年来青海、宁夏等地高考使用的语文试题中社科类论述文本阅读试题共同的特点。另外,仔细研读这道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还会发现如下异于其他社科类论述文本阅读试题的地方:
1.选文中掺入对文言文内容的考查,并设置选项。如第1题B选项“似凫而大”中对“而”字的理解应为表转折的连词,如理解为表并列或其他关系的连词,则该选项有可能出现误判。这道题也间接地考查了考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而其它选项如第2题B、C两项,第3题C、D两项都涉及原文中的文言文。因此,如考生没有较强的文言功底,阅读原文时会出现阻滞或理解困难的现象。
2.信息丰富,涉及面广,考查全面。选文论及的中国古典文献有《左传》、《尚书》、《国语》及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等,涉及到考古学、文学、文化类型学、历史学、神话学等学科。选项之中也有超出原文的内容,因此需要考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文学常识。如第3题中B项“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C项“《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这些表述则涉及历史、文化常识。而实际上,2013年全国课标卷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题的选文出自李学勤的《<老子>的年代》一文,其中涉及到的古代典籍等更多。
结合以上2013年新课标卷(甲)呈现出来的特点,在今后的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阶段,要提醒考生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锁定答题区间是关键。三道题12个选项,要快速找出在原文中对应的位置。对每一个选项的判断要与原文相对照,反复斟酌。如果12个选项的位置分散在整篇文章中,不是按照前后顺序相对应的位置的话,那么回读原文的频率就会增加,完成试题的时间也就相应地增加。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试题,势必会加大考生应试的压力,有导致出现误判的可能。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对难度较大的试题细加研究,提高做题速度,快速找出选项位置,做好标记,准确判断。
2.做好选项与原文的表述对照。有些选项转述时与原文出入较大,且同一选项所涉及内容前后跨度较大。在这类题目中往往一个选项会涉及原文不同段落的内容,在判断时要防止遗漏,避免出现误判。如表述与原文出入较大,则需反复品读,抓主要信息,注意细节。
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和考生往往会较多地关注试题的正确选项,注重准确率,而往往忽略了其它选项。其实,认真研究试题的每一个选项,可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对选项中表示范围、程度和已然、或然、未然的副词和短语,表示因果、条件等关系的连词,以及代词、总括词等都要认真玩味,与原文进行对照,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关注专业性强,信息量大的论文。近几年全国卷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所选文章大多为文艺性论文,有些为大学本科甚至硕士博士研究生所读专业书籍或某些研究领域中的文章,因此,文章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甚至有些文章涉及许多学科领域。而为了全面考查考生的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类文章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因此,对于那些不喜文科、文艺性论文阅读较少的考生来说,需特别警惕。
4.特别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从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的两套语文试题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项不仅要依据原文做出推断,还需要依据所学知识,甚至是其它学科知识来做出推断。如是原文推断,则在原文中找到相应位置去对照推敲,而如果是超出原文,就需要依据常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来推断,这就大大提高了对考生综合理解能力的要求。考生不仅要具有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掌握文、史、哲等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可以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表明,语文学习的功夫更重要的还是在课外。
(李占祥 甘肃省兰州一中语文教研组 7300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