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诗词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

2014-09-21胡爱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使命感人文精神诗词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其成为人文教育的关键。诗词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瑰宝,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的思想情感,能够给人带来潜移默化的精神陶冶。因此,语文诗词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古典诗词中人文精神的理性张扬

古典诗词以其张扬的人文艺术魅力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各时期人文精神的精华,其人性美、人文美的张力是思想、情操、品格培养的重要教育工具,具有很强的涵盖和熏陶作用。诗词所展现的人文魅力和艺术思想在语文教学的方式上具有鲜明生动的楷模作用。诗词的内在情感精神是时代思想的浓缩,是中华民族的烙印,是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诗词的简练以及情感互动性是培养学生思想情操的最好工具。诗词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精髓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具有丰富的涵盖作用,比如人文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关爱等。诗歌以其完美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诗歌所独具的这种历史熏陶作用在语文教学效果上具有真切实在的接收作用。从教育功能上看,诗歌所张扬的人文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诗词教学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在学生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基础上,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情感、创造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并最终成长为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生命与精神和谐统一的社会化群体人。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其文学艺术方向的内涵熏陶成为极富感染力的人文教育素材,另一方面,其社会人生感悟是学生人文素质教学所急需的标识。

(一)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情感包括自身情感感悟及对他人的情感。本质上讲,社会是一个具有交往性的群体,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沟通交流之上的。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就是说真实情感是建立关系的基础。中国古诗词总是将情感流露得那么真实、唯美和富有感染力,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心灵的引导,是情感的塑造。情感不但包括爱情、亲情、友情,还在更广阔的范围有所展现,比如乡土的依恋之感、社会的仁爱之感等。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浓浓的友情就像一杯陈酿散发着醇香;宋之问的《渡江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将诗人对故土、故人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文关怀,诠释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这些优美的词句在培养学生友情、亲情、仁爱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二)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

儒家思想影响我国数千年,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和民族使命。这种高度统一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典诗词中体现颇多。诗词所包涵的那浓郁的历史文化使命能够使人产生壮怀激烈的思想,对精神具有强烈的陶冶意义。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识书习字”,另一方面就是人文精神的塑造,因此以诗词教学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中国诗词的历史文化长廊中,许多具有爱国情怀的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比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等,都是个中精品。这些诗词蕴含着对故土家园的热爱,以及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对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树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自然观念的培养

道家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体系,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和谐自然”的思想对我国的诗词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与自然融合为一的观念,使人们对生养自己的故土具有与生俱来的依赖和亲和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些山水田园诗在自然精神升华的智慧下,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可入诗,这种对自然的崇敬和寄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观的人文理念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作用十分明显,在深入学习后自然会内化为他们的品质。

(四)健全人格的塑造

我国是具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民族精神的导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君子之道一直是人格塑造的最终标准。许多优秀的诗词表现出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积极追求的奋斗精神,这也是目前学生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屈原在《离骚》中写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些都展现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奋斗精神。这些类型的诗词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以诵读为方法,强化体验感悟

著名诗人余秋雨曾把我国古典诗歌比作“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塑像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古诗词蕴含太深奥的精神理念,这么早给予学生,乍一看貌似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学生们纯洁空朗的心灵更易于接受。

选取合适的诗词让学生自由地诵读,让他们自主地体验感悟,沉下心来用心灵去接触诗歌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感悟诗词的真正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运用泛读、轮读、自由读、拓展读、迁移读、延伸读等诵读方法,基于全员读、鼓励读、习惯读等原则,使学生丰富自身语言及情感,个体自由化的领悟,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杜晓虹.浅谈诗词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3,(2).

[2]郝帮华.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11).

[3]丁洁.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胡爱萍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中心学校 734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使命感人文精神诗词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
诗词之页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工匠精神之责任感与使命感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