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述评”能力的几点尝试
2014-09-21韦艳艳田富忠
韦艳艳+田富忠
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能够准确流畅地陈述事件或语言材料,并作精要恰当地点评,是一个人好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这样的能力从哪里得来?还是要从学生时期培养。这不仅能够直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也有助于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中学生的“述评”能力不高,大部分学生就某一个话题或事件,不知道怎么说,说什么,更不懂得该如何点评。培养学生的“述评”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训练“述评”的基本功,让学生逐步从说什么、怎么说,到说得清楚,说得简洁,说得有理有据。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素养,也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述评”的能力呢?
一、引来“活水”,激发学生“述评”欲望
新鲜的事物总是容易引发人们的兴趣,中学生也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事件。设法将学生的兴趣引到某一话题与事件上来,让学生有表达的冲动,是培养学生的陈述与点评能力的前提。古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来“活水”,作为学生“述评”的语言材料,是激发学生“述评”欲望的好办法。新闻时事、生活热点、文化新潮、先进人物就是源头活水。譬如,每年一度“感动中国”的人物,可以组织学生先概述人物事迹,限定字数,做到有条理,然后进行点评,再与专家的“颁奖词”对照感悟。这样的素材很多,又譬如央视播出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纪录片,也可以作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述评能力。
二、转变“主体”,提供学生“述评”平台
许多老师往往感慨学生课间有说有笑、有谈有论的,可是课堂上一接触特定话题,怎么就羞羞答答金口难开呢。原因当然比较复杂,有话题难易因素,也有学生对说话训练的认识不够清楚的因素。但是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课堂是不是完成了新课程理念的转换,是不是体现以“生”为主的教改理念。如果还是老师唱“独台戏”,还是老师的“一言堂”,那么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就是奢望。因而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就是提供给学生“述评”的最好平台。笔者经常在课堂中担任“主持人”角色,让课堂不再成为惟一的“传道、受业、解惑”渠道,而是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这使学生广泛参与“述评”成为可能。笔者在教学《祝福》时,以“祥林嫂的故事”“我看祥林嫂的悲剧”两个活动,调动学生先“述”后“评”,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陈述“祥林嫂的故事”,学生熟悉了小说内容,把握了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再通过“我看祥林嫂的悲剧”,让学生从中思考,发表个人见解,从而逐步理解小说的主旨,理解鲁迅先生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用意。
三、模拟“真题”,增强学生“述评”动力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是说人很难持之以恒地去做好某件事,学生尤其难于坚持,他们学业负担重,学习目的性比较功利。如果不能有助于成绩的提高,就很难让他们长期坚持下去。正好《高中新课标标准》对中学生明确提出要求,“能根据谈话的目的,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叙述描绘,注意表达效果”,“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流畅地陈述事件,准确地给予评价”。加强中学生“述评”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根据考纲要求,研究高考试题,以模拟“真题”形式出题,将之融入在平时训练与测试卷中,以此让学生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接受,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源动力。
四、丰富“活动”,展示学生“述评”能力
“活动”是改变教学单一化最有效的形式,也是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快乐的重要途径。把培养学生的“述评”能力放进丰富新颖的活动中,保证了“述评”训练具体实在,不空洞乏味,既激发了学生参与兴趣,又能让学生从中得到收获,还能展示自己的价值。笔者在进行学生“述评”能力的训练中设计了很多新颖别致的活动,如“3分钟播报”,一般放在每节课课前,要求述评自己上学或放学途中的见闻,有述有评。再如设计“一周班情述评”,一般放在每周五阅读课上进行,要求将一周班级人事分条述评出来,不少于三条。再比如“我来介绍”,要求用200字左右向同学介绍一幅画、一本书、一部影视剧或一位人物。这些活动贴近生活,贴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说、好准备,在“述评”中获得知识,增加见闻,得到启示。
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随着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社会交往中,表达能力显现出突出的价值,而述评能力正是这一能力素养的重要体现。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有序有量地选取文本材料对中学生的“述评”能力加以培养,既可以丰富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涵,也可以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作进一步地深入拓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学有所用的语文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韦艳艳 田富忠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 223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