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距离”与双关辞格的建构

2014-09-21杨玉霞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3期
关键词:双关认知

摘 要:“距离学说”是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首先提出的,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进一步提出了“心理距离”学说,后来这一术语引入汉语修辞学,对许多修辞文本的建构有很强的解释力。“心理距离”在汉语修辞艺术中无处不在,本文试图从“心理距离”的角度阐释汉语双关辞格的建构。

关键词:“心理距离” 修辞手段 双关 认知

一、“距离产生美”

“距离”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时间或者空间上的相隔”。“距离学说”是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首先触及的,他用豪猪在冬天相互取暖的寓言故事来说明人类相处中距离的重要性。后来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进一步提出了“心理距离”学说,他认为“心理的距离”是创造美与欣赏美的一个原则,即“距离产生美”。我们要把对象放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给人一定的想象空间,产生一种距离感,然后用超然的态度去欣赏它,就会产生无尽的艺术享受。此外,布洛还提出“距离的矛盾”的观点,这种观点要求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之间要保持适当“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感觉和心理空间,主要从审美主体的心理角度出发,表现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主观感知上的一种差异。无论是制造美还是欣赏美,距离都能增加审美的魅力。因此,作者在创造文艺作品时审美的“心理距离”需要一定恰切性,“距离”太远了,结果就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使用的动机压倒美感,因此,“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理想。

二、修辞手段的产生与心理距离

对修辞学来说,“距离”理论极为重要,汉语修辞艺术同样离不开“心理距离”。在汉语修辞中,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下,有意识地运用某种修辞手段积极调整语言,给接受者解读文本带来一定困难,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心理距离”贯穿汉语修辞活动的始终,无论是消极修辞还是积极修辞,我们都可以通过“心理距离”学说去理解和阐释。

修辞手段,是一种对直白、平实言语的“修辞加密”,它使语言的意义不仅停留在表层含义上,更重要的是修辞表达的深层意义。这种委婉、含蓄的修辞表达方式,给接受者的正常接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设置了一定障碍,从而拉开了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距离”。在表达上,可以使表达者的传情达意更加婉约含蓄;在接受上,修辞手段的运用可以给接受者留下思索、探究的空间,接受者在破译修辞文本的真意后,会获得一种文本解读成功的快感和反复咀嚼文本的美感享受。修辞手段不是直白本意,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不是直通的,需要接受者透过表层含义去透视表达者的真实意图。因此,表达主体在运用修辞手段时要创造合理的距离,使接受者能够破译修辞文本的语意内涵。

从距离美学上看,修辞利用修辞手段设置感知障碍物,制造一种审美距离,从而刺激接受者引起随意注意,调动其文本解读的积极性,以取得审美实效。从认知角度上看,修辞文本的建构要求表达主体对认知障碍的设置要考虑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和知识范围,接受主体能够顺利破译表达主体的修辞之意,才能达到交际实效。从修辞目的上看,表达者所制造的表达与接受之间的距离,调动了接受者文本解读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激活其想象力,为接受者文本接受中心理快慰、美感的获取提供了条件。

修辞的建构和解构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接受者只有在不断解构中才能获得心理快慰和美感享受。因此,距离美应保持适度,只有妥帖灵活地运用语言材料,积极调动修辞手段,才能取得预期的表达效果,从而保证交际目的的实现。

三、基于心理距离的双关辞格建构

“心理距离”学说对许多修辞文本的建构有很强的解释力。“心理距离”要求表达对象的言语表达尽可能地富有艺术性,使交际者乐于接受。双关辞格是基于“心理距离”建构起来的。

陈望道先生认为双关是用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事物的修辞方法,他将双关语分表里双关和彼此双关两类。王希杰先生认为双关分为三种: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和语法双关,是指同一个词语或同一句话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出现,兼有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我们主要以王希杰先生对双关的分类为例来阐释心理距离对汉语双关辞格的建构的影响。

(一)双关是一种认知行为

实验心理语言学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种对信息处理的认知过程,语言运用是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关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修辞活动,也是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交流对于发话人来说,是一个编码过程,对于受话人来说,是一个解码过程。在双关中发话人的编码和受话人的解码都存在着认知活动的参与,认知贯穿于双关建构与解构的整个过程。

从认知的角度看,人类的认知能力受到时间的限制,在同一个时间点,人们认知事物的两个意义有先后之分。双关修辞的意义建构具有两个意义,因此,接受者对这两个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有先后顺序:字面意义、容易获得的意义一般是先认知到的;隐含义、需要经过深层思索才能获得的双关义是后认知到的。例如毛泽东诗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例中“杨”与“柳”表层义是指杨树与柳树,杨花与柳絮,“我”失去了杨树,而“君”失去了柳树,杨花与柳絮轻飘飘飞上了九霄,这是我们读词所获得的字面义,也是我们首先认知到的,继而,我们通过语境认知到“杨”与“柳”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分别指革命烈士杨开慧与柳直荀,词句的深层意义是:“我”失去了杨开慧,而“你”失去了柳直荀,他们的忠魂将像杨花与柳絮飞上九霄,既表达怀念之情,又赞扬了革命烈士杨开慧与柳直荀的英勇忠烈。深层含义是通过语境认知后得到的。

(二)双关辞格的建构与心理距离

双关辞格具有表层与深层两重意义,并且这两个意义在人的认知上有先后之分,因此,在接受上,文本修辞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接受者有思索、探究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接受者的文本接受的兴味和文本的审美价值;所以,在表达上显得内涵丰富而婉转蕴藉。

谐音双关是汉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利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汇特点来构成双关语,表达丰富、隐晦或曲折的意思。例如: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广告);改巢换代(某房地产销售广告语)等等。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开花,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才哪里来?”刘三姐表面的意思是指桃子、李子、锣鼓这样的事物,实际上是暗指“陶、李、罗”三个人,谐音双关,同时对三个蠢秀才进行了巧妙、辛辣的讽刺。从接受上看,由于刘三姐建构的修辞文本在语意上又双重解释,这就极大地调动了接受者文本接受的兴趣,在获取一种语言表达智慧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审美享受—文本内涵解读后发出会心一笑。endprint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以及在特定的语境中语义的多解性而构成的。例如(赵本山小品中的台词)黑土:你飘吧!说不定哪天风大就把你这块云彩刮跑了。小品中的“飘”运用了语义双关的修辞方法,黑土在当前的语境暗示下利用飘的一词多义来建构双关语,其表层意思是指天空中的漂浮的白云被风刮跑,而深层含义指小品中的“白云”爱慕虚荣飘飘然的情绪,表达含蓄委婉,幽默风趣,巧妙曲折地对“白云”发出了警告;这样,文本语义的表层与深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从而给接受者留下了回味思索的空间,提高了接受者的文本接受兴味。

语法双关是利用语法结构的多种语法分析构成的。我们以广告语“做女人挺好”为例来阐释语法双关的建构与心理距离的关系。广告语的建构者利用“做女人挺好”可作多种语法分析来建构双关语,这句广告语表面上是个单句,表层含义是指作为一个女人很好,其中“做女人”作主语,“挺好”作谓语。而其深层含义是指作为女人,拥有傲然挺立的胸脯更有魅力,其中可作两种语法分析,一是作为单句,“做女人”作主语,“挺好”作谓语;二是作为复句,“挺好”为主谓结构,“挺”作主语,“好”作谓语。接受者在理解广告语时,首先认识到的是表层意思,进而是深层意思,表层意思到深层意思之间有一定“距离”,令接受者思索回味不已,进而深切体悟到广告商的真实用意,从中获取文本建构的智慧和文本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

总之,双关辞格的建构是基于创造一种“心理距离”的心理状态而使用的。双关辞格是利用语音的相同或相近,词语的一词多义,或者语法结构的多种语法分析,用言此意彼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心理过程就是制造“心理距离”的过程,双关辞格的表层与深层两重含义之间的差异就是“距离”。双关辞格具有表层与深层两重意义,在表达上显得含蓄蕴藉,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在接受上,文本语义的表层与深层有一定的“距离”,给接受者留有回味思索的空间,从而获取一种文本解读成功的快慰和独特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李连涛.“双关”的修辞心理机制[J].修辞学习,2004,(06).

[3]王可峰,宁文忠.“距离”与汉语修辞艺术[J].甘肃高师学报,2010,(06).

[4]陈莉莉.距离产生美—文化视角下修辞的美学属性[J].九江学院学报,2011,(04).

[5]喻应桃.双关辞格的认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

[6]吕桂华.汉语双关辞格的建构与应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2011.

(杨玉霞 吉林省长春理工大学南区研究生院 130022)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关认知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双关
一语双关
“运气”上门
双关趣谈
双关辞格名称探源及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