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记写作教学误区及原因分析

2014-09-21朱晓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学误区

摘 要:日记写作被引入语文教育与教学领域产生了许多有利影响,但目前日记写作“作文化”“强制化”“道德化”倾向较重,弱化了日记的功能发挥,将文章、作文、自由写作(日记)及写作概念混为一谈,与直接忽视日记发展人而过度强调教育人及训练写作的功能是造成日记写作教学误区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日记写作 教学误区 原因分析

日记是各种文体中最具私人性的一种。一般说来,它是用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文体。如果一个人养成了天天写日记的习惯,会发现其好处不胜枚举,备忘、倾诉、反省、锻炼思维、磨练意志、提高写作水平……也正是基于上述勤记日记的诸多好处,早在现代语文诞生之初,日记写作就已被引入语文教育与教学领域[1],百余年来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心性人格,日记担任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下,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也把发挥日记功能,提升作文能力当成共识,从知网中仅以“日记与作文”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得到记录514条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景象是繁荣的,践行的实惠、教师的倡导,仿佛学生写了日记,一切写作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问题不是那么回事。最近出现的两个现象引起了笔者对当前日记写作教学的反思。

现象一:刚毕业的学生考上了农村特岗教师,作为新手,问她最近教学情况怎样,有何困惑?她便问笔者,面对学生写日记时要么不愿意写,要么写一两句了事的情况怎么办?笔者问她,你的学生几年级,写作要求是什么,有没有对日记写作进行专门引导与指导?答曰:小学三年级,每周五篇,不限字数,日记什么都可以写,还要什么指导?

现象二:2013级新生自动化专业的《大学语文》课上,笔者问学生有写日记的习惯吗?高考结束后,上个暑假直到现在还在坚持写日记的同学请举手,不是每日必记但仍在延续的那种也行,教室里102名同学仅4位举手。

笔者宁愿相信这是个别现象,但随后到附近的两所中小学校及执教的另两个理工科班级调查,结果仍不出左右,大致归结起来,日记写作的不良倾向有如下几条:

1.日记写作作文化。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广大教师为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一是把日记练习等同于作文训练,日记写作只作为语文教学和作文训练的工具而存在,而这极大压抑了日记写作的其他价值和功能;二是一味强调学生动笔,缺少有序的训练和科学的指导,这也使日记写作练习走进了死胡同,让学生厌写日记的情绪逐渐升温。这种趋势受上个世纪语文“工具性”本质论的影响,认为作文教学应侧重于文章的形式、法则等知识教学,侧重于应对文体、语体、语境等外在规范的能力训练。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日记写作只负责提供题材“例子”(即生活素材)以服务于作文的形式与技能训练,故而被视为作文教学的附庸工具而存在。今天看来,语文虽有工具性但并不就是工具,因为它还含有丰富的人文内容,日记写作也不仅旨在写作练习、语言运用,还有情感的记录抒发、个性的修炼养成等。

2.日记写作强制化。在开展日记写作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功利心太强,指望通过写日记一下子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指望通过日记写作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而不顾学生自己的意愿,逼迫学生写日记,要求学生的日记有一定的篇幅容量,要有开头、展开、结尾,或直接要求学生写命题日记,强调日记要有中心、有意义,将日记作为开展自我道德教育的工具等。试想,教师要求学生所写日记要有意义,那么学生就必须对发生的日常琐事不断地思考,认真地分析,去寻找微事大义,可学生每天的生活哪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孩子的天性是童真,他不会像大人看到奶奶给买了一样东西不喜欢也说喜欢,而是会直接说不喜欢,从小就逼着他按照大人的思路,按照道德的说教说话写作,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作文是魔鬼,怕写作,讨厌写作了。总之,无论是日记写作的行为本身,还是日记写作的内容与形式,都存在强制化和非自由的倾向,这样写日记,学生(孩子)已是深恶痛绝,可我们的老师们、家长们还是执迷不悟。

3.日记写作道德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对每天的日常生活进行反思以加强道德修养的传统,如先秦时代曾子提倡的“吾日三省吾身”、宋明理学“持静守敬”的修养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的英雄日记(如《雷锋日记》《王杰日记》)范本等等。但如果我们过分看重日记的德育作用,甚至如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那样将日记看成是“道德长跑”,这却是值得警惕的现象。因为这可能助长日记写作的道德化趋势,从而使日记成为一副道德“枷锁”,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精神自由,削弱了日记写作全面促人成长的作用,最终也削弱了学生对它的兴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20余年由于受日记写作意识形态化等指导性观念的影响,日记写作教育活动陷入惊人的劫难中,这一情况已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反面教训。

之所以出现上述不良倾向,我们认为最本源的问题在于将“文章”“作文”“自由写作”(如日记)和“写作”四大概念范畴混为一谈。所谓“文章”,即为文之章法,是指为满足公众的阅读需要,按照公众所约定俗成的文体章法与规范写出的文字作品;所谓“作文”,即作“文章”,是讲求行文章法、做法、技法和文体规范的文字训练行为;所谓“日记”等自由写作,则是以创生和化育为特征,不太讲求章法、做法、技法和各种陈规的自由写作行为;所谓“写作”,是指一切的言语文字实践行为,它包含了以“法、规”等训练为特征的“作文”(“文章”)和以创生化育为特征的“日记”等自由写作。

在中国语文写作教育史上,20世纪前期的许多大师们已从理论层面意识到“文章”“作文”“自由写作”和“写作”概念范畴的区别与联系。其中,梁启超主张从写作数量、时间安排等方面加强平日的日记写作,适当弱化课堂命题作文[2];胡适也认为,课堂命题作文属于课艺性质,讲究“法”的教学,不能解决写作的根本,他主张“学生平日做的笔记、杂志文章、长篇通信,都可以代替课艺”[3]。黎锦熙则总结性提出了“日札优于作文”的主张,其中心目标是要着力养护和发展学生“敏活的灵机”,并使学生在文体、语体、语境、文字及语法等各方面都达到严谨而规范的语文表达[4]。但是,处于第一线的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很明显未能有效吸收大师们的这些认识主张,而是笼而统之、眉毛胡子一把抓地去搞作文教学,不能从实践层面有条不紊地抓写作教育,即:一手抓日记等自由写作,一手抓作文(文章)教学,这也许是造成中国语文写作教育长期呈现耗时多、成效差之状况的根源所在。endprint

此外,重视日记教育人及训练写作的功能而忽略其发展人的功能,也是导致当今日记写作教学弊病的原因。我们知道总结起来日记的价值主要有三:一是发展人,二是教育人,三是训练写作。所谓发展人,是指通过日记写作活动能时时顺应学生的天性、爱好、兴趣,让他们发展成有经历的人、有主见的人、有情趣的人、感觉敏锐的人、富于创造而自由自为的人,成为富于感性、智性、理性与灵性的人,即发展出一个“本我”“个我”来。所谓教育人,是指通过日记写作活动让学生时刻接受(吸取)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教育,使其不断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善于按社会普遍要求进行自我教育,即教育出一个“他我”来。所谓“训练写作”,是指通过日记写作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独有的写作素材库。很明显,我们直接把“教育人”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自古以来我们有“文如其人”的说法,把“为文”与“做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教育学生要做严肃认真、正直无私、理想远大、诚实善良及乐于助人的人,写出来的日记也应当是和这些相关联的内容。当然,这么做有其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这样做却可能助长日记的道德化趋势,使日记成为一副沉重的枷锁,限制了学生的精神和思想自由,也必然削弱日记在顺应学生天性、爱好、发挥其情趣敏锐的感受力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削弱学生对日记本身的兴趣。李白坚说学生从小到大都在写“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头都大了,要是写“记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或“一件调皮捣蛋的事”学生可能更有兴趣,也能写出风采。[5]但可惜的是尝试的老师不多,这也就使前文中学生一旦失去外压,日记便快速淡出他们视野的现象成为必然。

(本文为湖南文理学院教改课题:对话互动式实用文体写作教学研究成果之一,编号:JGZC1208。)

注释:

[1]参见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

[2]参见梁启超:《作文教学法》,《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086页。

[3]参见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胡适文存(卷一)》,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321-323页。

[4]参见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96页。

[5]参见李白坚:《快乐作文:我们都是小诗人》课堂实录,http://www.56.com/u27/v_NTkwMjAyOTY.html中国名师魅力课堂。

(朱晓红 湖南常德 湖南文理学院 415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误区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钩沉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点滴体会
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研究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
中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与改进对策
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模式探讨
对英语教师教学活动的误区分析及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