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语法分析,促进学生语感发展

2014-09-21廖英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动宾淡化语感

吕叔湘先生在《怎样跟中学生讲语法》一文中说:“跟中学生讲语法,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话是上世纪80年代说的,但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多次提到“语感”,并且对语法等知识内容作了如下的教学建议:“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这些建议与吕叔湘先生的论述是一致的。

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语感与一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家庭、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等等都有关系;而作为语言结构规律的语法,也与语感密切相关。把语言的结构规律弄清楚了,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也会加强。“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实践论》)语法是能够促进语感的发展的。

既然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就有必要借助语法,来促进学生的语感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借助语法。

一、学生有疑难的时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没有什么疑难,教师可以不讲;当学生有疑难时,才需要进行必要的讲解。

(一)借用语法分析,促进学生对语音的敏感。比如一些学生喜欢模仿某些名人把“因为”读成yīnwéi,这是不对的,也可以说是对语音的不敏感,当然要纠正。如何纠正?可以利用语法分析:“因为”是并列关系的合成词;“因”和“为”意思是相同的,都是表示原因;而“为什么”的“为”就是表示原因的,读作wèi。所以“因为”的“为”读wèi。这样,学生就会对“因为”的读音有正确的认识。又如“窗明几净”的“几”,有学生总喜欢读为jǐ,这时也可以利用语法分析,使学生知道“几”在这里是名词,表示小桌子,应读jī。

(二)借用语法分析,促进学生对词义的敏感。如成语“求全责备”,有的学生把“责备”误解为现代汉语“批评指摘”的意思。有一定语感的学生就会意识到不是这样,但又说不清楚。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使学生的语感能更进一步。可以说“求全责备”是并列结构,而其中,“求全”是动宾结构,“责备”也是动宾结构。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责备”的意思:苛责完备。类似的情况,如“令行禁止”的“禁止”、“登峰造极”的“造极”、“势均力敌”的“力敌”、“茹毛饮血”的“茹毛”等也可如此解决。

(三)借用语法分析,促进学生对语法的敏感。文言文语句的动宾关系很复杂,影响到学生的翻译;利用一些语法知识分析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满井游记》里面的“曝沙之鸟”,学生根据课文注解也能翻译“曝沙”,但是很容易遗忘。这时就可以联系《三峡》“朝发白帝”的“发白帝”和《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出淤泥”“濯清涟”:它们都是动词+表示地点的宾语,动词后的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翻译的时候可补上介词。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把“曝沙”翻译成“在沙滩上晒太阳”。

二、学生虽无疑难,但没有真正弄懂的时候

有时候,学生对某些问题没有疑问,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弄懂,这说明学生语感不够灵敏,需要促进。这时候教师就要无疑而问了。如王维《终南别业》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语文版八年级(下)《语文》课本把“坐”解释为“正,恰好”。学生见课本如此注解,就以为没问题了。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对仗知识进行讲解:《终南别业》是一首律诗,而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样学生就知道“坐”应该是“坐下”的意思。对仗虽说是修辞问题,但其中的“结构一致”却是语法方面的内容。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感时”,许多学生都没有疑问,而实际上很多学生会把“感时”误解为“感伤的时候”。这时就要有意地问学生“感时”的意思,并结合上下句结构一致的知识,纠正学生错误的语感。

再如,严文井先生《小溪流的歌》题记里有一句话:“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很多学生也不会认为有什么问题,这时可以拿出来讨论。如果学生不敢挑名家的错,教师就可利用语法分析,指出文中量词用得不当,让学生知道“一首歌”的搭配才是正确的。

要借助语法来促进语感,学生就要具备必要的语法知识。如果只是教师具备语法知识,学生对语法一无所知,那么师生之间就不可能平等地对话,所谓的借助语法也只能成为空谈。讲解语法不必“系统、完整”,但求简明、实用。比如讲解定语、状语、补语,我们不必严格按照语法书上的定义去讲,可以从小学的扩句说起,学生小学阶段已学过扩句,知道加上一些“……的”“……地”“得……”可以使句子更具体、更生动。然后跟学生说:“……的”是定语,“……地”是状语,“得……”是补语。学生就能在较短时间内把握定、状、补这些句子成分。又如讲“虽然”和“即使”的区别,有的教师会说“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即使”表示假设关系。但这样实用意义不大。可以这样说:“虽然”后面接既成事实的内容,“即使”后面接未成事实的内容。这样实用意义大一些。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淡化语法教学的倾向,甚至于淡化到接近取消的地步。淡化是可取的,但过于淡化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法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廖英杰 广东省韶关市第九中学 512028)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宾淡化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救火”带标记动宾对象式结构语用认知分析
动宾结构中动词虚化的认知阐释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
现代汉语“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研究*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稳定 衔接 淡化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