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2014-09-21赵安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3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悲剧

摘 要:在反映女性爱情婚姻的悲剧里,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弃妇”的命运都是悲惨的。面对这些“弃妇”在叹息“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这种可悲的下场时,大家似乎无不都在愤怒地谴责封建制度和礼教的罪恶。其实,社会制度只是一个方面,也许女性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恐怕也是难逃其咎的。当然,独立的人格往往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关键词:弃妇 负心郎 社会制度 悲剧 独立人格

中国古代“弃妇”命运的悲剧,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这种可悲的下场,能全怪责于社会制度的罪恶吗?而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单靠几个弱女子可以抗争吗?要知道,推翻一种制度谈何容易?那不如试着去改变自己吧。所以,笔者以为中国古代“弃妇”命运的悲剧,也许女性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是难逃其咎的。当然,独立的人格往往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一、“弃妇”的命运,归因社会制度仅仅只是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

在文学作品中,描写“弃妇”形象的很多。《诗经》中《氓》的女主人公是“弃妇” 形象的典型,她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从中表达了她的悔恨心情与决绝态度。其实,只要细心读这篇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还是不难发现的:《氓》中爱情所反映的年代,青年男女的交往还算比较自由的,男子虽然以“抱布贸丝”来掩人耳目,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还是公开化的。两人商量婚期,女子让情郎托媒求婚,但媒妁之言也不是那么重要,最终两人自己约定“秋以为期”。当丈夫见异思迁,“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时,弃妇的做法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自己与丈夫一刀两断,离婚了。而诗里也已明言其事了,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原因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也就是男子的负心背情。而这位“弃妇”则依然“痴于情者”,才致使“总为情误”(方玉润《诗经原始》)。所以,如果我们仅仅像这样抽象鞭挞当时的制度,似乎也就存在着无的放矢之嫌疑了。

同样,《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的不幸婚姻,则是被婆婆所遣造成的。刘兰芝婚前是一个知书达理的闺秀,“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婚后是一个谨守妇道、勤劳朴实的少妇,“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她与丈夫恩爱有加,即使遭婆婆所遣,她还对丈夫发出这样的誓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但在焦母眼里却是“此妇无礼节,行动自专由”,硬是百般刁难,致使夫妻分离。在焦母看来,尽管自家是衰落的宦族,但她就看不上刘兰芝的平民出身。当刘兰芝被婆婆所遣后,她也只是作了一些徒劳无益而看似刚烈反抗之举,最后不惜一死,而作品也用浪漫主义结尾给了我们留下一条希望的尾巴。就这样,我们对作品的分析,又习惯于把这一悲剧看做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既然反抗如此之刚烈,自身又无过错,那为何在辞别时,竟然还向焦母作稀里糊涂的认错?说是“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时,还劝勉小姑要“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不知道究竟是她太善良还是她受封建荼毒过深?用鲁迅的话,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在婚姻世界里,男子一般易于用情不专。喜新厌旧是大多数男子的天性。看来,刘兰芝尽管踏错了门槛嫁对了人,但由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依然逃脱不了婚姻的悲剧。

二、“弃妇”的命运,在一个独立人格的女性身上是有自我把握的选择性的

现实生活中,被沦为“弃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为人都生活在自己特定的社会里,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所以,如果我们把前两者全归咎于社会制度,那么大家也知道,即使社会高度文明,负心郎还是照样存在的,婚姻的双方依然还讲究着般配。当今社会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又产生了多少的“弃妇”?这些“弃妇”还不是被一个个负心的“氓”抛弃的吗?还不是一些女人把自己定格为家庭主妇后,形成了“不般配”才被抛弃的吗?我们都在批判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不也在宣传“糟糠之妻不下堂”吗?一个聪明智慧的女人,应该把负心的男人“正”心过来,这才是自己的要务。因为你想推翻一种制度谈何容易?那还不如试着去改变自己。同样处于封建社会而且“独尊儒术”登峰造极时代的卓文君,在这方面却有着过人之智。

晋人葛洪《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卓文君终于“愿得一人心”与司马相如“白首不相离”。这样使得司马相如大为不忍,想到当年的患难相随,柔情蜜意的种种好处,实在不便一意孤行,而弄到月缺花残、香消玉殒的地步。于是,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当度过了十年恩爱岁月之后,司马相如因病溘然长逝。第二年深秋,孑然一身的卓文君也随亡夫于九泉之下。

另有相传,司马相如自从与才女卓文君成亲后,开始的确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不料后来相如为武帝重用,久居京城,看尽名媛美女,竟对文君萌生嫌弃之心。有一天,他给妻子送去了一封“怪信”,并嘱咐一定要带回文君的回信。卓文君盼到了丈夫的来信,欣喜若狂!可是拆开一看,她的心都凉了。原来信上只有冰冰冷冷的十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聪明的卓文君瞧见在“万”字之后,少了一个“亿”字,当下心如刀割、泪眼婆娑。因为“无亿”即“无意”也,是丈夫对自己已然“无意”的暗示!于是,她强忍著悲痛,回了一封“倒顺书”《怨郎诗》给司马相如: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水转,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做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最后被卓文君打动,忆起当年恩爱,去了休妻的念头。这当中的故事,不论是史传还是坊间传说,大概在封建社会没有比一个“寡妇再蘸”更让人瞧不起吧,但卓文君就是以其高超的智慧重新赢得了司马相如。就这样,卓文君这种独立人格的独立见识,她与司马相如才是最般配的。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正是封建骗人的鬼话!想想吧,以卓文君寡妇处境之不妙,她如果与这种制度对抗行吗?但她的明智在于把司马相如“正”心过来了,从而挽回了自己即将被沦为“弃妇”的命运。独立人格是卓文君的最佳选择。endprint

当然,独立的人格往往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同样是“寡妇再蘸”,宋代的李清照就没有卓文君这样的幸运了。当初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夫婿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但在金人南渡,兵临城下时,赵明诚临阵脱逃,李清照觉得是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当南迁行至乌江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赵明诚在羞愧自责之余,不久急病而亡。李清照的独立人格由此可见一斑。亡夫后的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在跟随南迁至金华后,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却发现原来其人是个伪君子。她不惜身累两年的牢狱之灾(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告发张汝舟科举作弊犯欺君之罪。她宁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其精神的奴役。即使鱼死网破,李清照也要走上这条独立人格之路!所以,深明大义的李清照只能作出独立人格的无奈选择,演绎了一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

三、“弃妇”的命运,与其悲哀中生,不如壮烈而死

再回到文学作品中来,至于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那就更为不幸了。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地位的杜十娘,她希望自己摆脱人间地狱的生活,能过上一种“人”的生活。所以,当杜十娘一遇到“忠厚志诚”的李甲,便“情投意合”而“有心向他”,产生了“有从良”之志。谁想,李甲在富家公子的巧言离间和金钱诱惑下把杜十娘给出卖了。无奈,万念俱灰的杜十娘只得假装同意他们的交易,却在正式交易之际当众打开百宝箱,怒斥奸人和负心汉,抱箱投江而死。杜十娘的悲剧看似是黑暗的封建社会对她的欺骗挤压所造成的,但其实说到底也是负心郎所致。既然杜十娘无法“正”心其人,她就只能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途了。不愿苟活,壮烈殉节,正彰显了杜十娘的独立人格,不甘为“弃妇”的抗争,杜十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彻底的独立人格,杜十娘争取到了做一个大写的“人”,但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就不同了。照理,“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意识最为强烈,事实上,子君和涓生也这样做了。所以,经过自己的努力,他们在反封建中成功地同居了。在最初反抗家庭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尤其是子君,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就获得了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从此,自己心甘情愿地成为一个家庭主妇,结果却摆脱不了“弃妇”的命运。所以,难怪作者在文中要发出这样的感慨:“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当独立的人格在子君身上消失了后,她非但没有在悲哀中求生,反而在悲哀中愁死。

综上所述,“弃妇”的命运悲剧一直演绎至今,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就是决不可以全推脱于社会制度。那么,何以避免呢?笔者认为,社会制度给予的保障只是一个方面,一个外部的社会环境而已。为什么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地提高了,但悲剧还是从未间断过?看来,根子就在于女人必须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绝不可成为男人的附庸。否则,也将在迷失了自我之后,进而失去了爱情婚姻,悲剧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女性就应该以自己的独立人格去赢得幸福。

(赵安平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330095)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画家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基于美德伦理的品格教育思考
基于社会平等的社会制度建构理论辨析
不受羁绊的女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