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敷脐疗法联合西药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疗效观察
2014-09-21路银杏
路银杏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敷脐疗法联合匹维溴胺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012年来本院治疗的脾肾阳虚型腹泻患者共6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共2组,治疗组33例患者给予中药敷脐疗法联合匹维溴胺治疗,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匹维溴胺治疗,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2组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敷脐疗法联合匹维溴胺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具有疗程短,效果显著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药敷脐疗法;脾肾阳虚型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24-02
脾肾阳虚型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便秘”、“腹痛”、“休息痢”等病的范畴[1],西医属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hlebowelsyndromeIBS)等,是一种临床上以腹痛或者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肠病[2]。IBS全世界发病率约为5%~25%[3]。根据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治疗此病有一定优势。中医敷脐疗法是选用适当的药物,按照特殊的方法,制成相应的剂型,贴敷患者脐部,通过物理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选取2010年—2012年来本院治疗的脾肾阳虚型腹泻患者共64例,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短,效果显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2012年来本院治疗的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共64例,治疗组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9.5岁;病程16个月~5a。对照组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38.7岁;病程15个月~6a。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证型、病程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的患者均经检查排除相关的器质性病变,并在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中医诊断标准[3]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脾肾阳虚证的诊断:(1)主证:腹部冷痛,久病久泄,完谷不化,肢凉畏冷,舌淡胖、苔白滑。(2)次证:面色白,腰膝酸软,脉沉无力,具备3个以上主证再加2次证。
1.3西医诊断标准[1]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及治疗共识意见”的相关标准:患者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者不适,诊断前有症状不少于半年,最近3个月,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上述症状,并伴有以下至少2条:(1)患者排便后症状缓解;(2)有排便频率的改变;(3)伴有大便性状的改变。
1.4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敷脐疗法(附子、党参、干姜、肉桂、丁香、白术、甘草),贴于患者脐部,3d/次,另服匹维溴胺(苏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20127),剂量:100mg/次,2次/日;对照组患者只服用匹维溴胺(苏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20127),剂量:100mg/次,2次/日,2组都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5疗效标准[3]显效: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有效:患者主要症状及体征减轻,各项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患者达不到上述标准或者恶化。
1.6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并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2组疗效比较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3323(69.70)8(24.24)2(6.06)93.94*
对照组3115(48.39)8(25.81)8(25.80)74.2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脾肾阳虚型腹泻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对其的病因认识及发病机制尚不太清楚,目前较多学者多认为胃肠道动力异常及内脏感觉异常是其主要的发病因素[4],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因,无不由脾胃”,脾虚是此病的基础,湿盛是其产物[5]。患者脾虚湿盛,升降失调导致清阳之气下陷,从而致泻,临床病程长,损及肾阳,因此,此证治疗应以健脾温肾、涩肠止泻为主法。中医经络学认为,脐是神阙穴,归任脉,而任督互为表里,所以脐和全身诸脉均相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药敷脐疗法方药主要采用附子理中丸加减,其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而匹维溴铵是作用于胃肠道的解痉剂,是一种钙拮抗剂,可以通过抑制钙离子流入肠道平滑肌细胞而发挥作用。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有较明显的优势,本研究结果也证明:2组患者经2个疗程不同治疗方法药物进行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和对照组总有效率74.20%相比,2组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脾肾阳虚型腹泻的病因非常复杂,涉及个体机体、心理及社会因素,临床上治疗应该全面综合分析患者的致病因素,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进行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研究采取的中药敷脐疗法联合匹维溴胺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具有疗程短,效果显著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剑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2008,(3):165.
[2]姚超.中医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0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241.
[3]寺崎真.王垂杰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2008,(3):193.
[4]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7),391-392.
[5]杨静.疏肝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9,17(1),12-13.
(收稿日期:2014-02-12)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敷脐疗法联合匹维溴胺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012年来本院治疗的脾肾阳虚型腹泻患者共6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共2组,治疗组33例患者给予中药敷脐疗法联合匹维溴胺治疗,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匹维溴胺治疗,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2组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敷脐疗法联合匹维溴胺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具有疗程短,效果显著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药敷脐疗法;脾肾阳虚型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24-02
脾肾阳虚型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便秘”、“腹痛”、“休息痢”等病的范畴[1],西医属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hlebowelsyndromeIBS)等,是一种临床上以腹痛或者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肠病[2]。IBS全世界发病率约为5%~25%[3]。根据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治疗此病有一定优势。中医敷脐疗法是选用适当的药物,按照特殊的方法,制成相应的剂型,贴敷患者脐部,通过物理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选取2010年—2012年来本院治疗的脾肾阳虚型腹泻患者共64例,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短,效果显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2012年来本院治疗的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共64例,治疗组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9.5岁;病程16个月~5a。对照组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38.7岁;病程15个月~6a。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证型、病程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的患者均经检查排除相关的器质性病变,并在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中医诊断标准[3]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脾肾阳虚证的诊断:(1)主证:腹部冷痛,久病久泄,完谷不化,肢凉畏冷,舌淡胖、苔白滑。(2)次证:面色白,腰膝酸软,脉沉无力,具备3个以上主证再加2次证。
1.3西医诊断标准[1]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及治疗共识意见”的相关标准:患者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者不适,诊断前有症状不少于半年,最近3个月,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上述症状,并伴有以下至少2条:(1)患者排便后症状缓解;(2)有排便频率的改变;(3)伴有大便性状的改变。
1.4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敷脐疗法(附子、党参、干姜、肉桂、丁香、白术、甘草),贴于患者脐部,3d/次,另服匹维溴胺(苏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20127),剂量:100mg/次,2次/日;对照组患者只服用匹维溴胺(苏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20127),剂量:100mg/次,2次/日,2组都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5疗效标准[3]显效: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有效:患者主要症状及体征减轻,各项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患者达不到上述标准或者恶化。
1.6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并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2组疗效比较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3323(69.70)8(24.24)2(6.06)93.94*
对照组3115(48.39)8(25.81)8(25.80)74.2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脾肾阳虚型腹泻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对其的病因认识及发病机制尚不太清楚,目前较多学者多认为胃肠道动力异常及内脏感觉异常是其主要的发病因素[4],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因,无不由脾胃”,脾虚是此病的基础,湿盛是其产物[5]。患者脾虚湿盛,升降失调导致清阳之气下陷,从而致泻,临床病程长,损及肾阳,因此,此证治疗应以健脾温肾、涩肠止泻为主法。中医经络学认为,脐是神阙穴,归任脉,而任督互为表里,所以脐和全身诸脉均相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药敷脐疗法方药主要采用附子理中丸加减,其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而匹维溴铵是作用于胃肠道的解痉剂,是一种钙拮抗剂,可以通过抑制钙离子流入肠道平滑肌细胞而发挥作用。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有较明显的优势,本研究结果也证明:2组患者经2个疗程不同治疗方法药物进行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和对照组总有效率74.20%相比,2组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脾肾阳虚型腹泻的病因非常复杂,涉及个体机体、心理及社会因素,临床上治疗应该全面综合分析患者的致病因素,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进行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研究采取的中药敷脐疗法联合匹维溴胺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具有疗程短,效果显著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剑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2008,(3):165.
[2]姚超.中医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0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241.
[3]寺崎真.王垂杰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2008,(3):193.
[4]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7),391-392.
[5]杨静.疏肝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9,17(1),12-13.
(收稿日期:2014-02-12)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敷脐疗法联合匹维溴胺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012年来本院治疗的脾肾阳虚型腹泻患者共6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共2组,治疗组33例患者给予中药敷脐疗法联合匹维溴胺治疗,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匹维溴胺治疗,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2组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敷脐疗法联合匹维溴胺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具有疗程短,效果显著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药敷脐疗法;脾肾阳虚型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24-02
脾肾阳虚型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便秘”、“腹痛”、“休息痢”等病的范畴[1],西医属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hlebowelsyndromeIBS)等,是一种临床上以腹痛或者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肠病[2]。IBS全世界发病率约为5%~25%[3]。根据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治疗此病有一定优势。中医敷脐疗法是选用适当的药物,按照特殊的方法,制成相应的剂型,贴敷患者脐部,通过物理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选取2010年—2012年来本院治疗的脾肾阳虚型腹泻患者共64例,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短,效果显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2012年来本院治疗的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共64例,治疗组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9.5岁;病程16个月~5a。对照组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38.7岁;病程15个月~6a。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证型、病程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的患者均经检查排除相关的器质性病变,并在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中医诊断标准[3]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脾肾阳虚证的诊断:(1)主证:腹部冷痛,久病久泄,完谷不化,肢凉畏冷,舌淡胖、苔白滑。(2)次证:面色白,腰膝酸软,脉沉无力,具备3个以上主证再加2次证。
1.3西医诊断标准[1]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及治疗共识意见”的相关标准:患者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者不适,诊断前有症状不少于半年,最近3个月,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上述症状,并伴有以下至少2条:(1)患者排便后症状缓解;(2)有排便频率的改变;(3)伴有大便性状的改变。
1.4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敷脐疗法(附子、党参、干姜、肉桂、丁香、白术、甘草),贴于患者脐部,3d/次,另服匹维溴胺(苏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20127),剂量:100mg/次,2次/日;对照组患者只服用匹维溴胺(苏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20127),剂量:100mg/次,2次/日,2组都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5疗效标准[3]显效: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有效:患者主要症状及体征减轻,各项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患者达不到上述标准或者恶化。
1.6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并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2组疗效比较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3323(69.70)8(24.24)2(6.06)93.94*
对照组3115(48.39)8(25.81)8(25.80)74.2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脾肾阳虚型腹泻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对其的病因认识及发病机制尚不太清楚,目前较多学者多认为胃肠道动力异常及内脏感觉异常是其主要的发病因素[4],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因,无不由脾胃”,脾虚是此病的基础,湿盛是其产物[5]。患者脾虚湿盛,升降失调导致清阳之气下陷,从而致泻,临床病程长,损及肾阳,因此,此证治疗应以健脾温肾、涩肠止泻为主法。中医经络学认为,脐是神阙穴,归任脉,而任督互为表里,所以脐和全身诸脉均相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药敷脐疗法方药主要采用附子理中丸加减,其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而匹维溴铵是作用于胃肠道的解痉剂,是一种钙拮抗剂,可以通过抑制钙离子流入肠道平滑肌细胞而发挥作用。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有较明显的优势,本研究结果也证明:2组患者经2个疗程不同治疗方法药物进行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和对照组总有效率74.20%相比,2组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脾肾阳虚型腹泻的病因非常复杂,涉及个体机体、心理及社会因素,临床上治疗应该全面综合分析患者的致病因素,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进行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研究采取的中药敷脐疗法联合匹维溴胺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具有疗程短,效果显著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剑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2008,(3):165.
[2]姚超.中医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0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241.
[3]寺崎真.王垂杰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2008,(3):193.
[4]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7),391-392.
[5]杨静.疏肝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9,17(1),12-13.
(收稿日期:2014-0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