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柳州片区的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对策
2014-09-21滕小艳
滕小艳
摘 要: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包括物质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交往支持等。经调查,目前柳州片区高校存在资助资金来源面窄、社会募捐模式未开拓、心理辅导缺失、情感和信息支持未被重视等问题。由此,应通过运用企业、社会力量来扩展资助链条,加强情感支持和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以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现造血功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实现物质、精神的脱贫。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261-03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车辆工程专业力学类课程创新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11JGB092);2013年广西科技大学学生资助工作专项课题“广西科技大学贫困生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与构建对策研究”(201312Z15);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柳州片区高校的广西高校贫困生生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研究”(LX2014210)
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首次被作为专业概念由Cassel和Cobb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之后,很多著名学者将其作为一门科学进行深入研究,并给予不同的定义。从社会学角度说,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包括物质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交往支持等。
为了全面了解柳州片区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现状,本文对柳州片区的高校进行了解,并对广西科技大学、柳州职业技术学校、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这3所学校共计400名贫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8份,有效卷100%。由此获得的数据分析和访谈结果,构成了本文的数据来源。
一、柳州片区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网络的不足
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的主要支柱,一是经济支持,二是精神支持。经调查,经济支持层面主要存在3点不足:首先,奖助资金来源面窄,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发动率低。多数高校的资助资金仅靠国家和政府拨款,校友捐助、社会募捐等模式的助学方式得不到发展。柳州片区7所高职高专获得企业、校友资助数的为2所,但是这2所学校学生获得资助的比例不足0.2%。其次,资助链条的造血功能不足,在资助过程中忽略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重资助,轻自助”的现象较为普遍,资助体系亟需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第三,专业帮扶受到资金限制。高校课外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开设少,即使开设,专业要求导致的覆盖面低,培训名额有限,培训资金不足等也成为贫困生技能培训项目的瓶颈。
精神支持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首先是心理辅导团体利用率低。柳州片区高校存在心理辅导老师短缺、心理活动室少、相关设备不齐全等问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要求高校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每校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但目前多数高校无法满足该条件[1]。其次是人际交往问题严重。贫困生多来自偏远、落后地区,加上视野不够开阔等原因,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继而不愿与他人过多交往。调查发现,有自卑感的贫困生高达64%,而只有15%的人有自信心。此外,主动与他人沟通并表现出积极热情的贫困生占16.8%,在交往中处于被动的贫困生占56.2%,还有6%的人感觉与人交往有点胆怯、不舒服。后两者中,去做过心理咨询的比例高达78%。再次是人文关怀作用不明显。目前,高校不断扩招,而辅导员配备跟不上学生扩招步伐,任课教师担负着教学和研究的重负,师生间的交往存在局限,深入谈心的机会逐渐减少,传递情感的桥梁不畅通。最后,文化熏陶作用未发挥功能。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怎样做到环境育人、文化凸显、氛围熏陶的结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外,柳州拥有文化名人柳宗元这张名片,历史上也曾经形成过柳州诗词派,在融水又有丰厚的侗族民俗文化资源,遗憾的是,高校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资源所起到的教育熏陶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二、积极构建行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扩大物质支持来源面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除了国家“奖助贷缓免勤”六位一体的资助政策外,还需积极寻求企业的帮助,做到教育与企业发展目标的完美结合。柳州有柳钢、柳汽、柳工、两面针等广西企业发展的龙头,但是尚未在柳州片区高校设立奖学金。通过访谈得知,企业在高校设立奖学金的出发点主要是:为宣传企业、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和激励青年,传播正能量。企业的帮扶是其社会公德心的表现,但其本质终究是以盈利为目的,因而,如何回馈企业成了高校需思考的问题。目前,高校可以实施的方案有:为企业提供免费技术培训;为企业培育、输送高素质人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企业设立一些特殊岗位,为学生回报企业提供平台等。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种国家政府资助外的资助方式,是改善贫困生当下困难现状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社会热心人士和团体、社区的力量,摆脱单一的资助方式,为贫困生获取更多的物质支持;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传递正能量,为高校获得更多的资助资金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大力推广和支持校友捐赠、社会募捐等资助模式。
(二)改善学生的交往支持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期,思维由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自我意识充分发展,面临“我是谁”的困惑。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衡量指标之一。经调查,贫困生的交往对象以朋辈为主,占66%,与教师的交往仅仅占14%,同乡占21%。高校可以发挥企业共青团的力量,与企业青年开展交流活动,了解企业行情、就业前景甚至分享人生经历;鼓励学生在兼职中发展有益的人际关系,积累人脉。同时,高校还可举行人际交往专题讲座,培训工作、社交礼仪,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针对有自卑心理、交往障碍的贫困生开设辅导,提供交往支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支持
信息支持指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某种介质,有利于对问题事件进行说明、理解和应对支持。良好的信息沟通能起到定心丸和安心丸的作用,学生可以从中掬取灵光,帮助其解决问题。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信息支持应做到:一是有效宣传国家资助政策,让学生在困境中及时找到解决途径;二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例如自立自强精神、感恩情怀的宣传,“用自己的钱(贷款)完成学业光荣”等心理暗示;三是专业外的知识的输送,例如邀请企业做讲座;四是提供就业信息,鼓励学生与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交流;资助中心与就业中心加强合作,推荐学生就业。另外“全面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应对当前的就业困难,在生存的现实与生命的尊严中做出适当的选择”[2];五是提供其他信息或介绍获取信息的途径。
(四)加大情感支持力度
过去的教育背景、生活的失败经历以及当下的就业现状如后台关系、对前途的迷茫,都会使贫困生失去人生的目标,导致贫困生不自信,进而缺乏改变命运的动力,这需要我们为贫困生提供情感支持,特别是加大教师情感支持的力度,让学生获得尊重感和接纳感。
医学心理学家VosburgF最早提出“情感支持”一词,它指病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得到来自医务工作人员以及亲人朋友等的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如表达关心、爱与支持。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教育心理学家将情感支持引入儿童教育领域的研究,后又将关注点放在教师情感支持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矫正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影响。在对贫困生的帮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表达积极的关注,做学生的倾听者,帮助学生解决学业情绪和成长困惑等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尊重和鼓励,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获得安全感。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情感的支持(如教师的鼓励和尊重)对学生的成就动机、自我价值感、学习兴趣等有影响,教师情感支持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和学业自信心[3]。此外,家庭、朋友关切的力量,可使贫困生在烦闷时得以疏导,在失败时得以鼓励,提高其受挫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endprint
(五)提高学生技能,鼓励学生“以血造血”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4]目前,多数高校都在探索学生创新创业的帮扶机制,但单独针对贫困生的资助、奖励机制还得不到重视。这就要求高校转变观念,不仅要大力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更要对贫困生有所倾斜,资助贫困生创业,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生创新创业机制,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能力,将资助由输血型变为造血型。例如桂林某高校的“贫困生勤工助学公司”,该公司由学校提供场地,经营书店、超市等,从公司成立、进货到财务管理等,全由贫困生负责。这一模式不仅增加了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通过劳动换得物质帮助,在创业中获得成就感,其创新、管理、协调、沟通等能力也得到提高。勤工助学岗位脱离传统意义,被赋予新的功能。
(六)加强人文素养培育
人文素养、人文知识、知识三者常常被混淆,多数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待加强。通过调查,目前,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不足表现为:一是传统文化没落乃至断裂。杜威认为,知识本身也具有人文性,“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他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5]。调查发现,46%的理工科学生除了专业书籍外,其他书籍特别是人文类书籍涉猎较少,甚至有16%的人几乎不涉猎。在科技兴邦的大浪潮下,许多理工科高校都出现了认识偏差,认为科技才是最重要的,艺术、人文不过是闲适生活的附属品,不给予重视。龙应台曾提到:“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入毒气房。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6]因而,培养贫困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将感恩注入社会,将真诚恻怛注入人生,对生命有思考,对人生有关怀,是一生的必修课。
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持是社会支持网络的两大构件,包含了物质、信息、情感、交往等内容。而这两大支持的来源是多样的,有国家、政府、学校等正式类的支持,也有家庭、社会、朋辈等非正式性的支持。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是错综复杂的,彼此独立而又有内在联系。贫困生问题是社会问题,只有各部门齐心协力,建立合理的支持机制和资助方式,加以贫困生的自强不息,才能解决高校贫困生当下的尴尬现状,实现其走入社会后的真正脱贫。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Z].2011.2.
〔2〕李霞.基于社会工作理念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山东大学,2012.4.
〔3〕贾娟.教师情感支持及其对中学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2.5.
〔4〕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0.5.
〔5〕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龙应台.百年思索[N].南方周末,1999-6-1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