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从“介”字研究

2014-09-21李可繁

关键词:说文解字

李可繁

摘 要:《说文解字》中从“介”字得声的字共有17个,这些字在语音上都具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在意义上也具有相通的地方。从古文字来看“介”字的意义有多种可能,并非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那样“畫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古拜切”,它可能有小义、铠甲义、大义、间义等多种内涵。把从介得声的字进行梳理归纳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介”字的本义和更好地使用“从介得声”的字。在归类的过程中主要依据“右文说”的理论,归类之后进行比较发现“介”字具有反义字的现象。

关键词:《说文解字》;右文说;从“介”字;反义字

中图分类号:H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89-02

介字出现很早,在甲骨文中有很多写法,如: 、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畫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古拜切。”但是后人对这个字的释义有很多种情况,罗振玉认为是“像人着介形”,陈独秀认为是一种甲壳类的鱼,近人杨树达认为“间也,从人在八之间”。《说文解字》中从介得声的字共有17个,根据“右文说”的理论,凡是从某一字得声的字在意义上都有相关或相同的地方。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说:“有时候,一些表示同出一源的亲属词(即同源词)的形声字,都把同一个字用作声旁。这种声旁,不管它是不是上节所说的那种有义的声旁,都是研究这组字的意义,特别是它们所代表的词的语源的重要线索。由于声旁多数位于字的右边,研究上述这种文字现象的学说,称为右文说。”例如从“乔”得声的字都与高有关,从“冘”得声的字都与在下或下沉有关,以此类推落实到“从某,介声”的字在意义上都与“介”字义相关。当然,我们不能“轻率地用同一种模式来解释这些字的意义”。

一、《说文》从介字分类

《说文解字》中从“介”得声的字共有17个,它们是:芥、疥、齘、 、扴、 、忦、 、玠、 、衸、畍、妎、尬、价、 。这些字在意义上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一)与“小”义相关的字

芥,《说文解字》释为“菜也。从艸介聲。古拜切。”《逍遥游·北冥有鱼》:“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古代汉语》王力注:芥,小草。又《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纖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古代汉语》王力注:介通芥,小草。纖介,是细小的意思。故而“芥”有小的意义。

疥,《说文解字》释为“搔也。从疒介聲。古拜切。”《广雅疏证》:读为痎,说文:痎二日一发瘧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夏伤于暑,秋为痎瘧,昭二十年左传:齐侯疥,遂痁。梁元帝读疥为痎,正义引袁狎说云:痎是小瘧,痁是大瘧。又如疥癣之疾,本指疥与癣两种皮肤病,喻作为害不很大的祸患。因此“疥”有小义。

齘,《说文解字》释为“齒相切也。从齒介聲。胡介切。”《广雅疏证》:冯、齘、苛者,方言,冯、齘、苛怒也,楚曰冯,小怒曰齘……玉篇云:噤齘,切齿怒也。因而“齘”有小义。

,《说文解字》释为:“门扇也。从门,介声。胡介切。”《广雅疏证》:扇扉也,同橜者,直而短之名。作厥(橛)株拘。——《庄子·达生》。注:“凡竖木而短者,皆得曰橜。”也就是小的门扇,因而“ ”有小的意思。

扴,《说文解字》释为:“括也。从手,介声。古黠切。”《经籍纂诂》释为:“扴触小石声。”《说文解字注》:“廣韵曰。扴者,揩扴物也。易。介于石。馬本作扴。云觸小石聲。按扴于石,謂摩磢于石也。”故而“扴”和小的意思相关。

,《说文解字》释为:“ 忽也,从心,介声。五介切。”《孟子》曰:“孝子之心不若是 ”《康熙字典》:“下介切……通作恝。”“恝”字为淡然、不经心的样子,因而“ ”字含义与小有关。

(二)与“大”义相关的字

忦,《说文解字》释为:“憂也。从心介聲。五介切。”《广雅疏证》释为:“忦者,忧之懼也。”也就是害怕得特别厉害,因此“忦”与大义相关。

,《说文解字》释为:“大也。从大,介声。古拜切。读若蓋。”又《经籍纂诂》释为:“ 大也,东齐海岱之间曰 。”因此“ ”字有大的意思。

玠,《说文解字》释为大圭也。从玉介聲。《周書》曰:稱奉介圭。古拜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大圭也。攷工,記。天子鎭圭。諸矦命圭。戴先生曰。二者皆謂之介圭。爾雅。圭大尺二寸爲玠。據鎭圭言也。詩。錫爾介圭。以作爾寶。據命圭言也。介者,大也。禮器。大圭不瑑。以素爲貴。亦謂此也。从王。介聲。古拜切。十五部。周書曰。稱奉介圭。顧命曰。大保承介圭。又曰。賓稱奉圭兼幣。葢許君偶誤合二爲一。如或簸或舀,竷竷舞我之類。韻會引介圭作玠玉。”

,《说文解字》释为:“鸟,似鶡而青,出羌中。从鸟,介声。古拜切。”《康熙字典》:鶡,《說文》鳥似雉,出上黨。《正字通》色黃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愛儕黨,有被侵者,直往赴鬭,雖死不置。《禽經》鶡,毅鳥也。李時珍曰:其羽色黑黃而褐,故曰鶡。靑黑色者曰 ,性耿介也……又鶡冠,趙武靈王製,以表武士。《後漢·輿服志》虎賁皆鶡冠。《顏師古註》鳥出上黨,以其鬭死不止,故用其尾飾武臣首。又隱士鶡冠,亦取勇退義。《前漢·藝文志》有鶡冠子一篇。又《韻會》《正韻》从敷文切,音芬。與鳻通。《前漢·黃霸傳》鶡雀飛集丞相府。《顏師古註》此鶡字音芬,與鳻通,鳻雀大而色靑,出羌中。蘇林音曷,非。詳前鳻字註。又《類篇》曷各切,同鶴。或作鶡。从这一段话来看,这种鸟不仅个头大,而且性情耿介。《韩非子·五蠹》:“则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矣。”王力注:耿介,光明正大。因此,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与“大”的意义相关的。

(三)与“间”义相关的字

衸,《说文解字》释为:“袥也。从衣介聲。胡介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袥也。廣韵十六怪云:補膝裙也。”《说文解字注》中对于“袥”的解释为:“裠衩在正中者也。故謂之袥。言其開拓也。亦謂之衸。言其中分也。袥之引伸爲推廣之義。玄瑩曰。天他開闢。宇宙袥坦。廣雅釋詁曰。袥,大也。今字作開拓。拓行而袥廢矣。”“衸”字意为裙正中间开衩的地方,因此与“间”义有关。

畍,《说文解字》释为:“境也。从田介聲。古拜切。”《广雅疏证》:“畺畍 为边竟之竟,边竟之竟亦取究竟之义也。”“境”就是疆界、边境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通用“竟”。因而“畍”与表示中间的意义有关。

妎,《说文解字》释为:“妒也。从女介聲。胡蓋切。”段玉裁注:“妬也。字林亦云。疾妎,妬也。按楚語弭其百苛。”如《楚辞·离骚》中有:“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妬。”《集韵》:“妎,尔雅苛妎也,一曰妬也。”

忦,《广雅疏证》:“说文忧也,忦者,方言猜、忦,恨也。”

扴,《说文解字》释为:“括也。从手,介声。古黠切。”

,《广雅疏证》:“扇扉也,同橜者。”橜,门中竖立以为限隔的短木。《说文解字》释为“橜,弋也。从木,厥声。一曰门梱也。”又如:橛机谓门内,亦指“内室”。

齘,又可释为“齒相切也。从齒介聲。胡介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齒相切也。謂上下齒緊相摩切也。相切則有聲。故三倉云。齘,鳴齒也。函人爲甲。衣之欲其無齘也。大鄭云。齘謂如齒齘。不齘則隨人身便利。”《金匮要略》:齘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由“牙齿相磨切”引申为“磨牙发声”,如:唐·玄应《一切经音义》:齘,鸣齿也。又引申为“比喻物体相接的地方参差不密合”,如:《考工记》:凡察革之道,衣之欲其无齘也。

endprint

尬,《说文解字》释为:“也。从尣介聲。公八切。又,古拜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尲尬也。雙聲字。从尢。介聲。公八切。又古拜切。十五部。按今俗語去聲。”《集韻》:訖黠切,音戛。行不進。也就是处境困难的意思,这必然是在想要达成的理想状态下产生了困难,与理想状态不一致,有差距,因而“尬”与间的意义有关。

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述林卷一》中谈到:“说文二篇上八部介训画,谓字从八从人,人各有其介,余昔非之,谓字从人在八之间,当以介在介间为义矣。由此孳乳,田境介在田间,故谓之界;门關在 间,故谓之 ;裙 在裙之中,故谓之衸;物相接者往往相磨切,故齿相切谓之齘;刮谓之扴;搔谓之疥。人相接往往相嫉忌,故妬谓之妎。今语恒云磨擦,嫉妬正磨擦之一事也。”

(四)与“甲”义相关的字

价,《说文》:“善也。从人介聲。《詩》曰:价人惟藩。古拜切。”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善也。大雅板曰。价人維藩。釋詁及傳曰。价,善也。箋云。价,甲也。被甲之人,謂卿士掌軍事者。葢鄭易价爲介也。詩正義引爾雅作价。今爾雅作介善也。葢非善本。从人。介聲。古拜切。十六部。詩曰。价人維藩。”

,《说文解字》释为:“簪结也。从 ,介声。古拜切。”

,《说文解字》释为:“系馬尾也。从馬,介声。古拜切。”这两个字都表示把毛发系起来,像是把毛发披上铠甲用来保护毛发。直到现在,安徽滁州农村老太太还说:“把头发 (音介)一个髻!”

二、反义字现象

“介”字在某种层面上,具有反义现象,同一个字可以表示两种截然相反的意义,本文暂且称之为“反义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反义字”现象与其它文章中讨论的“正反同词”不同,正反同词是一个字表示两个相反的意思,这个字是其他两个字的本字,例如:卬、受、止等,在最开始的时候,向上的卬与表示向下的抑都用卬字表示,接受的受与授予的授都用受字来表示,向前的至和停止的止都用止来表示。“反义字”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被表达的两个相反的意义的字只在意义上与这个表示的字相关,并且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引申出来的,被表达的两个相反意义的字都有各自的本字,与表示的字并不相同,例如,前文说到的“介”,既有大的意义也有小的意义,但是大和小都有各自的本字,与“介”无关。

汉语中广泛存在这种反义现象,这可能与中国人讲求的中正之美有关,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每一个词的意义的外延都不是封闭的,可以自由灵活引申。

——————————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7—178.

〔2〕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3—186.

〔3〕洪飏.说文解字从“ ”之字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117-122.

〔4〕聂富博.说文解字之从“夬”字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55-57.

(责任编辑 姜黎梅)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浅谈《说文解字》中的“尸”部字
从出土文字看《说文解字》存在的问题
《说文解字》羊部字形、字义、文化蕴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