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渊源深厚的牛文化研究
2014-09-21王晓丽
王晓丽
摘 要:牛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诸多典籍中,记录了丰富多彩的牛文化的内容,其中多数已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成为后来者所无法了解和理解的部分。而牛文化又牵扯着汉文化的方方面面。《说文解字》对“牛”部字作了较系统的整理。通过对《说文·牛部》中关于“牛父”称谓与人类父亲称谓的比较分析,可探讨中国古代对牛的类人性的认知。
关键词:《说文解字》;牛文化;称谓
中图分类号:H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87-02
在《说文解字》中,与“牡”归为一类的,还有“犅”和“特”。《说文解字·牛部》云:“犅,特也。”段玉裁注云:“今本作特牛也。依诗正义订。《公羊传》曰:‘鲁祭周公,何以为牲?周公用白牡,鲁公用骍犅。”“骍”,赤色。《广韵·清韵》:“骍,马赤色也。”《集韵·清韵》:“骍,牲赤色。或从牛。”异体为从牛辛声。鲁国祭祀周公用白色的公牛,祭祀鲁公用赤色的公牛。文中“白”与“骍”表示颜色,《玉篇·牛》:“犅,特牛,赤色也。”“牡”与“犅”对举,皆表示公牛。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这个字,字形从网,从牛,从刀。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牛》以为“当为犅字,字形与金文同”。并引《说文》解释为:“特牛也。用作地名。《说文》:犅,从岡得声。”《广韵·唐韵》:“犅,古郎切。”岡,俗字岗。《尔雅·释山》云:“山脊。”《释名·释山》:“山脊曰岡。岡,亢也,在上之言也。”岡有坚强、高大之意。另“犅”有个异体字“牨”。《玉篇·牛部》云:“牨,水牛。”《集韵·唐韵》:“犅,<说文>特牛也。或从亢。”“亢”,《广雅·释诂》云:“亢,强也。”《广雅疏证·释诂》:“亢者,说文健、伉也。”《汉书·宣帝纪》:“伉健习骑射。”颜师古注云:“伉,强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適戍之众,非抗于六国之师。”在《汉书·陈胜传》中“伉”作“亢”。《广雅疏证·释诂》云:“亢、伉、抗并通。”由此可见,用犅来表示公牛,是取其高大、强壮之意。
“特”,《说文·牛部》:“特,特牛也。”《玉篇·牛部》云:“特,牡牛也。”《广雅·释兽》:“特,雄也。”戴侗《六书故·动物一》:“特,畜父也。”大徐本《说文解字》对“特”的解释与小徐本和《说文解字注》不同。大徐本云:“特,朴特;牛父也。”对此不同段玉裁做过解释,归结起来有3点:其一,小徐本及《天问》注所引用的《说文》的解说,都与大徐本不同。由此证明大徐本有误;其二,在二徐之前,习《说文》者,将注释语掺杂在《说文》之中。被徐玄误作正文收录了;其三,“朴”,大也。典籍中多有用者,段氏引用王逸与张揖的注释以为证。“朴特”即为大公牛。甲骨文中没有特字,它出现的时间可能稍晚。在“特”的义项中,有这样两个含义:⒈杰出的。这个含义在很早就普遍使用了。《诗经·秦风·黄鸟》:“维此奄息,百夫之特。”郑玄箋:“百夫之中最雄俊也。”《荀子·大略》:“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⒉耸起,挺立。《增韵·徳韵》云:“特,挺立曰特。”《文选·宋玉〈高唐赋〉》有:“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李善注:“谓两浪相聚而中高也。”《水经注·汾水》:“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可见用“特”表示公牛,是取其壮大、超出群体,不同一般的特性。另,“特”的或体为“犆”,从牛,直声。“直”,有正义、不屈之意。《广雅·释诂二》:“直,义也。”这些优秀品质,既是古人在与牛的长期共同生活中对牛产生的深厚情感,也是对牛的品质的认知,还是通过牛表达古人对雄性的审美标准。这一标准贯穿于汉民族文化始终,并以牛为形象代表,集中表现出来。那么这种认知,在人类自我评价中,有怎样的关联与差别呢?我们有必要将它们做一个比较,以便更深入的了解牛文化中的类人性认知的形成与影响。
我们就拿古代对父亲的称谓来做个比较。亲属称谓,尤其是近亲属称谓出现的时间,至今尚无确论。有理由相信,它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出现的最早的一类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着人类社会进化的遗迹,深藏着人类最早的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我们能够见到的记述亲属称谓的专著出现的比较晚,大致晚至清代。但是记述亲属称谓的专篇,早在秦汉就已有了。像《尔雅·释亲》篇,就较系统地记述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等亲属称谓一百余种。魏·张揖著《广雅》一书,其中《释亲》一篇,收录了用作父亲称谓的一组同义词:“翁、公、叟、爸、爹、奓、父也。”另《尔雅·释亲》有:“父为考。”“考”也是父的称谓。
“考”《说文》:“考,老也。从老省,丂声。”指老人。《甲骨文字典·卷八》释老字云:“象老者倚杖之形。”上古“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尚健在的父亲,如《尔雅·释亲》云:“父为考。”《尔雅义疏》云:“父母之异称也。考者,释诂云成也。”郑玄注《礼记·曲礼》云:“考,成也。言其徳性之成也。”郭璞在注《方言》中云:“古者通以考妣谓生存之称。”并举《仓颉篇》中“考妣延年”为例。其二,死去的父亲称考。《释名》曰:“父死曰考。”《礼记·曲礼》有:“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由此可见,用考称呼父,是取其老成之意,谓德高持重之人。
“翁”《广雅》云:“翁,父也。”王念孙疏曰:“翁、公声相近。《史记·项羽纪》云:‘吾翁即若翁。”用“翁”称呼“父”,在两汉魏晋时期还经常使用,大致到宋元以后,就很少见到了。“翁”也有“老”的意思。《玉篇·羽部》:“翁,又老称。”《方言》卷六:“凡尊老……周、晋、秦、陇谓公,或谓之翁。”《广韵·东韵》:“翁,老称也。”《说文》:“翁,颈毛也。”《说文》的解释,与称谓无关,与字形有关,是字的本义。
“公”,《广雅·释亲》:“公,父也。”《战国策·魏策一》有:“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汉唐亦多有使用。只是“公”作为父亲的称谓,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来看看古代的字典辞书是怎样解释“公”的:《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玉篇》:“方平也。正也。通也。居也。”《广韵》:“公,通也。父也。正也。共也。官也。”按此“公”与“厶”相背,表示“公平”或“公正”。在父系制时期,男性的长者在家族中管理共有财产,处理公共事务,安排生产、生活,处于集团的领导地位,受众人的尊敬和爱戴,众人称他为“公”。古代的“公”,可以是祖父,如:“封公昆弟,家于长安。”司马贞:“公亦祖也。”也可以是父亲,或者丈夫的父亲。如:“抱哺其子,与公并倨。”颜师古注:“言妇抱子而哺之,乃与其舅(古称夫之父)并居,无礼之甚。”还可以是丈夫的哥哥,如:《尔雅·释亲》云:“夫之兄为兄公。”这个称谓的特点就是:1.男性。2.长者。3.公正。由此演化出对长者的尊称,以及后来的官职、官爵。比如周人祖先公刘、古公亶父。
叟,《说文·又部》:“叟,老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叟,即搜之古文,从又屋下索物也。会意。为长老之称者,发声之词,非本训。”意思是“叜”为“搜”的本字,因声借为老叟之“叟”。徐灝注笺:“叜,今隶变作叟。”清·俞樾《儿笘录》也认为:“因叟字借为尊老之称。”那么“叟”的“老”意是否假借而来呢?这也涉及到尊老的习俗的来源,以及父亲称谓的词为何都与年老有关系。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三》:甲骨文叜,从又持象火炬形,在宀下。“象人持炬于屋内索物之形。”按徐中舒考证,部首“宀”实际是两个部首,一个象公室外部轮廓形。据半坡村仰韶房屋遗址复原,是在圆形基址上建墙,墙上覆盖圆锥形屋顶,屋顶中间开有通窗孔,下边有门。这种建筑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很少,因而深密。故《说文》云:“交覆深屋也,象形。”另一个是具有两面坡顶的简易棚舍,是野外临时居住的地方,称为庐。在甲骨文中,这两个部首就已经混用无别了。“叟”是举着火炬在搜寻,一是寻物,一是寻找适合的居住地。举着火把,带领大家寻找的人,一定要身强体健、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领导者。周族的祖先公刘和古公亶父,就曾带领族人迁居到周原,并组织农业生产,修建房屋,主持祭祀占卜,是组织族人公共社会生活的首领。正如考、翁、公、父等,既是父亲的称谓,又表示老人,同时又是男子的尊称一样。所以“叟”称呼“老人”,不是假借,而是引申义。因此《玉篇·又部》:“叟,老也。”《广韵·厚韵》:“老叟。”《广雅疏证·释亲》:“翁、公、叟、父,古或以为长老之称,……《方言》:‘叟、父,老也。”
endprint
同样是手拿工具而演化为父亲称谓的,就是“父”。从字形上看,甲骨文中的“父”,像是一只手拿着一把工具。《甲骨文字典》引郭沫若说,“父”乃“斧”之初字。“父”之用来称谓父亲,出现的时代很早。在石器时代,男子持石斧以事操作,故孳乳为父母之父。《说文·又部》:“父,巨也。”“巨”,《说文》:规矩也。“父”就是规矩。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父系制至宗法制赋予它的含义。“父”是家长;他可以是一家之长,也可以是一族之长,还可以是众族之长(国家最高的统治者)。他是“规矩”的制定者,也是“规矩”的维护者。这里的“规矩”,就是秩序。这就是《说文》的所谓“家长率教者”。在这个意义上“父”与“公”同;其二,“父”也不是为父亲这个对象专造的字。它不像女人的“女”、母亲的“母”,亦或是“姐”、“祖”等那样,而是由工具及人孳乳派生出来的。能够制造并娴熟使用工具的人,一定是身强体健,经验丰富,且地位重要的人。“父”除了称呼生父外,还是父辈的通称,又是成年男子的尊称,也用它表示老。
首先,从读音上看,考、老,同属皓韵;翁、公,同属东韵,翁从公声;叜、老、考,幽侯部;叜、老叠韵;“父”属鱼部;“叟”属幽侯部,旁转。爸者,父声之转。此外,“爹”、“奓”声相近;爹北人呼父,奓吴人呼父也。为方言词。曹宪音止奢反。高诱注《淮南子·说山训》云:“雒家谓公为阿社,社与奓声相近。”关于“社”用作亲属称谓,曾撰文分析过,此不赘述。“翁”初文作“公”,“翁”是“公”的分化字。“翁”用来称谓父亲,只用了一段时间,到宋元以后,就很少用了。
其次称谓词在意义上有几个特点:1.年长。《广雅疏证》:“翁、公、叜、父,古或以为长老之称也。”2.德高望重。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对牛有着同样的标准。比如:犅、特。3.突出的。身材突出,地位突出。这是“公、叟、父”与“牡、犅、特”共同的特点。
古人把牛视为自己的同类,或者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对待同类的眼光去认识牛,从而形成汉民族独特的、系统的、多彩的牛文化。正如日本学者白川静在《中国古代民俗》一书中说的:汉字作为古汉语的形象化,具有同时性、同质性的特点。文字的体系,又将文字以前的传承原封不动的汇总在字形之中。中国古代文字的全部,就是在造字意识的立场中创造的。因此,它的原样都是民俗语,汉字形体所表现的意义,保留了汉民族远古习俗、认识、社会经验以及社会结构等等。对汉字做系统的分析、比较,就是对某些已经消失的、而又有着深厚渊源的民族文化的整理与挖掘。
——————————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4〕徐中舒.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
〔5〕钜宋广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
〔7〕丁惟汾.方言音释.齐鲁书社,1985.
(责任编辑 姜黎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