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校企合作现状分析与“企业化职校”初探

2014-09-21吴勇陈曙

企业导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吴勇 陈曙

摘 要:“企业化职校”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阐述了当前校企合作的几种形式、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后,提出将校企合作中的两个主体合二为一,由职校系部创办企业,统一管理教学和企业运营,充分实行“工学结合”,最大化服务于教学。该方法将是解决当前校企合作弊端的一种有效形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化职校;工学结合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为地方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方法。当前高职学院基本都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并未建立,“校热企冷”现象[2]并未改变,校企合作形式肤浅、顶岗实习粗放式管理一直存在。因此,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每所高职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形式分析

(一)与培训机构合作,以提供教学资源为主。这类合作不能够称为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学校合作对象为培训类的企业,或者是企业的下属培训机构,特别是信息类专业这方面合作较多,譬如北大青鸟、智翔集团、IBM教育学院、Cisco网络学院、中兴通讯学院等。这类企业主要提供教材、学习资源,推荐就业,安排少量讲座,以及提供师资培训等服务,但同时要将一部分学费纳为合作开销费用。

(二)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当前高职学院基本都会在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1~2学期的顶岗实习,为了解决实习问题,学校会积极寻觅企业进行合作,希望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一些企业由于用人需求,也乐意合作,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同时有些企业还愿意资助学校设备和资金,共建实习实训场地,改善学校教学条件。这种合作为学校向企业输送劳动力,企业则给予学校一定的赞助。

(三)校内办企业、工厂。这种模式为学校提供场地,工厂、企业进校开办,正常经营业务,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校看重能够更方便的让学生进厂参观、实践、实习,特别是能够解决学校资金不够不能购买先进生产设备的问题,而企业看重了免费的场地和比较宽松的环境。校内办厂型合作实际运作起来也有松散联合型和紧密结合型。松散型往往根据临时需要安排学生实习或者提供部分毕业生。紧密型则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在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实训课程、招生计划、安置就业等都有紧密合作关系,同时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的项目。

(四)订单式培养。这是校企比较深入的合作,一般围绕企业发展需求、用人计划,向学校下订单,合作办班,定向培养,对口就业。譬如较典型的有“三一重工班”、“中联重科班”、“广汽菲亚特班”等。这种订单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挑选学生,部分课程由企业专家承担,部分实训安排到企业中去训练。同时共同对学生培养质量把关,还有可能淘汰不合格学员,保持一定的竞争。学生毕业后一般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然而这种订单班数量有限,不能大范围推广。

(五)合作办学模式。这是校企合作更深入的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相互信任,资源共享,多元合作,深度融合。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技术、设备甚至资金支持,承担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任务,共担人才培养任务,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向学生渗透企业文化。学校则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参与到企业技术攻关,承担科研课题,努力帮助企业提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在一些企业行业主办的学校这方面表现突出,但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达不到这个层次。

二、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倡导校企合作多年,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困难重重,停留在局部范围合作、浅层次合作。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调查,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如下:

第一,不少高职院校迫于形势走上校企合作路子,校企合作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合作层次不深,效果不突出。这些高职院校跟着号召行动,并没有将其当成事业来做,甚至只是为了迎合评估检查、将其当作宣传看点。既没有适合行情、校情的理论体系作指导,也没有形成行业与专业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效果并没有凸显出来,社会认可度也不高。第二,企业竞争压力大,追求利益最大化、短期化,参与校企合作积极不高。由于培养人才的周期长、成本较高,短期内的投入一般会大于成本,出于管理方面的额外负担、利润不明显等考虑,企业往往不愿意主动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更不愿意长期投资教育,再加上政府缺位,在这方面没有政策倾向或者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校企合作很容易流于形式。倒是一些培训机构比较积极,但那并非真正的校企合作。第三,缺乏第三方引导和统筹、监督和管理。一般是校方通过个人和社会关系联系企业,没有行业、产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引导,也没有政府的统筹、监督和管理,校企合作还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往往是校方积极性高,企业并不愿意与教学实践融合,缺乏第三方的有效制约。第四,缺乏深入校企合作改革的勇气和恒心。在校企合作探索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企业的不配合,政策的不给力,管理人才的匮乏,教师的不胜任,学生的不理解,实施过程的阻碍,这些负面因素会削减决策者改革的信心和勇气。特别是为了改变之前顶岗实习松散型的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人力、财力,给学校办学增大成本,无疑会阻碍继续深入改革的步伐。第五,校企合作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和法律约束,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较低。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一般都是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尝试的,合作形式简单,没有保障。而且寻求合作往往依赖于个人特别是领导的关系,受企业效益影响,当学校领导离职或者企业效益不好、受金融危机影响,这种合作关系很容易受到冲击甚至终止。这实质背离了校企合作的初衷,没有成熟的规章制度,没有相应法律保障,合作往往会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性。

三、构建“企业化职校”校企合作新模式

校企合作由学校、企业两个主体组成,但是企业一方由于上述各种原因,合作存在消极性,往往使合作无法深入下去。如若将两个主体合二为一,由学校创办企业,统一管理,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当然,“企业化职校”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进企业,学校提供场地给企业办公、办厂,进行校企合作,同时学习企业的管理经营方式,为学校创办企业打好基础。第二步,在合同期满后,可由学校派人接管企业进行经营,在经营业务同时为全面的校企合作做好服务工作;当然,亦可根据不同专业系部需求,成立虚拟企业,按照企业经营模式进行运作,引进项目和工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管理和职业规范,同时为申办实体企业积累经验。第三步,直接由学校创办实体企业。当条件成熟后,以系部为单位,由各系部成立专业对口的企业。为了节省开支,可以以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名义注册。当然,系办企业并非易事,需要安排专人进行经营管理。企业成立后,系部将改变传统单一教学主体功能,同时成为企业运营的主体。为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学习环境,同时进行生产、经营业务,创造价值,由此高职院校转变为多个企业的综合体,学习、生产、工作的综合体,形成“企业化职校”。

系办企业后,系部承担了教学和企业运营两项主体工作,如何让所办企业最大化服务于教学又能正常运营成为了关键。下面围绕系办企业如何运作进行阐述。

(1)需要安排相当于系部副主任级别人物带团队管理企

业。管理核心人员需要有从事企业管理的经验,不能直接用普通教师代替。但教师可以慢慢加入这个团队,经过实践考验成为管理人员。(2)系办企业以服务于教学为最大目的,但又以盈利为中心,当教学与盈利不能兼得时,盈利应该作适当让步。这也是“企业化职校”的初衷。企业盈利所得除了开支外,一部分用于企业的发展,一部分用于教学实践条件的改进。(3)教学运行过程中,充分实行“工学结合”,低年级则采用企业中的项目、任务进行实践教学,甚至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建虚拟企业,按照企业管理方式来管理教学,做好顶岗前的基础训练工作;高年级学生则分组分批次分部门参与企业的日常工作,同一个工作任务,可以安排给不同的团队,最终采纳质量最好效率最高的团队,以激励工作和学习热情;对于优秀的毕业生,可以吸收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增强企业实力。(4)教师将是教学与实践的组织者,又是带领学生职员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工程师、经理。教师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在公司带领员工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将大大提高,教师不仅要能教学,要有工程实践经验,还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5)学生扮演着两种角色,学生和员工,既要上课又要上班。学生不仅要遵守课堂纪律,还要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了解企业文化。所以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培养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工作期间,还可以通过考核让优秀学生员工成为团队领导者或副经理,协助经理工作,同时给予一定报酬,以激励员工工作学习的积极性。(6)学生考核仍然采用学分制,课程学习中修满一门课程计算一定学分,工作中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包括项目、工程、产品、工艺等)计算一定学分,而考核由教师或经理主导完成。(7)系办企业在经营成熟后,要成立研究所,安排创新团队进行产品改进、研发,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与社会同类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结语:“企业化职校”是一项新举措,同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问题将会非常多,可能还会与现有的教育法规法律相抵触。这就需要大家以创新和开拓性的思维来看待,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颁发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并给予一定资金投入,或给予贷款优惠;社会中的企业则在管理、经营方面应给予帮助,最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相关业务和项目保证正常运营;行业、协会应在具体运作、发展方向方面给予指导;而作为职校本身,更应该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大胆进行改革,才能使“企业化职校”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R]. 人民出版社,2010.10.

[2] 季诚钧,樊丰富. 改变合作培养人才中的“校热企冷”问题[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2), 56-57.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