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美育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4-09-21朱月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4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想象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美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哲学家、美学家,虽然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的追求却从没有停止过。

美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史。许多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文学家、政治家都以其美的语言、美的理想和追求,充分地在其传世之作中传播美、讴歌美、追求美,从而启迪人们的心灵,激活人们的思维,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今,美育作为21世纪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任重而道远,肩负着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美育状况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将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动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就学校美育来说,他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他要求在学校中以各种美育的形式进行教育和学术活动,使学生能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受到一定的美的熏陶;同时又在美育中学到某些知识。美育体现了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不论是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还是作品的朗读和赏析,都是在传播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它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地位。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美育为主线,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美的形式、美的手段作为知识的载体,感染熏陶学生,启发学生的智慧。

下面,笔者着重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肯定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创新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产生情感冲动,激活思维,从而产生新思想的审美过程。所以美育,尤其是语文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利用美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般来说,审美教育与一般教育不同。一般思想教育的特点主要是说理性,抽象性。这种抽象的说理和枯燥的逻辑推理教育虽然能使学生在理性上分清正确与错误,但不容易解决思想认识与感情之间的矛盾,因而不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而审美教育则主要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扣人心弦的故事场景、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手法等来实现。也就是重在通过感情的渲染和直观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在感情上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创新意识。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获得了“秋思之祖”的桂冠,历来被认为“意境深远”。表面看,这首诗是描写落泊文人穷困潦倒、愁苦不堪的画面,但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把它作为客观的形象、审视的对象,来一一分析画面和画面所表现的情怀,特别是诗人自身的审美情怀,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例如提问学生,“古道、西风、瘦马”不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吗?山间一条羊肠小道,一位文人,骑一匹瘦马流落他乡,或求学赶考。萧瑟的西风吹动他的衣袍,使他更显消瘦……这一画面仅仅是悲凉吗?其实是一种内心对生命、人生的感受,借用画面来意会而已……如此进一步地分析,就会使学生感受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一种自嘲、诙谐的情怀,又表现了一种乐观、豁达的情怀,毫无悲伤之气。这种情怀是以对人生的态度为基础的,是对复杂人生的一种感悟。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学生在感受诗人情怀的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创新意识也随之展现出来。

这种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分析和点拨,去发现作品中美的因素,并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产生初步的美感。第二步,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把这种初步的美感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第三步,上升到理论阶段后,学生的审美活动不再是对美的对象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地积极反应过程。这时,学生的思想上已经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既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又能识别生活中的假丑恶,创新意识从而有了产生的基础。例如通过让学生阅读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描写自然美的文章,让学生领会《济南的冬天》的秀美,《海滨仲夏夜》的幽美,《长江三峡》的壮美,《天山景物记》中天山的奇幻美。学生就会进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就会展开联想的翅膀,驰骋想象空间,对美的形象进行挖掘、开拓,从而感知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审美教育除了通过感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外,还可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想象力指表象重新组合的能力,创造出新的形象,不同于头脑中的任何一个表象,特点是指向未来。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创造组合。联想是保守的,而想象是活跃的。想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创造性,而“审美是想象的乐趣”。所以审美可以培养我们的创造力。想象是审美的最大推动力。想象在情感的推动下是充分自由的,不同于科学的想象。因此,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的创造力比其它任何东西都强。

在语文教学中,用一些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用文学作品中常空白和不确定的地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这是一种绝好的方法。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开头写道:“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为什么用“也”字呢?在此处应留给学生最大限度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仔细体味、咀嚼,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自身,各抒己见,挖掘出文章的新意。在这篇文章结尾处也留下了一个空白尾声。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当路瓦栽夫人听到项链是假的,当时的变化和今后的命运会怎样呢?可以让学生口头表达,也可让学生续写。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培养。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方面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朗读把学生引入情景,也可通过分析意境美、意蕴美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论题。在语文美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美的力量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光烈.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育功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9).

[2]王一民,干建亚.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0).

[3]赵炳庭.中学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1)

[4]曹德宏,李建平.激活思维与审美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7).

[5]朱立元.美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朱月明 广东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524300)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想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