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课程在人文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
2014-09-21杜顺研
摘 要:中学的语文教育,在当下的教育考试体系之下,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但其在人文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却不可忽视,第一,它能够促进中学生们对生命的尊重,给予中学生们生命教育,让他们更加珍爱生命;第二,它能够促进中学生们道德素质的提高。中学语文课程中拥有众多古今中外的关于道德品行的优秀文学作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与学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中学生学习作品中所体现的优秀品德,于点滴之中提升中学生的道德修养;第三,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人如何面对困苦与挫折的文章,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在人生苦厄的时候而做,仔细研读可以从中学到人生的大智慧,进而充实中学生的头脑,提升其心理素养。
关键词:语文 人文主义 教育
在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尤其重视应试教育,教育过程中一直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与社会脱节严重,也没有和其他文化以及人文主义因素相连接,特别是在中考高考压力之下,学校往往极其重视分数,而忽视学科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市场经济极其活跃、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中,中学教育往往重视对理工性人才的培养,忽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由此导致了历史文化情节在民众群体中的弱化。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最具人文主义素养的就是语文学科了,其在人文主义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具体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中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生命教育在当下的中国具有着强大而现实的时代意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洗礼了华夏大地,对于工具理性特别是对于物质的崇拜已经达到了中国千年历史以来前所未有的程度。古代中国都是在儒教的体制下发展,整体社会结构稳定,且人都能在儒释道三教的综合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归宿,而当下的中国则是唯物质论的极端崇拜者,在一元化的社会大导向之下,人们很容易在争夺物质的战争中落败而后灵魂无所寄托,从而走向生命的极端,一方面是容易伤害他人的生命,另一方面是容易轻视自己的生命。
当前中国中学生的主体是独生子女,在大批量的独生子女的教育环境之下,学生都是各自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很多学生都处在家长们的溺爱之中,由此导致学生群体性的心理脆弱。当一群一群心理脆弱的孩子们进入到学校后,一旦遭受到挫折,就会出现很多不尊重生命的现象,一方面是对他人生命尊严的践踏,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
文学和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学课本中的作品都是中国在数千年来的最优秀作品的集合,这些作品是作家们用生命来书写才得以完成,所以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对人生的领悟,有的苍凉,有的浪漫,有的唯美,有的则会在短短数千字内写完人一生的遭遇,辛酸苦辣,喜怒哀乐,尽在其中。语文课程可以运用课程中大量的关于人生内容的书写,给予中学生们以生命的教育,让中学生们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历史感和空间感。
二、促进中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
道德素质是人文主义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生产力,更取决于软实力的道德层面。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苏联正是没有处理好软实力层面即文化道德层面的问题,才导致了“卫星上了天,红旗落了地”的惨剧。道德培养是全方位多层面的,简单的工具理性很难解决好人类社会中道德文明层面的问题。作为人文主义精神最强的语文课程必然会承担这方面的重要责任,语文课程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几千年的中国历来重视“文”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实行科举制之后,更是倾全国之力学习“文”。
冯友兰先生曾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语文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培养中学生道德境界,进而向天地境界中的“天民”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进行道德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本质,也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恶劣的思想,鼓舞中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三、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文主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拥有了良好且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够践行人文主义的精神,人才能够过上幸福完满的生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是推动人成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中学语文教学中有诸多关于塑造人心理素质的文章,比如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将人的生命和心理素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阐释。钱钟书先生的《论快乐》中,更是把辩证的方法融入到了对“快乐”的分析中。心理素质的拓展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就是如何面对挫折,古代文学中的诸多名家名作都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强有力的阐释,比如王维、孟浩然和陶渊明用恬静淡雅的诗风展示了他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候的超然,这些都给予了强大的心理贮备,为中学生在面对社会生活中挫折的时候提供了心理上的保障。只有不怕失败,勇于面对失败,敢于承担失败,才能够“知耻而后勇”,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2]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史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3]童庆炳.语文教学与人的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1999,(3).
[4]柳方平.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J].教研天地,2004,(10).
[5]龙佳解.中国人文主义新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6]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杜顺研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