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于漪老师商榷《春》的教学设计

2014-09-21谷瑞丽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4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特征语言

摘 要:人教版初一语文朱自清的《春》,将其教学重点确立为“培养学生对美好的事物进行描述的写作能力”比较科学。学生从本文学习到的写作要点有:一、写作内容要选择具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来写,写出物象的特征来。二、表达技巧要将内容条理化,包括线索清晰,结构井然。三、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情意性。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力避讲授法中的琐碎、芜杂,教学效果方能彰显。

关键词:《春》 教学设计 特征 线索结构 语言

一直以来,很倾慕于漪老师深厚的语文学养、优秀的教学素养及其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近日读《开启门扉的智慧》一书,看到她1979年4月2日教学朱自清《春》的课堂实录片段。本人不揣浅陋,欲和于漪老师商榷一下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现把于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段摘录如下。

师:这第二到第六节呢,都是着重写景,当然在写景里也写了人,对吧?可是到了第七节,着重写什么?

生(部分):写人。

师:人。在春天是百花争春,万象更新。(板书:万象更新)我们从二、三、四、五、六节里都看到是万象更新。这前面是写大地回春。回春以后是什么情景,不管是山呀,水呀,草呀,树呀,花呀……大自然的一切情景,都万象更新——万象都披上了新装。

在如此细致地描写景物以后,就着重用一节写人,写人在春天的情景。那么我们看看,这里只写了几笔,就天上、地上都写到了。

好,请一个同学把这一节读一读。(学生举手)×××。

生:(朗读第七节)“天上风筝渐渐多了……有的是希望。”

师:好。你们看看,天上,放风筝了,是春天了;地上,人也都是争春的,也是“赶趟儿”的。从哪些角度来写人争春?

生(部分):“一个个都出来了。”

师:一个接着一个出来了。

生(部分):“城里乡下。”

师:对,“城里乡下”。

生(集体):“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师:(朗读)“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在这里就点出了一句话——

师、生(集体):(同声)“一年之计在于春!”

师:什么叫做“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部分):一年中最好的是春天。

师:一年中最好的是春天。这个“计”怎么解释?

生(部分):计划。

师: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情,一年的计划,在春天怎么样?要好好地打算打算。这就告诉我们:干事情要抓紧什么呢?

生(部分):时间。

师:抓紧时间,抓紧开始。“有的是工夫”,这“工夫”是什么意思?

生(部分):时间。

师:时间。这个“工夫”是时间。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这儿只是寥寥几笔,也就描绘出了人们在春天生机勃勃的情景。前面细致地写出了春光无限好,万象更新。这儿几笔呢?写出了人们在春天的神情,有景有人,勾勒出一幅春光无限好的美景!这一部分:绘春,(指板书“绘春”)是全文的重点。

笔者认为以上阅读教学片段有两点待商榷之处。

一、没有抓住文眼线索,强调不够,重点不突出

优秀的文章都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朱自清先生的《春》,读过几遍之后,最大的感觉是“美”。再问,学生就会说出“春天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简言之,“美”和“成长”或者“生机”是文章内容的关键词、主题词,就是给学生留下的两个深刻印象。那么,文章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都是由哪一句话衍生出来的?再换个问法,文章的线索或者文眼是什么呢?

仔细琢磨,就是第2段中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这句话就是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作者精心选择的一条美丽的“丝线”。既然地位如此重要,我们语文教师就不能仅仅把它当作描写优美且富有情韵的拟人句或者当作本段的“总写”句一讲了事,而是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这句话的内涵强调“足”,强调“透”,让这句话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比如,可以从这样的问题开始: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那么,春天之前,这“一切”生命都干什么去了?可以提示学生:春天之前是什么季节?学生马上能想到:春天之前是冬天。冬天怎样?冬天“一切”生命都冬眠了!没错!冬天,不少动物都冬眠了,植物也“冬眠”了,人类也减少了户外活动,所以也可以看作是“冬眠”了,就是俗话说的“窝冬”或者“猫冬”。接下来思考:这“一切”的生命,为什么要冬眠呢?冬眠是生物的本能,为的是在冬眠中积蓄力量,等待春天到来以后的勃发、生长(生产)。也就是说,在“冬眠”期,一切生命都本能地做好了新的一年的成长计划、进步打算,包括我们人类。计划做好了,就等实施了,心情是怎样的?渴望尽快用行动去实施!用努力去收获!一想到“宏伟蓝图”就好激动啊!另一方面,“窝”了一冬天,“一切”的生命都渴望着能尽情地舒展、释放!有了这两方面的原因,所以才有文章开篇的“盼望着,盼望着”。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理解作者盼春的心情是多么的殷切和热切,才能准确领会春天到来之后的欣喜,春天的充满希望。没有前面这些理解和强调、联想和生发,对文章一落笔就来两个“盼望着”,读者会感觉很突兀,甚至会怀疑作者仅仅是荷尔蒙分泌过剩呢。

春天来到了,这是一个生命萌发、拔节、张扬的季节。所以,接下来朱自清先生即便是对春天的景物描写,也是侧重于动态的描绘的。比如,“春草图”中,小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花图”中,各种果树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风是“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雨是密密地斜织着。在风和日暖、明朗润泽的大好春光背景下,人物也隆重出场了。

第七段的“迎春图”,以写人物为主。首先,这一段注意了从景物到人物的过渡。“天上风筝渐渐多了”,承接上文,仍然写景,但是,顺着风筝往下看,“地上孩子也多了”。风筝是有线的,线是牵在孩子们手中的,顺便也就引出下文来写人。如果沿用于漪老师的设问:这段是“从哪些角度来写人争春”的?自然是从“活动”的角度,从动态的角度,从生产的角度。先是“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蛰伏”了一冬的人们,“睡醒”了,格外神清气爽,伸伸懒腰,打打哈欠,“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然后充满热情地“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体现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预示着新一年的收获与希望。但是,于漪老师在上述讲解中,似乎只是对本段落语句的一个简单重复,对全文的和本段的内容重点都强调不够,没有明确点出本段写作的角度是侧重于动态描述,是紧扣“窝冬”之后的“睡醒”、计划之后的行动,是以人物的活动为重心的。鉴于此,师与生自然也就忽略了此段内容和文章线索——“一切”句的关系。这是于老师课堂教学文本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有待商榷之处。

二、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理解不到位

鉴于上述认识,人们已经在漫长的闲暇的“窝冬”季节充分酝酿了下一年的进步打算、生产计划,为此也积蓄了满满的力量,憋着一股劲儿呢。春天一到,就是放开手脚,大展身手,向计划目标冲刺的实施阶段了。所以,本段中“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理解为一年的计划、打算在春天要铆足劲去落实、去实施,去创造一个新的开篇。有个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年之计在于春”不是“一年的打算在春天”的意思,而是“一年的打算在春天实施”。笔者认为于漪老师的理解有点偏差,当然,这个偏差是基于注释的,即首先是教材编写者的理解有偏差。

找来于漪老师《春》的整篇课堂实录,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讲得过于细致,甚至有些琐碎了。朱自清先生对春天描绘得很细,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描绘。于老师也是一节一节地从多方面讲,讲得也很细。细细思考,这样的讲授法,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理解语言?感受情感?笔者倒认为,让初一的学生学习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教学目标应当确定为学习写作,让学生学习如何把美好的东西表达出来,让读者受到感染。

围绕这一课堂目标,学习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春》。记住,是自由写作,教师不加任何引导提醒。练笔目的是让学生“写然后知困”。学生会认真地思考两个问题:我应该写什么内容?又如何写这些内容?不用安排预习学生也会主动自觉地去看朱自清的《春》,甚至不止一遍地翻阅。

上课了,学生对写作问题最感兴趣,所以,教师就围绕学习写作的终极目的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大体如下:

教师问学生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美!

教师引导:单说“美”,是很抽象的,朱自清先生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象把“美”给呈现出来的。那么,美在哪里?写了春天的哪些物象?

学生:春天的景美,人也美。

教师追问:哪些段落写景?写了哪些景?哪些段落写人?又写了哪些人?这些景物和人物是春天特有的吗?

学生:有些是特有的,有些别的季节也有。

教师:写一个季节,最好是抓住该季节特有的景物来写。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应该抓住景物在该季节的特征来写。再看看,朱自清写的花啊草啊,是夏天的花吗?是秋天的草吗?为什么?

学生:不是。是春草,是春花,是春风,是春雨。像春雨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都是春天才有的动态美、色泽美。写的人,也是迎接春天的人们。总之,春天的“一切”物象都是生机盎然的,都是充满活力的,都是富有希望的。

(这就是上文所说的文章的内容关键词之一——“成长”或者“生机”。此环节教师配合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线索及写到的物象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教师:没错!作者写的景物和人物都是带有春天特征的,看看你的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是春季特有的吗?有没有把春天的特征写出来?

(写作内容是文章的血肉。在客观的景与人这些写作内容之外,美好的主观情感也是文章内容之一。情感以学生的感受为主,稍作分析。)接下来,欣赏文章的表达。

教师:刚才大家说了,朱自清的《春》写得很美,这种美还表现在哪里?

学生:美在表达。

这一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理解:美的内容还要由美的形式来表达,本文的表达主要美在两个方面:一是条理美,首先表现在线索清晰。文章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句话来写的。其次,结构井然。整体上,先是盼春;春来了,绘春;面对如诗如画的春天,情不自禁来赞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单说绘春部分,又是总分结构,第二段总写“一切”,后面又分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是按照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描绘的,四幅图画之后才是迎春图,因为前面自然的图景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再说每一个段落内部,也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段落之间又各自不同。多么条理且富有变化啊!二是语言美,首先是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次是一些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等,都是很有韵味的。

有了美好有特点的内容,再具备娴熟的表达技巧,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了。课堂最后布置两个作业,一是背诵课文,强调是为了积累语言,积累技巧,积累情感。二是修改自己的作文。相信修改文将会有大的改观,每一位同学都会有出彩的亮点。

笔者认为这样的一种教学设计构思,会更科学、更有成效。第一,确定了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学重点。读写结合不是一句空话,带着写作任务的阅读教学,才会激发出学生更大的研究阅读的热情。第二,教学设计剪裁得当、思路清晰。好的语文教学文本就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要讲究剪裁得当、起承转合。要剪裁得当,教师研读教材时,既需要钻进去,也要跳出来。要打破多年来教学设计中教师串讲为主的惯性思维、单向思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另一方面,本设计从写作始,至写作终。在阅读环节,学生明确了写作内容的选择标准和表达技巧的选用,这是写作中的两大要点。教学思路清晰,框架明确,学生才容易把握教学重点,教学任务才容易落实。第三,此教学设计接地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激发学生写作中的困惑入手,像一个高明的艺术家那样先把学生的心弦拨动,再让他们去研读文本,走近景物和人物,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妙处。这种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文本,再从文本走向生活的教学思路,接地气,容易被学生接受,也让学习变得容易起来。在接地气的读写活动中,学生增长了语言知识,熏陶了优美情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不再是奢望。

(谷瑞丽 山东省济南大学文学院 250022)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特征语言
语言是刀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抓住特征巧观察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