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鲁、浙、粤比较
2014-09-21□郑芳
□郑 芳
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鲁、浙、粤比较
□郑 芳
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对后者的健康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从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就业效应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的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山东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山东海洋产业结构相对落后,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进而为山东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若干建议:以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拓展产业链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打造高素质海洋人才。
海洋经济;区域经济;影响效应
一、引言
海洋经济与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Seung-Jun Kwak等从产业间联系、供给、就业等层面分析了在1975-1998年间韩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1]Karyn Morrissey等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爱尔兰海洋经济的产业间效应、引致生产效应和就业效应等,进而说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2]还有学者分析了具体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Mecki Kronen等以17个太平洋岛国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作为当地居民维持生计的主要产业——海洋渔业的发展;另外,海洋渔业资源的开采率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3]Thor Sigfusson等论证了海洋渔业在冰岛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即海洋渔业(包括海洋捕捞和加工业)构成了该国的基础性产业。[4]Karyn Morrissey等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海洋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而证明其在韩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5]
国内学者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又有实证层面的定量分析。于谨凯等(2007)探讨了海洋产业影响系数及波及效果,由于缺乏国内海洋经济投入产出数据,其研究只是停留在相关系数计算公式的理论介绍上。[6]方春洪等(2011)通过计量方法分析了1985-2008年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即海洋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后期国民经济增长。[7]另外,有些学者对海洋经济所带来的区域性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他们通过数量统计或者计量方法得出:海洋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并从产值、就业、财政、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对地区产生影响。[8-11]还有学者对某一具体海洋产业的区域性影响进行了具体研究,如海洋渔业。[12]
鉴于我国缺乏有关海洋产业投入-产出数据,基于既有研究成果,本文拟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山东、浙江和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区域性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鲁、浙、粤区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作为我国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其社会经济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由于三省拥有较为丰富的海洋资源、便利的交通设施、优越的地理区位、宜人的居住条件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三省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投资和就业人员。如表1所示,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分别居全国前4和前3名。相比较而言,山东的居民消费水平要比广东和浙江低,这可能与当地居民工资水平和消费习惯有关,如山东居民的工资水平要低于广东,同时当地居民有偏好于储蓄的习惯。
表1 鲁、浙、粤的社会经济状况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整理;表中数据为该省在全国排名。
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的海洋经济也较为发达,其海洋生产总值分别是7074.5亿元、3883.5亿元和8253.7亿元,在全国居前四位;三省海洋生产总值合计占全国的48.6%。以主要海洋产业为例,三省的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总产量占全国比重都在一半以上,海洋货运量相对较低,为36.3%。三省相比较而言,山东的海洋渔业、盐业和化工业产量远远超过其它两省,特别是海洋盐业,其产量是全国的69.2%;山东海洋运输发展相对滞后,其海洋货运量比其它两省相对较少,不足上海的1/3,见表2。
表2 鲁、浙、粤海洋经济状况
注: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年)整理;第一个指标值为全国排名,表中最后一行数据为三省合计占全国比重。
三、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
1.经济规模效应与比较
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总体影响,可从产值比例和经济贡献度两个指标进行衡量(见表3)。首先,进行横向比较。从产值比例来看,自2006年以后,山东、广东两省的海洋经济占地区经济的比重大于沿海地区的平均水平,而浙江相对较小;但是,与个别省市相比,鲁、粤海洋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如2011年上海和天津的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是30.4%和32.8%。从经济贡献度来看,山东、广东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超过了沿海地区的平均水平,而浙江相对较小;然而,与上海和天津相比(2011年两者海洋经济贡献度分别为48.1%和50.7%),鲁、粤海洋经济贡献度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之,鲁、粤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的规模影响要大于浙江海洋经济的影响;但是,与其它海洋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三者海洋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同样这也意味着三者海洋经济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进行纵向比较。山东海洋经济在三省中发展最为迅速。山东海洋经济产值占地区生产总产值的比例在2001~2011年间增加了9.1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浙江和广东分别提升了5.1和3.3个百分点。此外,在2005年以前,山东海洋经济的产值比例一直低于沿海平均水平,到2006年则一改这一状态,并且超过了浙江和广东水平。综合以上分析,鲁、浙、粤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规模的贡献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提高;但是,考虑三者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其贡献又显得相对较小。由于三省境内拥有充裕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其陆域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加之更多关注陆域产业的发展战略,三省的陆域经济获得极大发展;与此同时,三省的海洋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或者其所受重视的程度相对较小。但是,随着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和地区战略层面上,海洋经济在未来将会成为三省经济发展的引擎。
表3 鲁、浙、粤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规模效应
注: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2~2012年)计算整理;产值比例=海洋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经济贡献度=海洋生产总值增量/地区生产总值增量。“—”表示该数据无法计算,由于2006年海洋经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所以无法计算2005~2006年间具体指标值的变化。
2.产业结构效应与比较
由于国家海洋统计自2006年开始才进行三次产业的划分,所以本文仅对2006年以后的鲁、浙、粤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据表4,2006~2011年间,浙江和广东的海洋产业结构为三、二、一,比较符合现代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然后,山东海洋产业结构还相对落后,即二、三、一,其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落后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2011年沿海地区海洋第三产业比重为47.1%)。山东海洋产业结构相对滞后在于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的相对落后。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2011年山东的货物运输量为1.15亿吨,分别是广东和浙江的56%和31%;而这种产业劣势在国际集装箱领域更加突出,山东国际集装箱吞吐重量是1.5亿吨,远远低于广东的3.7亿吨。应该说这与山东具备优良港湾建设条件极不吻合,或者说山东在开发利用先天优势资源方面还存在不足。山东的海洋国际旅游业发展相对缓慢,无论是从国际旅游收入规模来看还是从接待国外游客的城市数量来看都较少。2011年,山东的国际旅游收入是11.7亿元,分别是浙江和广东的22.3%和12.5%;而且主要是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接待国外游客。应该说这种状态主要在于山东沿海城市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发达城市没有形成较好的辐射带动效应。在海洋科研管理教育服务业方面,山东该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经济增加值比重的15%,低于浙江(16.3%)和广东(25.8%)的水平。该产业的落后对海洋人才的培养和海洋科技转换率的提高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在这5年期间,与其它两省相比,山东三次海洋产业结构变化形成一种态势: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较平缓。这也说明海洋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较多受到陆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后者更偏重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这也进一步说明山东第三次海洋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4 鲁、浙、粤海洋产业结构
注: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2012年)整理。
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只能比较粗略的说明各产业发展状态,如要进一步了解各产业发展的优劣势,还需另外一个指标,即区位商。该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q表示产值,i表示某产业,j表示某地区。LQ取值若大于1,表示该产业在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其值越大,意味着该产业专业化水平越高,不仅能满足本区需求,还能向区域外输出产品。LQ小于或等于1,表示该产业优势不明显或者处于劣势,只能满足本区需要或者从区域外输入产品,即产业化水平较低。
通过计算2006-2011年间山东、浙江和广东海洋三次产业的区位商,可以大体判断各自优势产业以及变化趋势(见表5)。山东海洋经济优势产业是第一产业,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海洋捕捞业和海洋养殖业的发达,二者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19.5%和26.7%,但优势随着时间推移有所降低;第二产业优势不明显且变化不定,这种状态在于新兴的高科技海洋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例如海洋制药、海水利用和海洋新能源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第三产业处于劣势(这在前文中已经说明),但其劣势有不断减弱的趋势。与山东类似,浙江海洋第一产业处于明显优势,主要是海洋捕捞业较为发达,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23.4%;与此相反,广东第一产业处于相对劣势,且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其海洋捕捞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相对较小,只有11.9%。浙江和广东的海洋第二产业处于相对劣势,主要在于二者受制于资源的限制,某些海洋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如浙江的海洋石油、天然气和广东的海洋矿业。在第三产业方面,只有广东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在国际海洋运输和国际旅游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也与其较早实行对外开放有关。
表5 鲁、浙、粤三次海洋产业区位商
注: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2012年)计算整理。
3.就业效应与比较
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当地劳动力的吸纳情况。海洋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会对当地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前者对后者的带动反过来会推动海洋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本文通过三个指标对山东、浙江和广东海洋经济的就业贡献进行综合分析(见表6)。首先,通过对2001年以来山东、浙江和广东海洋经济就业贡献度的计算可以看出,海洋经济对地区就业的贡献在波动中呈现增长趋势。这主要在于海洋经济规模及占地区经济的比重在不断提高,这意味着海洋经济对地区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在不断增强。另外,2006-2011年间,三省的海洋经济平均就业贡献度分别是15%、15.7%和16.9%;广东较高的就业贡献度在于其海洋第三产业较为发达且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而第三产业是海洋三次产业中吸纳劳动能力最强的产业。其次,对三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山东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大,即海洋经济总产值每增长1%,其就业增长2.13个百分点;而浙江和广东相对较低。这说明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很强的增长潜力。再次,计算三省海洋经济总产值(GOP,Gross Ocean Product)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数,山东、浙江和广东分别是0.83万个、0.58万个和1.22万个;其中仍以广东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数最多,这同样受益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海洋第三产业。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三省的海洋经济发展对地区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若与陆域经济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这说明三省要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海洋第三产业,进而提高海洋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外,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山东适建设蓝色经济区之际,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时机,实现地区发展重组,将会较好地带动区域就业发展。
表6 鲁、浙、粤海洋经济就业贡献
注: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2~2012年)和《山东统计年鉴计》(2002~2012年)、《浙江统计年鉴》(2002~2012年)和《广东统计年鉴》(2002~2012年)计算整理;就业贡献度=海洋经济就业增量/全部就业增量;就业弹性=海洋经济就业增加率/全部就业增加率;“GOP增长1%创造岗位”是指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每增加1%创造的岗位数,计算公式=就业平均年增量/GOP平均年增率。
4.劳动生产效率与比较
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仅看量,还要看质,也就是说还要考量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效率。在这里,可以通过两个指标进行测度(见表7)。
第一,比较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为(某产业产值/各产业总产值)/(某产业劳动力/各产业总劳动力)。该指标取值若大于1,说明1%的劳动力创造了大于1%的总产值,即生产效率较高;取值小于1,则正好相反。通过计算2006~2011年间三省比较劳动生产率,可以发现山东省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省,以2011年为例,山东1%的就业劳动力创造了2.31%的地区生产总值,而浙江和广东则分别是1.26%和1.33%。由此可以看出,山东海洋经济效益要高于其它两省。根据已有研究,某一产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若大于1的话,该部门会出现生产要素流入的现象;反之,则流出。[13]山东、浙江和广东海洋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大于1,说明三者的海洋产业作为劳动力流入部门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第二,人均产值系数,计算公式为某地区某产业人均产值/全国某产业人均产值。该指标值是将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若指标取值大于1,表明地区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劳动生效率;若小于1,则正好相反。通过计算,我们得知在2006-2011年间,山东、浙江和广东的海洋产业人均产值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18、0.774和0.822。与全国海洋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相比,山东相对较高,而浙江和广东相对较低。
通过以上两个劳动生产率指标的测算,我们得出统一结论:山东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要高于浙江和广东两省。这说明山东海洋经济在寻求不同于陆域经济的增长方式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对山东寻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会起到促进作用。
表7 鲁、浙、粤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
注: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2~2012年)和《山东统计年鉴计》(2002~2012年)、《浙江统计年鉴》(2002~2012年)和《广东统计年鉴》(2002~2012年)计算整理。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山东、浙江和广东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功效,其主要表现在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吸纳劳动力就业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四个方面。当然,不同地区海洋经济的影响效应又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作为我国三大海洋经济示范区之一的山东,其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无论是从总体经济规模上来看,还是从就业贡献和劳动生产率上来看,都要好于浙江和广东,这说明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并对山东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山东海洋产业结构相对落后,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以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拓展产业链条。第一产业中的海洋渔业是山东的优势产业,通过资金注入、科技创新和设备现代化来提升海洋渔业的生产水平;同时,加强海洋渔业在产业链中的前向和后向联系,进而不断增加产业链条。最终,通过海洋渔业带动相关其它海洋产业和陆地产业的同步发展,进而实现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第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海洋资源利用和新兴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现代前沿科技的支撑。通过地方财政的倾斜和资金支持,鼓励科研院校和各类公司的技术创新;通过规范和监督各种海洋科技市场行为,积极保护知识产权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通过海洋科技园区的建设,提高海洋科技的转换率。最终,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和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
第三,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不同于陆域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更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和生态的维护。在追求海洋经济总规模扩大的同时,寻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数量型向集约质量型转变。此外,进一步加强海洋的功能区划,对海洋生态区实行严格监控和管理。
第四,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打造高素质海洋人才。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人才的培养。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海洋人才的培养行为;加强涉海岗位的职业培训,进而提升涉海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最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满足海洋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1] Seung-Jun Kwak, Seung-Hoon Yoo, Jeong-In Chang. The role of the maritime industry in the Kor ean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Marine Policy 29(2005):371-383.
[2] Karyn Morrissey, Cathal O'Donoghue. The role of the Marine Sector in the Irish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Marine Policy 37(2013),230-238.
[3] Mecki Kronen, Aliti Vunisea, Franck Magron, Brian Mcardle. Socio-economic drivers and indicators for artisanal coastal fisheries i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and their use for fisheries management strategies[J]. Marine Policy 34(2010), 1135-1143.
[4] Thor Sigfusson, Ragnar Arnason, Karyn Morrissey.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the Icelandic fisheries cluster-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fisheries in a small economy[J]. Marine Policy 39(2013), 154-161.
[5] Karyn Morrissey, Cathal O'Donoghue. The potential for an Irish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cluster: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71(2013), 305-313.
[6] 于谨凯,曹艳乔.海洋产业影响系数及波动效果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7-12.
[7] 方春洪,梁湘波,齐连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1,(3):56-62.
[8] 李文荣.海洋经济对河北省社会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与预测[J].经济研究导刊,2008,(4):125-127.
[9] 吴明忠,晏维龙,黄萍.江苏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9,(4):222-227.
[10] 李福柱,孙明艳.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1):32-35.
[11] [13]崔旺来等.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8):1258-1263.
[12] 孙建福.辽宁渔业对辽宁经济贡献的统计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2):10-13.
2014-04-29
山东政法学院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郑 芳(1981- ),女,山东德州人,博士,山东政法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
F327
A
1008-8091(2014)03-0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