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2014-09-21龚建荣
龚建荣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消化内科研究中的重点,消化性溃疡最关键的致病因素就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1]。而有关HP与肝病之间协同致病作用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现通过本次研究进一步了解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具有的相关性,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人民医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接收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82例患者设为组一,其中女29例,男53例。年龄36~82岁,平均(56.7±1.2)岁。同时选取同期治疗的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82例患者加以对照设为组二,其中女25例,男57例。年龄31~80岁,平均(53.6±1.3)岁。2组病例在检测前1个月内均没有使用过抗生素药物。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检查时,先口服1颗C14尿素胶囊。然后保持静止25min,让患者直接向预备的集气瓶内呼气。患者呼气以后,直到集气瓶内液体从粉红色转变为无色。再向集气瓶内溶入4.5mL稀释的闪烁液以后,将瓶盖旋紧,放入液闪仪内加以检测。检测期间,患者应保持静止状态,因为剧烈运动以后酸碱度发生变化,对同位素标记CO2的呼出产生影响,同时嘱咐患者切勿将集气瓶内的液体吸入口腔。
1.3 评判标准 测定标准:C14正常值在100(dpm/mmol CO2)以下为阴性;在 100(dpm/mmol CO2)以上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分析研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分析 通过C14检查发现,组一82例患者中,HP阳性者58例,HP阳性率为70.73%;组二82例患者中,HP阳性者20例,HP阳性率为24.39%。2组患者阳性检测率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溃疡部位的关系 组一82例患者中,胃溃疡者24例,HP阳性者3例,HP阳性检出率为12.5%。十二指肠溃疡者58例,HP阳性者54例,HP阳性率为93.1%。组二82例患者中,胃溃疡者33例,HP阳性者5例,HP阳性率为15.15%。十二指肠溃疡者7例,HP阳性者3例,HP阳性率为42.86%(见表1)。
表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部位之间的关系表[n(%)]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就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但是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伴有消化性溃疡疾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存在的相互关系具有不同观点[3-4],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肝硬化患者伴有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到现在为止还不是十分明确。国内外研究指出,肝源性溃疡发生HP感染率在40%~50%左右,显著性小于非肝病消化性溃疡的80%至90%的机率。所以,一般认为HP感染并不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胃粘膜病变的关键因素。本次研究发现,组一、组二患者HP感染率分别是93.1%、15.15%,平均感染率为54.13%,这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相近。但是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阳性率为93.1%,说明HP感染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的关键因素。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胃溃疡患者HP阳性率为12.5%,乙肝肝硬化合并胃溃疡患者HP阳性率为15.15%,说明HP感染并不是引起胃溃疡的关键一因素。本次研究中乙肝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阳性率为42.86%,由于样本较小,无法明确HP感染是否为造成该病的关键因素,还需大量临床实验进一步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致病机制还应该遵循平衡学[5],也就是其溃疡的形成为胃、十二指肠粘膜自身防御、攻击因素相较修复因素平衡破坏的结果。现阶段,部分学者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对胃肠粘膜的直接影响,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能侵犯胃粘膜组织,同时进行复制,造成胃粘膜发生病变。
[1]刘均平,穆毅.慢性乙肝和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观察[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8):770-771.
[2]潘峰.35例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10,18(22):1299-1300.
[3]季尚玮,王江滨,张永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2(4):479-480.
[4]宣世海,周玉贵,练向阳,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5(8):1446-1448.
[5]张秋寅,华建平,李俊美.慢性乙型肝病及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J].中华中西医杂志,2010,7(2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