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有效与资源优化配置相关性研究

2014-09-21林立伟刘国峰孔盈

会计之友 2014年26期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林立伟++刘国峰++孔盈

【摘 要】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是以企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前提的,那么,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是否与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农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产业,关系国家发展的命运。研究农业企业内部控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填补了农业企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的空白。文章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前580名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借鉴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设定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替代变量,以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变量,对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企业内部控制指数排名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排名同方向变化。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 资源优化配置; 内部控制指数; 总资产周转率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6-0036-04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有稀缺性,人有自利性;资源的稀缺和人的自利决定了人们在利用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必将思考应该如何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2008年5月22日,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2010年4月15日,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会〔2010〕11号)。至此,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流程化,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这里的目标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不难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应该以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为前提,那么,我国企业能否通过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来实现资源整合并最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呢?我国国内现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文献很多,主要包括: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人本解读、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模式研究、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围绕内部控制的本质、概念框架及其发展等问题展开(阎达五、杨有红,2001;杨雄胜,2005、2006;谢志华,2007、2009;王竹泉、隋敏,2010;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2012);另一类是内部控制规范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围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和信息披露等问题展开(李明辉等,2003;蔡吉甫,2005;杨雄胜等,2007;杨有红等,2008、2009;李连华、唐国平,2012)。然而,涉及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的有效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性问题的研究文献却不多见。本文以2011年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为依据,选择综合排名前580强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搜索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二、研究假设和样本数据的选择及来源

(一)研究假设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内部控制效率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和模型定量的评价,主要有基于PDCA模型的综合性评价(杨洁,2011)、基于AHP模型的企业内部控制模糊评价(韩传模,2009)、基于中航油事件评价风险管理框架(金,2005)等。但是,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是以内部控制五个基本要素作为一级指标,并将其细化为24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144个四级指标,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进行评分,综合考虑内部控制效率高低、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和内部控制披露的详细程度等问题对内部控制的作用进行量化,是反映中国所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与风险管理能力指数的权威数据,从而在量化的基础上证明内部控制对经营效率实现的作用。资源配置是提高经营效率的手段,方磊(2008)认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本文将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用总资产周转率作为替代指标,资产周转率越大,表明企业的资源配置效果越明显,反之,亦然。陈丽蓉、周曙光(2011)提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业绩成正相关。因此,本文假设: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与资源配置效率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年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排名前60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以下原则剔除样本:由于金融业、保险业公司与其他公司差异较大,剔除金融业和保险业的上市公司;剔除部分无法合理找到数据的个体样本和处于ST状态下的公司。本文共得到580家上市公司样本,涉及的数据主要来自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1)和国泰安数据库(CSMAR)。本文通过EViews 5.0软件对数据完成计算和回归分析。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及分析

(一)变量定义

根据研究假设,本文对模型变量的含义及代表符号进行解释,见表1。

1.被解释变量

衡量企业资源运转效率的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等,但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是其拥有的总资源,在此约等于总资产,企业在运用资源时需要考虑各项资产的周转情况,全面地、合理地配置企业全部资源。因此,将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替代变量。

2.解释变量

(1)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是截至目前唯一将内部控制进行量化的指标,该指数综合考虑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财务报表重述、内部控制缺陷、社会责任报告等重要因素,是对内部控制研究的重大贡献。该指数体系能直观地将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呈现出来,从而对内部控制能否实现资源的配置、提高企业经营效果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

(2)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是企业成长的基础,营业收入增长率是企业成长能力的标志。营业收入增长率的高低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企业成长能力的大小。企业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能够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大小可以反衬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

(3)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是指企业总体资源的增长速度。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是企业拥有的总资源,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总资产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比值大小。如果总资产增长率大于营业收入增长率,则企业投入资源的生产能力大于目前该资源已创造的价值的能力,部分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说明企业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佳配置状态,企业需要通过扩大生产经营、减少资源的投入或者出租闲置资产等策略调整资源闲置状态,避免资源配置不完善带来的资源浪费;反之,则应该适当增加投资,使企业拥有资产的规模与企业较强的生产能力相匹配。

(4)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表示一个企业的负债水平,同时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虽出现较大的偿债压力,但是,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具有逐利性,较高的负债水平有时却说明企业在该段时期存在良好的投资项目,有利于企业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5)控股股东性质。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中已经考虑了控股股东的性质,但是,本文认为应该将其单独作为一个因素考虑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虽然企业总会受到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但是在重大投资的方向和时机上,国有企业有较强的投资意识和敏感性,同时具有较大的风险承受能力。虽然有些学者如李连华(2012)认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低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这并不代表国有企业在重大投资方面就一定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国有控股股东与资源配置存在正相关。若公司属于大型国有企业则CONTROL=1,否则,CONTROL=0。

(6)资产规模。资产规模是指企业拥有的总资产,是资源配置的客体。资产规模越大,则资源在配置过程中耗费的成本将会越高,因信息不对称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就更加严重,并且,决策失误后的补救措施很难及时奏效,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之下,可以预期资源配置效率与资产规模负相关。

(二)模型建立

采用多元回归对前述假设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三)模型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其中,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最大值为990.94,最小值为706.85,平均值为773.9971,标准差为68.9781,样本中内部控制最好的公司与最差的公司指数相差284.15,说明样本选择的内部控制指数排名前580个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体上来说这些公司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余变量的标准差差异较小。

2.相关性分析

样本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如表3。相关系数表明模型中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ICI)、总资产增长率(DB)、资产负债水平(LEV)和资产规模(SIZE)与资源配置效率(ATR)在5%的水平下显著相关。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未超过0.5,不存在高度相关情况,不影响回归结果,不需要重点关注。

3.回归结果分析

样本回归模型结果分析如表4。从多元回归结果看出,ICI的系数为正,与假设一致。回归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即资源配置效率(ATR)与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ICI)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其系数0.001783较小,说明内部控制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作用较小,原因为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将内部控制分为6个等级,但是,样本中的中国内部控制指数前580强上市公司基本属于四级水平,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很低导致对资源配置效率有较小的促进作用。就控制变量而言,资源配置效率(ATR)与成长能力(GROWTH)是显著正相关的;资源配置效率(ATR)与资产负债水平(LEV)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资源配置效率(ATR)与发展基础(DB)是显著负相关的;资产规模(SIZE)与资源配置效率(ATR)是显著负相关的;控股股东性质(CONTROL)与资源配置效率(ATR)在5%水平显著正相关。

四、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较好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基本处于四级水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的薄弱性导致了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较小。基于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结论,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应当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样不仅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J].会计研究,2007(4):51-60.

[2] 韩传模,汪士果.基于AHP的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09(4):55-61.

[3] 金■,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5(2):32-38,94.

[4] 方磊.基于偏好DEA模型的应急资源优化配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5):98-104.

[5] 陈丽蓉,周曙光.内部控制效率对经营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2012(3):113-116.

[6] 李连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分析与政策建议[J].财会月刊,2012(21):2-6.

(2)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是企业成长的基础,营业收入增长率是企业成长能力的标志。营业收入增长率的高低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企业成长能力的大小。企业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能够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大小可以反衬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

(3)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是指企业总体资源的增长速度。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是企业拥有的总资源,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总资产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比值大小。如果总资产增长率大于营业收入增长率,则企业投入资源的生产能力大于目前该资源已创造的价值的能力,部分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说明企业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佳配置状态,企业需要通过扩大生产经营、减少资源的投入或者出租闲置资产等策略调整资源闲置状态,避免资源配置不完善带来的资源浪费;反之,则应该适当增加投资,使企业拥有资产的规模与企业较强的生产能力相匹配。

(4)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表示一个企业的负债水平,同时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虽出现较大的偿债压力,但是,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具有逐利性,较高的负债水平有时却说明企业在该段时期存在良好的投资项目,有利于企业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5)控股股东性质。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中已经考虑了控股股东的性质,但是,本文认为应该将其单独作为一个因素考虑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虽然企业总会受到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但是在重大投资的方向和时机上,国有企业有较强的投资意识和敏感性,同时具有较大的风险承受能力。虽然有些学者如李连华(2012)认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低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这并不代表国有企业在重大投资方面就一定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国有控股股东与资源配置存在正相关。若公司属于大型国有企业则CONTROL=1,否则,CONTROL=0。

(6)资产规模。资产规模是指企业拥有的总资产,是资源配置的客体。资产规模越大,则资源在配置过程中耗费的成本将会越高,因信息不对称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就更加严重,并且,决策失误后的补救措施很难及时奏效,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之下,可以预期资源配置效率与资产规模负相关。

(二)模型建立

采用多元回归对前述假设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三)模型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其中,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最大值为990.94,最小值为706.85,平均值为773.9971,标准差为68.9781,样本中内部控制最好的公司与最差的公司指数相差284.15,说明样本选择的内部控制指数排名前580个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体上来说这些公司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余变量的标准差差异较小。

2.相关性分析

样本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如表3。相关系数表明模型中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ICI)、总资产增长率(DB)、资产负债水平(LEV)和资产规模(SIZE)与资源配置效率(ATR)在5%的水平下显著相关。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未超过0.5,不存在高度相关情况,不影响回归结果,不需要重点关注。

3.回归结果分析

样本回归模型结果分析如表4。从多元回归结果看出,ICI的系数为正,与假设一致。回归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即资源配置效率(ATR)与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ICI)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其系数0.001783较小,说明内部控制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作用较小,原因为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将内部控制分为6个等级,但是,样本中的中国内部控制指数前580强上市公司基本属于四级水平,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很低导致对资源配置效率有较小的促进作用。就控制变量而言,资源配置效率(ATR)与成长能力(GROWTH)是显著正相关的;资源配置效率(ATR)与资产负债水平(LEV)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资源配置效率(ATR)与发展基础(DB)是显著负相关的;资产规模(SIZE)与资源配置效率(ATR)是显著负相关的;控股股东性质(CONTROL)与资源配置效率(ATR)在5%水平显著正相关。

四、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较好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基本处于四级水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的薄弱性导致了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较小。基于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结论,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应当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样不仅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J].会计研究,2007(4):51-60.

[2] 韩传模,汪士果.基于AHP的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09(4):55-61.

[3] 金■,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5(2):32-38,94.

[4] 方磊.基于偏好DEA模型的应急资源优化配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5):98-104.

[5] 陈丽蓉,周曙光.内部控制效率对经营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2012(3):113-116.

[6] 李连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分析与政策建议[J].财会月刊,2012(21):2-6.

(2)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是企业成长的基础,营业收入增长率是企业成长能力的标志。营业收入增长率的高低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企业成长能力的大小。企业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能够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大小可以反衬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

(3)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是指企业总体资源的增长速度。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是企业拥有的总资源,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总资产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比值大小。如果总资产增长率大于营业收入增长率,则企业投入资源的生产能力大于目前该资源已创造的价值的能力,部分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说明企业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佳配置状态,企业需要通过扩大生产经营、减少资源的投入或者出租闲置资产等策略调整资源闲置状态,避免资源配置不完善带来的资源浪费;反之,则应该适当增加投资,使企业拥有资产的规模与企业较强的生产能力相匹配。

(4)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表示一个企业的负债水平,同时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虽出现较大的偿债压力,但是,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具有逐利性,较高的负债水平有时却说明企业在该段时期存在良好的投资项目,有利于企业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5)控股股东性质。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中已经考虑了控股股东的性质,但是,本文认为应该将其单独作为一个因素考虑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虽然企业总会受到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但是在重大投资的方向和时机上,国有企业有较强的投资意识和敏感性,同时具有较大的风险承受能力。虽然有些学者如李连华(2012)认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低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这并不代表国有企业在重大投资方面就一定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国有控股股东与资源配置存在正相关。若公司属于大型国有企业则CONTROL=1,否则,CONTROL=0。

(6)资产规模。资产规模是指企业拥有的总资产,是资源配置的客体。资产规模越大,则资源在配置过程中耗费的成本将会越高,因信息不对称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就更加严重,并且,决策失误后的补救措施很难及时奏效,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之下,可以预期资源配置效率与资产规模负相关。

(二)模型建立

采用多元回归对前述假设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三)模型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其中,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最大值为990.94,最小值为706.85,平均值为773.9971,标准差为68.9781,样本中内部控制最好的公司与最差的公司指数相差284.15,说明样本选择的内部控制指数排名前580个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体上来说这些公司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余变量的标准差差异较小。

2.相关性分析

样本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如表3。相关系数表明模型中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ICI)、总资产增长率(DB)、资产负债水平(LEV)和资产规模(SIZE)与资源配置效率(ATR)在5%的水平下显著相关。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未超过0.5,不存在高度相关情况,不影响回归结果,不需要重点关注。

3.回归结果分析

样本回归模型结果分析如表4。从多元回归结果看出,ICI的系数为正,与假设一致。回归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即资源配置效率(ATR)与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ICI)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其系数0.001783较小,说明内部控制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作用较小,原因为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将内部控制分为6个等级,但是,样本中的中国内部控制指数前580强上市公司基本属于四级水平,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很低导致对资源配置效率有较小的促进作用。就控制变量而言,资源配置效率(ATR)与成长能力(GROWTH)是显著正相关的;资源配置效率(ATR)与资产负债水平(LEV)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资源配置效率(ATR)与发展基础(DB)是显著负相关的;资产规模(SIZE)与资源配置效率(ATR)是显著负相关的;控股股东性质(CONTROL)与资源配置效率(ATR)在5%水平显著正相关。

四、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较好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基本处于四级水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的薄弱性导致了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较小。基于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结论,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应当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样不仅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J].会计研究,2007(4):51-60.

[2] 韩传模,汪士果.基于AHP的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09(4):55-61.

[3] 金■,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5(2):32-38,94.

[4] 方磊.基于偏好DEA模型的应急资源优化配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5):98-104.

[5] 陈丽蓉,周曙光.内部控制效率对经营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2012(3):113-116.

[6] 李连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分析与政策建议[J].财会月刊,2012(21):2-6.

猜你喜欢

企业内部控制
论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浅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与对策
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路径
基于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地市级供电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
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研究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账务处理的几个关系
企业存货的管理与控制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