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实解决影响教师流动的体制障碍

2014-09-21施飞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任教骨干教师流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义务教育阶段要实现均衡教育,首要的是师资力量的均衡。实行教师流动可使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相互学习,尽快融合,避免职业倦怠,促进教师多元化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多元文化交融发展,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能;同时,促进了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公立学校教师资源均衡,使农民子弟就近享受到优质教育。但一些地方政府对教师流动的政策倾斜和待遇保障问题态度比较暧昧;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认识观念不一;教育部门操作规则不清晰;有些教师担心交流到农村学校后会被落后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无奈的发展现状同化,影响了他们支援农村教育支持教师流动的积极性。

要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流动的体制障碍,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政府的待遇保障是教师流动顺利实施的前提

调查显示,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对流动教师给予适当补偿是必要的。

提高在农村流动和工作的教师的待遇是影响教师流动积极性的前提。调查显示:如果城乡教师待遇相同,农村72.4%的教师希望在城区与农村之间流动,而城区72.9%的教师希望在同一城区流动。调查同时显示,58.9%的教师认为如果实施教师流动制度,待遇要适当向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倾斜一些。政府若要促进教师城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就必须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城区骨干教师主动流动到农村任教。农村工作环境艰苦,教学条件落后,要尽快从工资收入上反映出农村教师工作的实际,提高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待遇,加大向农村教师待遇倾斜的力度,引导教师扎根农村。对于自愿到边远、贫困、落后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政府要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建议设立农村教育工龄津贴,随着在农村工作的年限增长而相应增加,即每增加一年在农村任教经历则农村教育津贴上一个台阶,且随物价上涨指数每年上调。这样,可以吸引一大批有志于农村教育的人士长期扎根在农村任教。要根据工作环境的地理位置和艰苦程度分类给予相应补偿,对于在农村偏远学校任教的教师津贴标准要适当提高,在村级学校工作的教师可参照当地地域标准相应上浮一个系数,到山区学校工作的教师该系数再相应上浮。此项经费可由省、县二级财政合理分担。

大部分人认为教师流动会增加开支,尤其流动到偏远贫困地区后出行等成本会相对较大。调查显示,教师流动后必需的补偿机制:73.6%的人需要生活补贴;68.7%的人需要交通补贴;53.9%的人需要居住补贴;44.4%的人需要偏远学校赴任补贴。调查认为,教师流动后需要比没有参加流动教师增加工资总额平均值29.7%的补贴。由于已然存在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欠发达地区教师对补偿要求的比例高于发达地区。许多教师希望统一全省流动教师分类补贴标准,可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城区、中心集镇、偏远农村来制定分类补贴标准。邻国日本实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教育公务员制度,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同期毕业的其他行业职员平均工资高16%左右,并颁布有《偏僻地教育振兴法》,对偏远地区教职员工增发偏僻地区津贴,数额限于本人月工资和扶养津贴总额的25%以内,还对相关教师发放寒冷地区津贴和单身赴任津贴等。我国实行教师流动的补偿补贴标准应尽快尽量与国际上教育发展发达国家接轨,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按实际到岗后连补三年,下次流动再开始新一轮补贴,流动回原单位的不享受流动补贴。政府要提供专项经费,给流动到农村或在农村之间流动的教师补偿因流动而增加的部分开支,妥善解决流动教师的交通、吃饭、住宿等基本生活问题,流动到偏远学校应适当上浮补贴数额,确保流动教师经济上不受损失。学校应为流动教师提供生活便利,确保安全,政府应给全体参与流动的教师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让教师安心工作,真正达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笔者建议,城乡学校分类:一类为城区学校:县(区、市)政府所在地集镇学校、县(区、市)直属学校、新老城区学校。二类为中心乡镇:较大的中心集镇、城区近郊学校、交通发达的路边学校。三类为偏远学校:以县(区、市)政府所在地为中心达到一定半径以外的学校,第二中心学校、第三中心学校,村级教学点。此项补贴经费可由省、县二级财政合理分担。

调查显示,55.6%的人赞同骨干教师力量要均衡;65.6%的人认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应优先分批配置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指导教学。名教师、名校长作为社会资源,应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统筹使用,统一待遇和补偿标准,任期内必须流动到农村或薄弱学校工作一定年限。政府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对于获得有关部门认可的骨干教师,按相应层次、称号发给津贴,逐步提高在农村工作的骨干教师的津贴标准,用较高待遇来保护农村骨干教师积极性,引导骨干教师主动到农村工作,扎根农村教育,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名教师流动可适当缩短周期,多流动一些学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获得各级部门认可的骨干校长称号者可参考同类同级别骨干教师津贴待遇,以最高荣誉称号计发。此专项经费可根据当地政府财政能力进行分类发放。

奖励工作实绩突出的教师。按所在单位同一标准考核,奖励全体教职员工中的工作实绩优秀者,根据地域不同,每月分别发放一定数额,连续奖励一年,鼓动流动教师努力工作。此项经费可由当地政府财政统筹解决。

二、 教育部门的政策保障机制引导是关键

各地政府应合理规划教育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教育部门要配强建好农村教师队伍。

县域内教师编制全部上划到县,统一身份,在教育系统内统一聘任,统筹管理,均衡派遣到各校使用,适量适当合理流动。

在制度设计上,教师申报职称数全县统一使用,新参评高一级职称的机会优先安排给在农村流动和工作的教师;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申报职称比例倾斜,数量不受限制,要求适当放宽;在农村流动工作的教师优先兑现职称工资。今后,评优、评先、表彰、晋职应规定任现职以来必须要有至少一定年限流动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并要有合格的业绩。据《扬子晚报》消息,江苏省南京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指导意见》,详细规定,在同一学校任教满6年、离法定退休年龄在5年以上的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须在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间进行交流,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5%,城镇学校骨干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总数的15%;义务教育学校申报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以及市级以上综合表彰奖励,均须有2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非热点学校交流任教经历;已获得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称号的教师没有在薄弱学校或非热点学校交流工作经历的,必须安排交流2年以上,否则不能继续享受相关待遇;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提拔任用前,须有在薄弱学校或非热点学校交流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进修、培训、培养力度,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要提供免费的培训、培养或资助培训、培养、进修经费,加强区域内教育联盟教研活动的制度化,多开展实效性的教育科研活动,促进优质教育成果的有效共享。

建立健全县域内流动教师的跟踪考核档案,加强对流动教师的动态管理,流动期间的现实表现和教育教学业绩与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教师前后流转的考核资料要连贯齐全。

对于农村、基层、薄弱学校,在教师编制使用上要设立保底数,确保学校能够正常运转,体现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适当考虑在人口分布较散的农村农民聚居区保留部分农村初小教学点,引导教师自愿在农村就近流动,指导儿童就近入学,增加农村儿童的亲情接触,减轻农民经济和精神负担。

根据各学校学科需要,均衡配置教师,紧缺人才学科可以跨学段调配;主要学科分段,小品种按学科,紧缺小品种的教师可安排流动中跨校任教,适当增加补贴额。

三、 政策的人文操作机制起着决定性作用

调查显示,有52.7%的教师希望流动轮岗时能够自选与指定相结合,31.3%的教师认为应当自选流动学校,8.9%的教师表示可以接受指定派遣,3.7%的教师表示无所谓流动到哪所学校工作。要尽量注意到学校的传统文化、教师学历、年龄结构、学科配备等实际情况,打破教师任教的城乡、校际、学段壁垒,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同时要尽量考虑到教师的住房、家庭、身体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给予人文关怀,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对于部分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可不安排流动;对一些教龄较长的老教师,可根据个人自愿确定是否参与流动,同时要兼顾妊娠或产休假期间的女教师和长期缺勤的教师,对身体有残疾或有严重疾病等情况的教师要合理安排;双职工教师原则上流动到同一乡镇或相邻乡镇学校;35周岁以下年轻教师根据学科配置的需要指定流动;培养进城交流的年轻教师的担子意识,农村教师到城里学经验,城区教师到农村传理念。没有在第二所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优先安排流动,没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优先流动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调查还显示,65.8%的教师认为新聘用教师应全部安排到城区实力较强学校参加教育岗位顶岗实习2年,在有经验的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可以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岗位的要求,培养能力,积累经验,缩短成熟期,然后再派遣到农村学校任教,取得职称定级晋升资格。

大部分教师认为流动的具体安排要透明,接受教师和社会监督。要公开各学校应配备学科的教师人数和流动人数,纪检、监察部门和教师代表要全过程监督流动程序,要将各校规模、师资配备及理由、任课分工等情况在当地教育网站上公示。

流动标准和要求事先公示,每人经过一定思考期,多种形式多种流动方向,自愿填写三个流动意向,具体注明每个意向的理由,录取实施时按照骨干教师的学科引领优先、尽量照顾就近流动、适度调剂安排三个原则性顺序进行。

流动工作涉及教师切身利益,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做实做细做好广大教师的思想工作,切实解决教师实际困难,使参与流动的教师能够调整好心态,认识到服从主管部门派遣是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教师的义务,引导教师主动下基层任教,尽量克服个人生活困难,立志长期在农村任教,终身从教,支持教育均衡发展。

四、 严肃劳动纪律

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教育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分期分批逐步推进教师流动。

要选拔作风正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有创新意识、勇于开拓实践的人才管理学校。加强对校长的培训、管理,提高校长们的工作意识、责任意识、民族发展意识。校长也须正常交流,为教师流动做好榜样。

规范流动操作,严肃流动纪律。要随时检查核编教师实际到校上岗情况,进行飞行式随机抽查。长期请假不能作为流动经历。一学年内累计请假超过一个月的应当据实扣除流动经历,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对在教师流动过程中的违规违纪人员要严肃处理。

严进宽出,允许行业内外流动,允许停薪留职一定年限,不适合在一线任教的可以转岗,不愿意做教师的可以辞职,不接受组织派遣又无正当理由、长期无故脱岗的可以依照法定程序辞退。

进一步规范教育行为,加大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查处力度。

老百姓在翘首企盼,教师们在等待观望。政府要切实解决体制障碍,尽一切可能扎实推进教师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各地政府要真正重视起来,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拿出一定的财力,措施有效,保障有力,人性化实施,确保教师流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汪丞,方彤.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4).

[2] 施飞.教师流动,亟须以待遇均衡为基——关于江苏省实行教师流动制对部分教师的调查[J].中国教工,2011(10).

[3] 施飞.影响教师流动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分析[J].江苏教工,2011(7-8).

[4] 杨静平.县域基础教育教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长沙县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09.

[5] 章仙踪,李伦娥.整体规划,分片区流动,政策倾斜,实行奖励,湖南部分县市师资动态均衡[N].中国教育报,2010-5-8.

[6] 李益众.到农村支教教师拿丰厚补贴,部分城郊教师收入高于城区,成都武侯区城里教师主动流向郊区[N].中国教育报,2010-3-28.

[7] 王璟.南京一批名师“校际换岗”,明年提拔校长要有弱校经验[N].扬子晚报,2013-9-1.

[8] 王晋堂.运动学生不如流动老师[EB/OL].http://bbs.eduu.com/thread

-162372-1-1.html.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任教骨干教师流动
流动的画
骨干教师在学校科研中的作用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补考
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教育部、人社部:为从教30年乡村学校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折腾人的“骨干教师”
湖北新招录约4000名大学毕业生赴农村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