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妨做个“杂家”
2014-09-21蒯威
蒯威
一
这是于永正老师的亲身经历。那时候,于老师初为人师,面对的也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小猴王。一个月下来,这位日后名扬全国的特级教师也要靠丢粉笔头、罚站来维持教学秩序。
转机来自一堂音乐课。那时,全国正在宣传雷锋事迹,大家都在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由于音乐老师不会弹琴,光靠嗓子教了两节课还是没把孩子教会。这时,于老师出马了,他“命令”学生把学校唯一的风琴抬进教室,把在师范学到的演奏本领全都使了出来,学生也都陶醉在于老师悠扬的琴声里了。这节课上,虽然于老师一句维持纪律的话也没有说,可孩子们个个正襟危坐,歌声嘹亮。
后来,于老师还经常帮美术老师画画,教孩子写美术字、吹口琴、唱京戏,带着学生搞军事游戏。也就从那时起,对于老师,孩子的目光中多了一份尊敬和崇拜,学习上也格外认真。
二
办公室的朱老师是一位“乐迷”,中外名曲常常如数家珍。
有一次,我要上《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万事俱备,只是对课件中的配乐还不太满意,于是向朱老师请教。他沉思片刻,说:“试试电影《燃情岁月》里的配乐吧!”其实,这部电影我也看过,只是除了影片中布拉德·皮特英俊潇洒的形象外,其余的差不多都忘光了。找来配乐一听,果然雄浑悲壮,与文中谈迁多舛的命运和不屈的性格甚是吻合,课堂效果奇佳。
朱老师虽然是教语文的,他教的孩子却慢慢爱上了音乐。他把自己的CD机带到班级,发动全班同学把家里好听的音乐CD带来,其中有中外名曲,也有一些孩子熟悉的通俗歌曲,就这样他把班级建成一个“音乐小屋”。每个星期都排好播放的曲目,每到课间,文娱委员就放起音乐。本来一到下课就四处乱跑的孩子也安静下来了,好像一个个小绅士、小淑女。
三
开学第一天,走进教室就看到黑板上有一首诗一样的文字:
预备铃响做口算,两分钟内对答案。
课堂作业讲格式,补充习题校内完。
同步探究为家作,二十分钟快做完。
作业做错快订正,教训也是好经验。
完成作业开心玩,拖拖拉拉最可怜。
做事迅速讲质量,我是六(4)好成员。
[注:当时我教六(4)班]
短短的几行字,把数学学习中要求、习惯的养成写得清清楚楚,通俗易懂,这难道不就是最美的诗吗?显然,这是教数学的赵老师的杰作。再联想到他博客里清新淡雅的小诗,报告中信手拈来的席慕容、汪国真的诗句,再看到黑板上的这些文字也就不觉得奇怪了。同时,我也明白了:当数学与诗歌相遇,原来也能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四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一位班主任。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到班里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总要送上一个小礼物。刚开始,基本是送一些文具、书籍,或是小玩具、工艺品,偶尔也会写几个毛笔字。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我那所谓的“书法作品”,每每孩子接过这样的生日礼物,总显得无比激动。
书法写多了,也会觉得单调。有一次,在完成一个孩子的“生日礼物”时,我灵机一动,先画了两三片兰花,再写上两行行书,看起确实丰富多了。我还记得那个孩子接过这份特别的生日礼物时,激动以外还多了一分自豪,看得其他孩子个个心里痒痒的。那以后,除了写字,有时我也会画点什么,或是一竿斜竹,或一影疏梅,孩子们都会格外开心。
这些专业以外的“一技之长”,其实是教师独特个性的体现,是广博学识的展示,是个人成长历程的侧影,也是他们人格魅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