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文用字现象分析
2014-09-20屈王静
屈王静,赵 琦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文用字现象分析
屈王静,赵 琦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山西省大同市大普恩寺(先称做善化寺)保留最完整的碑刻之一,也是善化寺所存碑碣中刻立最早的一方。对碑文中的1088字的用字现象做了认真的辨析后发现,在这1088字中,按保守统计,有264个异体字,4个通假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又有主观方面的。为了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便于阅读古籍,我们有必要对上古汉语的用字现象做更细致的了解。
善化寺;朱弁碑;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用字现象
大普恩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内西南,始建于唐,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晋初改名为大普恩寺。明英宗正统年间改名为善化寺,俗称南寺。善化寺内如今仅存4方碑刻,《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其中的一方,当地俗称“金碑”或“朱弁碑”。《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于公元1176年立碑,是善化寺所存碑碣中刻立最早的一方。碑通高4.54m,宽 1.28m,厚 0.24m。至于此碑文的字数问题,一般学者认为是“共19行,每行52字,共计925字。”[1]但也有不同观点,如李振明认为“碑额12字,碑文标题13字,落款138字,这三部分加起来为163字,如果再加上正文部分的925字,正好为1088字。”[2](P29)笔者也认同李振明观点,即在研究“朱弁碑”时,不应该将碑额,碑文标题的碑文落款以及碑阴部分的内容排除在外。”[2](P32)因而本论文以1088字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朱弁碑”的用字现象。
一、关于汉字用字现象及其分类
用字现象,顾名思义,是指文字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通常所说的汉字使用现象主要是指古代汉语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三种情况,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一)通假字 通假字,有人称为“假借字”,即许慎“六书”中所说的“本有其字”的假借。是指汉字在记录语言的的词时,由于疏忽或暂时忘记本字的形体或其他种种原因,从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这种用字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其主要特点是,本字和所借之字只在读音上有联系,在字的形体和意义上都毫不关联。例如:
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在这里是“早”的通假字,二者在形体和意义上都毫不关联,仅仅是读音相同。
(二)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这种用字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是很常见的,其主要特点是,“古字”和“今字”在意义上有联系,主要是由于词义引申所引起的。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说”在这里与“悦”是古今字,“说”是“古字”,“悦”是“今字”。“说”的本义与言语有关,有叙述、说话、解释、解脱、说明、愉悦等意义,由于“说”一词代表多项,负担太重,因而后造一个形体“悦”来分担其中的“愉悦”义,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通释第五》在“悦”下说:“说之,亦使悦怿也。”[3](P42),又《说文解字系传·通论》:“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3](P314),意即通过言语解释使人心情愉悦,这是“说”的引申义。
(三)异体字 异体字,指读音、意义完全相同,而只有形体不同的一组字。这种用字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极为常见,尤其在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主要原因可能与当时的交通不便以及个人的习惯、造字方法不同等因素有关。如“鹅”与“鵞”、“泪”与“涙”等,它们在使用上是完全相同的。
二、《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的用字现象分析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以下称“朱弁碑”)是宋代通问副使朱弁在被金人扣留期间应大普恩寺众僧及主持圆满大师的请求所撰,碑文详细记叙了金代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在圆满大师主持下重修善化寺(即大普恩寺)的缘由经过、修复后的面貌,对圆满大师功德的称赞及朱弁与众僧交往的经过等。全文1088字,其中异体字按保守统计约有264个,通假字4个。此统计包含某些字在碑文中出现多次的情况,我们在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朱弁碑”中异体字分析 一般情况下,异体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异写字,读音、意义完全相同,主要是指由书写不同而造成的异体字;一类是异构字,主要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音与义都相同,而在构件、构件数量、构件功能等方面起码有一项存在差别的一组字。
综观“朱弁碑”中的异体字可以发现,在264个异体字中,有许多是异写字。这些异写字主要是笔画的位置、长短不同,笔画曲直、分合不同,有的增加了笔画的数量,有的减少了笔画的数量。比如:碑文中的“获”字出现了“ ”和“ ”两种不同的形体,这两种形体的差别主要在于文字构成部件位置的不同,笔画的分合不同,从而也就导致了笔画的数量不同,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1.“朱弁碑”中的异写字
造成这种异写字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书写者的书写习惯或者文字知识欠缺。
2.“朱弁碑”中的异构字
“朱弁碑”中异构字相对异写字来说就较少,共有30个左右,主要包括构形模式不同和构形功能不同两种。构形模式的不同主要是指汉字的造字方式不同,构形功能的不同是指汉字构件的结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类:表形构件、表义构件、示音构件、标示构件。
(二)“朱弁碑”通假字分析 我们在前文提到过,通假字主要特点是,本字和所借之字只在读音上有联系,在字的形体和意义上都毫不关联。在整个“朱弁碑”中,通假字并非很多,只有“捄、燼、傥、闕”等四字,下面详作分析。
在整通“朱弁碑”中,“捄”共出现两次:“诸佛菩萨之应世也,亦犹哲王之捄弊,或忠,或质,或文,虽制治不同,其趋一也。”“彼达磨大士,方以妙元明心,亲提教外别传之印,则于有为功德,不无抑扬,是亦因时捄弊耳,非实贬也。”在此“捄”的意义皆为“纠正”之义,“捄弊”即为纠正弊端或不足。在此意义上,“捄”与“救”的读音和意义都相同,可以相互替换。但是“捄”还有“jū”和“qiú”两个读音,有“盛土于器”及“长貌”的义项,这两项意义是“救”所不具备的。因此,“捄”和“救”并不是异体字,而它们也不具有意义上的引申,因此,“捄”与“救”在碑文中属于通假字,“捄”通“救”。
碑文中“燼”字涉及一处,即“辽末以来,再罹锋烬,楼阁飞为埃坋,堂殿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自古以来,文人们都以“烽烟”代指战争,此处指自辽代末始,善化寺已经历了两次战争。因此推测,此处的“燼”应借用“烟”的字形,“燼”与“烟”在碑文中属于通假字,“燼”通“烟”。
“傥”和“阙”在“朱弁碑”中各出现一次,即“后之作者,见其阙文,傥得其本末,为我著之,乃予之志也。”“傥”在此处的意为“如果,假如”等表假设的意义,而“傥”的义项有“怅然自失,恍惚,不拘束”等,常假借与其读音相同的“倘”字表假设义,此处的“傥”通“倘”,是一组通假字。“阙”有两个读音,即“quē”和“què”。本义是“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有动词意义,如“去除,挖掘,毁伤”等,有名词意义,如“缺点,空缺,诗词的一节,……”本句中运用的意义是“空缺,遗漏”等,“阙”与“缺”读音相近,在“缺点,空缺”义上意义相同,二者在此为通假字。
三、小结
通过对“朱弁碑”文中用字现象的分析,大致可以了解我国宋代石刻文字在用字上的一些特征:异体字现象是用字上的普遍现象,通假字、繁简字等用字现象也经常出现。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南北没有形成大一统的融合,不同地域或不同文化统治区域的人们对文字的使用有或多或少的差别,而当时闭塞的交通条件更加剧了这种现象的产生。这种用字现象对我们理解和记忆汉字,以及人类交际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在我国曾进行了多次的汉字规范化,严禁使用通假字、异体字和古今字。但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便于阅读古籍,我们有必要对上古汉语的用字现象做细致的了解。
[1]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朱弁碑帖[Z].大同:大同日报社印刷厂,2002.
[2]李振明.大同善化寺“朱弁碑”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29-32.
[3]徐 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王 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唐 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王凤阳.汉字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8]蒋善国.汉字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刘 钊.新甲骨文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The Usag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Inscription ofRebuilding the Main Hall in Puen Temple in Western Capital in Jin Dynasty
QU Wang-jing,ZHAO Qi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e stone tablet of Rebuilding the Main Hall in Puen Temple in Western Capital in Jin Dynasty(1115—1234)is one of the best preserved stone tablets in Puen Temple(previous Shanhua Temple)in Datong city,Shanxi province.It is also the earliest inscribed tablet in Shanhua Temple.A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inscription shows that there are 264variant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4interchangeable Chinese characters among the 1,088words.The comprehensive statistics and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usage of the words in this article are expected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inscription better and know more about the usage of words at that time.
Shanhua Temple;Zhu Bian Tablet;interchangeable Chinese character;ancient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variant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the usage of Chinese characters
H038
A
1674-0882(2014)03-0057-04
2014-03-15
山西大同大学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度项目(2013K8)
屈王静(1977-),女,山西运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赵 琦(1963-),女,吉林松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
〔责任编辑 冯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