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4-09-19黄燕

考试周刊 2014年6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黄燕

摘 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已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作者就教学实践中的两个案例,结合教学中的点滴感悟,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资料收集“重收集、轻运用”的问题,通过诊断分析,进而提出矫正对策。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外信息资料 收集资料 运用资料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在课外收集有关资料,更好地学习语文,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有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因此,教师应该把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渗透于教学之中。如何让学生面对大量信息准确地选择、梳理、运用呢?让大量的资料这块“他山之石”攻破学习这块“玉”呢?下面先看笔者听到的两个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

镜头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你了解詹天佑吗?谁能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为大家作下介绍呢?

生(捧着一本资料收集册,琅琅地念了起来):詹天佑(1861—1919),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1872年被清政府派遣出洋留学,1881年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同年秋天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的京张铁路……

师:这位同学收集的资料十分齐全。我们一起表扬他。我们今后收集资料也要像他一样,将资料收集得齐全、具体。

(师生一起鼓掌表扬)

镜头二:

师:同学们,《月光启蒙》一课我们已经学完了。老师这有一个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回去以后收集关于“月亮”的古诗、童谣和民间故事(台下的学生听了却是一脸茫然。)。

二、诊断分析

“镜头一”是一老师教学《詹天佑》导入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初看,这位发言的学生预习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也的确在课前收集了大量资料。“镜头二”是一老师执教《月光启蒙》公开课的一个镜头,这一布置得到了许多听课评委和老师的赞赏。类似的镜头,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经常见到。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5—6年级阶段目标时这样说: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也就是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的方法,更要学会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这两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前者只是—种手段,后者才是根本目的。用课标审视上述案例,我们就会清楚地发现:“镜头一”中的这位学生只是将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堆砌,照本宣科,而收集的资料是如何为学习课文服务,学生却一无所知。这是由于教师理论认识的偏差,导致操作层面的失误。“镜头二”中的这位老师的收集资料的布置只是点到为止。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只会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纯粹地说明收集资料的重要性,忽视收集方法的指导,忽视收集资料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根本得不到发展的,收集资料的兴趣自会渐渐消逝甚至心生厌倦,这不仅不利于学习方法的培养,而且有悖新课程的理念。这是一种典型的做表面文章的行为,目的是“好看”,是做给别人看的,最终苦的是学生,耗费的是学生的宝贵时间。

三、矫正对策

⒈引导积累,培养分析资料的能力。

分析资料的能力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资料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资料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指导学生设立“采蜜本”,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还注意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⒉适当示范,培养学生集成资料的能力。

资料的集成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资料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资料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收集资料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收集;收集资料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取舍,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和研究,提出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才能使收集资料有始有终,为学习、为教学服务。

传统学习中,往往是教师精选出与所教内容有关的资料、练习发给学生,学生只要被动地接受就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要围绕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如果“镜头一”中的这位老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照本宣科地读收集的资料,而是在课前布置预习时就提出“请同学们在预习中,读了课文后,自己提出疑问,然后根据你的疑问或不了解的知识进行资料的收集”。学生初读时,可能就会明显感觉关于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或者是对詹天佑主持建造成功京张铁路的意义不能理解。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疑惑进行有目的的收集,从而了解詹天佑为给中国人争气,灭侵略者的威风,毅然担起修筑铁路的工程师的历史史实。结合课文背景学习,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对詹天佑产生敬佩。教师应抓住机会,加以引导:“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吧。”此刻学生的感情投入课文就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前资料收集,对于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文字非常有用。

3.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增强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学生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作引导性的评价。通过带领学生不断重新回顾信息运用的过程,通过分析查找,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很快。

老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指导。比如,在刚开始学习收集资料时,学生不知道从哪些地方收集资料,教师应告诉学生,只要与课题研究方向有关的资料,都可以收集。资料可从书籍、网络、实地调查、口头请教等多种途径获得。又如,经过一个阶段收集资料的训练,学生会发现自己收集资料的面很广,但不会总结归纳。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如何针对课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整合、筛选以至于形成自己的东西。如果“镜头二”中的那位教师在课前了解一下学生目前收集资料的能力的基础上,课上进行适当指导,那么对于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收集资料不仅要注重正确运用,更要注意贵在坚持。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一种习惯,凭一时的冲动、五分钟热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果。这样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让课外资料这块“他山这石”攻下语文学习这块“玉”。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潮著.教学新理念.文汇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