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班级管理方法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2014-09-19贾静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环节交流

贾静

埃里斯曾经说过:“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在我们国家的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小组合作既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知识和思维上取长补短,是非常好的策略。但是,在此环节上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还有的小组讨论一会儿就转移到别的问题当中了。这说明该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小组合作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不知道合作交流什么内容;知道合作的内容,但是由于组员水平较差或者合作方式的问题导致不知道怎么合作;小组合作最初顺利,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偏移。只有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我们才能找到解决它的方法。

究竟怎样做才能使小组合作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均衡各小组的水平。全班42个人,我首先把班级1-7名、8-14名、29-35名、36-42名的学生名单以PPT形式,按照不同颜色展示出来(不公布成绩),要求同种颜色的人在本组中只能出现1个,这样的话每个组都会出现学习较好的2人和学习较弱的2人,但是究竟是哪4个人会组成一组,由他们自己去双选。未在PPT出现的同学(学习中等的同学)可以直接参加双选,双选时每个人都会说明自己的实力以及期待能加入的小组。在这样的规则下,学生双选组成的小组从学业水平上实力相当,同时成员性格特点大体能合得来,小组的凝聚力也较强。

明确需要小组合作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以前,教师先要弄清楚该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通常是比较难的问题或者需要探究发现才能有答案的问题需要小组合作。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性质的时候》教材时,就有需要学生画图测量、合理猜想等环节,这时候可以小组合作,或者学生做完课堂练习后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讨论。

先思考后合作,有小组合作的检测机制。我一定会先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再进行小组合作,否则无论是探究还是练习,学生会没有想法和别人交流。明确小组交流的分工、时间、检测措施,使小组交流有目标。小组成员交流时可以适当离开位置。分工是这样的:6人一组的小组有一名记录员,1名观察员,1名发言人,2名替补发言人(负责补充发言);或者6人中再分成两个3人的小小组,两个小小组分别讨论后再汇总意见。小组交流时间一般以5-10分钟为宜。如果我发现一开始讨论声音很大,后来慢慢没声了,那就意味着该问题已经基本讨论完毕,即使时间不到,我也会停止小组讨论,开始小组合作检测。汇报发言好的小组加分,以画正字体现。

引入竞争机制。为了激励小组的积极性,一般刚开始上课时我会把小组的组序号写在黑板的最右面,发言好的小组会有加分奖励,如果其他小组有补充或者说出其他想法也会有相应的加分,所以各个小组在合作讨论的时候会非常积极。某些练习后的小组讨论,是由小组发言人随机指定的,这样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时,我也会走下去听听他们的意见,对个别没有用心参与讨论的同学进行提醒,每周我还给班级优胜小组发奖品。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环节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