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自我状态” 发挥双主体作用
2014-09-19祝莉娟
祝莉娟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是指教师和学生。能否充分发挥双主体的沟通作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可以用“频道”概念隐喻教学中的双主体沟通,广播电台发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时,收音机只有调整到与广播电台发射的电磁波相匹配的频道,才能接听到节目。如果我们把收音机调到喜欢的节目频道,就可以开心地欣赏节目;如果我们把收音机调到不喜欢的节目频道时,就会想快点转换频道。
“频道”的匹配决定双主体之间沟通的有效性。有技巧的沟通者能迅速准确地鉴别他人的“波长”,并选择一个与其匹配的“波长”进行沟通;没有技巧的沟通者不能准确地鉴别他人的“波长”,并选择了一个不适当的“波长”与其沟通;糟糕的沟通者无视他人的“波长”或是期待他人来适应自己的“波长”。
关于这种人际沟通的“频道”,人际沟通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伯恩及他的后继者们将其清楚地定义为人际沟通的五种自我状态(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顺从型儿童自我状态、照顾型父母自我状态、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即当我们让他人知道我们感受是什么时所采取的“波长”。我们会表达内心真实的快乐和友好,不会掩饰对不愉快事件的悲伤。顺从型儿童自我状态,即我们会符合家庭和社会的期待所采取相应的“波长”,因此获得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技巧,并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照顾型父母自我状态,即我们模仿身边长辈来做事,向周围人发出照顾他人的“波长”。我们学着父母照顾我们的方式,做着类似的事情。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即我们通过模仿长辈,为他人制定规则和界线。父母为了使我们安全,确保我们学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对我们进行一定的控制,我们也进行模仿对他人进行警告和控制。成人自我状态,即当我们处于逻辑和理性思维状态时,这种理性思维的能力在多种水平上发展,我们理解了自己内心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了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
五种自我状态的概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检查自己行为的方法,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最适合当前目标的行为方法。每一种状态都有其关键的品质:友好和有创造性(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礼貌和谦恭(顺从型儿童自我状态),关怀和照顾(照顾型父母自我状态),坚定和控制(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逻辑和问题解决(成人自我状态)。
在教学中应用五种自我状态时,一方面,需要教师学会识别自己和学生每时每刻的自我状态。如果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合理组织教学、仔细批改作业和辅导答疑,则其处在放松、理性和平静的成人自我状态;如果教师严格按照课堂常规和行为守则规范学生,则其处在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如果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困难,积极帮助学生,则其处在照顾型父母自我状态。如果学生认真听课和做笔记、主动复习和积极提问,则其处在积极行动的成人自我状态;如果学生有创意且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完成作业,则其是天真活泼的自由型儿童;如果学生很听话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则其是处在顺从型儿童自我状态的表现。
另一方面,师生双方的自我状态谐振,需要师生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自我状态以适应彼此。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将任何自我状态和其他自我状态进行匹配,但是实际上有四种途径尤其可能产生好的效果:一是成人自我与成人自我间的问题解决式沟通,如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指问,老师耐心地予以解答;二是照顾型父母与自由型儿童间的照顾式沟通,如教师嘱咐玩游戏中的学生注意别摔着;三是自由型儿童与自由型儿童间的享受乐趣、富有创造力的沟通,如教师与学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四是控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儿童间的给予命令式的沟通,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要迟到早退。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识别自己和学生的自我状态,同时又要通过教学组织安排很好地协调双方的自我状态,以实现有效的双主体沟通交流。
■ 编辑吴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