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在全麻苏醒期50例中的应用分析

2014-09-1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24期
关键词:全麻苏醒护士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恢复室,江西 萍乡 337000

心理护理在全麻苏醒期50例中的应用分析

赖江萍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恢复室,江西 萍乡 337000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缓解全麻苏醒期患者焦虑心理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全麻苏醒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苏醒室护士对观察组的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手术患者按苏醒期常规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在恢复室的留观时间、术后的焦虑评分及患者对恢复室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的留观时间缩短;轻中度焦虑状态减轻;满意度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麻苏醒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有效缩短在恢复室的留观时间,减轻患者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病人对恢复室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心理护理;全麻苏醒期;焦虑

全麻苏醒期病人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躁动、恶心、呕吐等是全麻苏醒期常见的并发症[1]。有研究已经证实全麻苏醒期的躁动与术前心理焦虑、抑郁有关[2]。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对手术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否缓解患者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择期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13~75岁,平均年龄(28.56±15.37)岁;对照组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14~73岁,平均年龄(28.60±15.84)岁。所有病例既往无心功能障碍,严重器官疾病,智力、听力正常,无精神病史及特殊用药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措施 手术前一天由手术室护士进行术前访视,手术结束后将全麻患者送入苏醒室,护士严格交接手术患者,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静脉通道、引流管是否通畅,皮肤是否完整,对手术患者进行准确的苏醒评分,注意保暖。选择最佳吸痰时机,减少清醒后吸痰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按需吸痰。当患者达到拔管指征时配合呼吸,尽快拔除气管导管,患者术后如有伤口疼痛遵医嘱应用镇痛药,对手术患者进行焦虑评分。严格按照steward 评分标准[3]判定患者是否达到出室要求,达到出室要求时送回病房,并发放满意度问卷。

1.2.2 观察组护理措施

1.2.2.1 麻醉开始前心理护理 手术前一天手术室护士已进行术前访视,手术日晨苏醒室护士到病房对手术患者进行亲切地问候,并介绍自己。给患者简单讲解插气管导管的重要性和方法,麻醉后的注意事项及术后的约定手势,可能出现一些不适感,使病人有个心理适应的过程。通过术前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使患者感到温暖和被重视,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并放心愉快地配合手术治疗。

1.2.2.2 全麻苏醒期的护理 全麻手术患者入恢复室后,按常规护理观测。待患者意识恢复,由恢复室护士即时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亲切地称呼患者,询问是否有呼吸不畅、口干咽痒、体位不适、尿管刺激、伤口疼痛等不适,安抚患者,视情况遵医嘱使用镇痛药。多数患者会担心手术费用给家人带来的经济负担,产生烦躁、情绪低落,恢复室护士应适当地做患者的思想工作,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尽量消除患者不良情绪,进行护理干预后对患者进行焦虑评分。护士要主动向患者介绍手术情况,告知患者苏醒期的注意事项,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体。苏醒期应加强患者呼吸道的管理,观察拔管期的反应及并发症。确认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时向家属通报情况[4],并发放满意度问卷。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入恢复室0.5h、1h、2h、3h及3h以上观察时间比较,观察时间越短说明患者恢复得越快,苏醒期越安全。并对手术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用SAS标准进行焦虑测评[5],统计并记录。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入恢复室0.5h、1h、2h、3h及3h以上留观时间、焦虑评分、满意度调查等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组在0.5~3h内留观患者人数比对照组少、轻中度焦虑状态减轻、满意度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时间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的满意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全麻苏醒期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在全麻苏醒期,随着麻醉药物的代谢,患者的意识,感觉逐渐恢复,恢复室的陌生环境、气管插管患者感觉不适又无法用语言沟通,对患者来说都是应激源,可引起患者机体的非特异性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生理反应,产生应激综合征,加重病情[6]。危及患者的安全,同时还会导致患者心理创伤。心理护理与技术护理相辅相成,在特定条件下心理护理有时全麻苏醒期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产生优于技术护理的效果。心理护理工作是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去改变病人的负性心理反应,促进康复,因而具有独特的价值[7]。语言是护士和患者联系的重要工具和纽带,作为恢复室护理人员,除了减轻患者的不舒适感外,良好的沟通手段也是不可缺少的。对手术患者应做到热情耐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达到解除心理障碍,减轻患者焦虑。

3.2 提高苏醒期护理安全质量 麻醉苏醒期患者咽喉部保护性反射未恢复,术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加上吸痰、胃肠减压管的刺激易诱发恶心、呕吐。我们将有误吸或窒息的危险提到首位。尽量在患者入室自主呼吸未恢复时给患者将气管内、口腔里的痰液及分泌物吸干净,减少清醒后吸痰给患者带来的不舒适,按需吸痰。任何不舒适感或疼痛的刺激均可引起病人反射性的对抗,引起躁动,增加了坠床、伤口裂开、按压性骨折等意外伤害的危险。对此,恢复室护士除采取对症处理,如妥善的约束、采用降压措施、拔除气管导管、镇痛等。还应对苏醒期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有预见性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干预。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调整患者舒适的体位,同时严密观察各种管道的连接。

综上所述,对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病人焦虑和紧张情绪,同时缩短在恢复室的留观时间,相应的减轻了恢复室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量,增加了床位周转率,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住院病人的满意度。心理护理干预适应于全麻苏醒期手术患者,而且还适用于其他患者群体,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不仅可以达到促进康复的护理目的,而且还能提升护士的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故此方法值得推广。

[1] 何飞燕.术前心理护理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3(1):106.

[2] Lee A,Chui PT,et al. Educating patients about aneslhesie:a systematic of randcmized trails of media-based interventions[J].Aneslg, 2003,965(2):159.

[3]陈洁仪.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和护理[J].北方药学,2014,11(7):13.

[4] 刘喜梅,魏新.气管插管患者的需求调查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2):64.

[5]芮祖琴,陈尚华,高学兰.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及护理研究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3,19(5):70-72.

[6]钱玉秀.中日两国手术室护理的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1,1(12):17-18.

[7]周丽茹,徐枫.喉癌病人诊疗中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10):1226-1227.

R473.74

A

1007-8517(2014)24-0145-02

2014.09.24)

猜你喜欢

全麻苏醒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植物人也能苏醒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