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家华籍德国人叶华

2014-09-19张文琳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电影评介 2014年7期
关键词:摄影

□文/张文琳,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张 珂,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

摄影家叶华

叶华(中文名,原名Eva Standberg),当代中国著名新闻摄影专家。女,华籍德国人。1911年11月8日,叶华生于德国东部的博列斯拉乌市(战后划归波兰)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自幼就对摄影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0年,她从电影学院摄影专业毕业后,迁居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在一家照相馆当摄影师。1934年秋天,在苏联南方的黑海之滨的苏联作家协会疗养院,结识了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长驻代表的身份,在这里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会议的诗人萧三,并于不久与其结婚。抗日战争爆发后,萧三经申请并经共产国际批准返回延安。第二年,叶华也带着幼小的孩子来到延安,在延安抗日小学(现北京育才小学)和托儿所从事儿童教育和妇幼保健工作。1943年冬,叶华返回苏联,继续从事摄影工作。1949年春,萧三率第一个中国人民和平代表团访苏。阔别五年多的一家人,终于在莫斯科重逢。同年夏,萧三携带妻子和孩子,径直回到北京定居。很快,他们一家人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50年春天,经国家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推荐,叶华担任了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组摄影记者。从此,她以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不辞辛苦,几乎每天都背着照相机,骑着自行车,来往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各种人物风情。摄影家石少华颇有远见地鼓励她说:“你应当多拍,二十年之后很多东西都会没有了,你拍下的将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镜头。”年富力强的叶华,把镜头对准露出幸福微笑的老人和儿童,对准捏面人的小摊,对准街上的骆驼、洋车和小脚老太太,真实地记录了建国初期北京的社会生活风貌。

1951年至1953年7月,叶华同萧三一起到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萧三担任总部设在布拉格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中方常务理事,叶华则用摄影机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回到北京之后,叶华继续在新华社工作。她紧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尽情地拍摄首都建设新貌,拍摄普通的工人、农民、基层干部、教师、艺术家等等。她白天在街头、工厂、学校拍摄,夜晚冲洗、放大、剪裁,常常夜以继日,不知疲倦。

1956年秋天,叶华带着摄影机第一次进藏时,拍摄了许多风景照片。在拉萨,在日喀则,在南藏地区,叶华在大自然中发现了纯真的美。那清亮活泼的山间小溪,那映着云彩的喜马拉雅湖,那蓝天下的皑皑雪峰……打动了叶华的心。她说:“我喜欢拍摄人物,介绍人物的性格、活动或事件,但是西藏那么漂亮,让你没办法不拍摄它的自然景色。”

从1958年开始,叶华应邀担任前民主德国电视台驻北京的特约摄影记者,主要拍摄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和风貌的各种专题新闻记录电视片。为此,她不仅在首都采访,而且走出北京城,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用摄影机忠实地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前后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和人民走过的历程。

辛勤的劳动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建国后的十多年中,叶华在新中国拍摄了成千上万张照片,为前民主德国电视台拍摄了许多专题电视记录片。她在我国和前民主德国,先后出版的摄影作品集有:反映首都风貌的《北京》,1956年和1959年两次进藏的作品结晶《西藏天上的星星》,介绍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的《北京戏》,和反映新中国儿童幸福生活的《小鬼》等。这些作品热情歌颂了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反映了她对中国的赤诚之爱。

1964年,叶华辞去了前民主德国电视台摄影记者的工作,并郑重申请加入了中国籍。此后不久,“文革”开始了。在林彪、江青、康生一伙的秘密策划和指使下,叶华被以“特务”的罪名和萧三于1967年6月23日先后分别被关入秦城监狱。在林彪叛逃未遂、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后,叶华有机会得到德文版与俄文版的马列和毛泽东著作。她每天在做体操、擦地板、洗衣服之余,花了大量时间认真看书学习。《毛泽东选集》是中文版,她开始通读时觉得吃力,就借助于中学生用的《新华字典》,慢慢地把它读完。后来,她又学习了外文版的《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自然辩证法》和《国家与革命》等马列经典著作,还读了《马克思传》和《列宁回忆录》等中文书籍。她认为,在狱中能读这么多书,也算是监狱生活中的一大收获。

在与世隔绝七年零三个月之后,1974年10月10日,叶华与萧三双双被释放出狱。专案组给叶华作的结论是:戴特务分子帽子,群众专政五年。这样,她又度过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家中软禁,直到粉碎“四人帮”后的1979年9月26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才获得彻底的平反昭雪。叶华回到新华社,享受专家待遇。这一年,叶华虽已68岁了,但由于积郁在心头的乌云冲散了,她仍觉得自己像中年时期一样精力充沛。她每天爬楼梯、洗冷水澡,借以锻炼身体;她重新拿起照相机,骑着自行车,到街头去摄取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珍贵镜头。

1983年2月,自平反之后就年年住院抢救的萧三病逝了,72岁高龄的叶华经常头晕,不敢骑自行车了,采访也往往力不从心。于是,叶华从摄影转向整理出版自己的摄影作品和文字。她从建国后数以千计的摄影作品中,挑选出100幅代表自己风格的佳作编成摄影作品集《中国风情录》,并为之撰写前言,与著名摄影家石少华、吴印咸等人的摄影作品集一起,由陕西一家出版社出版。她按照萧三生前的嘱咐,历经数年,撰写并出版了自传体的长篇回忆录《我的中国梦》。在此期间,叶华光荣地担任了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开始参与国家大事的磋商。她出席许多集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她还出国访问、探亲和多次在德国、瑞典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向欧洲人民介绍她在第二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宣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她说:“我还想为中国做一些事情。”“我生在德国,住在瑞典,加入过苏联籍,但我最爱的还是中国!”

2001年10月8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看望了90高龄的叶华,代表党和国家向她致以亲切的问候,并赞誉她:几十年来,始终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并“用自己的摄影镜头把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介绍给全世界,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中国。”

2001年11月29日,叶华因病在北京逝世。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梅(摄影)
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夜垦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