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远方的家》看旅游电视纪录片的审美追求

2014-09-19胡理丽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硕士生

电影评介 2014年7期
关键词:摄制组纪录片美的

□文/胡理丽,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硕士生

电视纪录片《远方的家》海报

随着现代生活的质量的提高,审美这一高雅的艺术行为也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艺术追求,逐渐缩小与生活的距离。电视纪录片带给观众的不再是教化感受,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审美体验;电视纪录片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满足,还有更深层的情感追求——审美追求。

一、真实美

真实美是所有纪录片首要追求的美学特征。“旅游电视纪录片追求的真实美包括两方面含义,客观真实的内容与记录客观真实的形式。”[1]《远方的家》展现给观众的不是旅游宣传片的说教模式,而是外景记者替观众走过那些想去又不能去的地方。寻找钢筋混凝土以外的大自然美,感受大自然人家的淳朴,这是纪录片对客观真实内容的记录。《远方的家》整个摄制组扛着器材走遍大江南北,努力呈现当地人民的真实生活,用镜头记录他们的生活方式,展现他们最原始的生活状态。

(一)大自然之美

美的本质客观论认为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性质,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们是否意识到为转移。要呈现大自然的真实美,必须依赖客观真实的记录,通过镜头、同期声做到真实记录。如《远方的家》第四期《百山百川行》,就是带观众走进中国大地的山川江河,记者亲身感受山川地貌,通过镜头传达风景。第57集,贵州武陵山脉最高峰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净梵山的奇特地貌景观一度吸引了不少游客。人们在这里看过晚霞、日出、禅雾和佛光,而通过《远方的家》摄制组的镜头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在风雨中加上云雾包围的净梵山弥勒道场金顶,这也许不是最美的弥勒金顶,但却是最真实的净梵山,风雨中的弥勒金顶也填补了游客的记忆空白。

(二)发现新奇之美

电视纪录片约束了人们对现实环境的感知,调整了进入观众眼中的生活影像。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真实美的另一种魅力——发现新奇之美。观众由于各自的兴趣爱好,并不会定向地去挖掘纪录片所展示的生活的艺术特色。当通过《远方的家》这种纪实性与随意性结合的表达方式,观众通过纪录片的内容,而清晰了以往脑海中模糊的某一种认知,在真实中发现新奇是一种微妙的审美体验。

在《边疆行》第100集中,记者王静乘船游走神奇的鸭绿江,了解渔民的江上生活。看见鱼塘涌着大群的鱼群、用渔网捉鱼都是一番新奇的体验,也总能涌起观众激动的赞叹。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会特地跑到鱼塘去看成群的鱼,但是纪录片会弥补这样的定向展示,而让观众发现其趣味所在。记者探访生活在中朝边境的朝鲜族村民的家,了解朝鲜族边民原始的生活方式,亲身感受朝鲜人民的生活习惯,制作辣白菜,制作朝鲜冷面,体验了一番朝鲜族女孩的勤劳。在《北纬30°中国行》中,在遂昌记者王静的毛竹林之旅,挖笋的乐趣,让观众看着是既真实又新奇,真实在于部分观众有类似的经历,新奇在于通过纪录片的表达形式与记者乐在其中的新鲜探索。

二、社会美

社会美和自然美一样,是意象世界,不同的是在社会美见之于社会生活领域,而自然美见之于自然物和自然风景。社会生活领域创造美是以人以及人的活动为主体。所以人性美是社会美的主要体现。就如通过《远方的家》所呈现给观众的人性都是无言的感动,无形的美丽。

(一)人性美

在《边疆行》节目中,令人钦佩的凡人小事不胜枚举,在云南德钦,一位67岁驼了背的藏族老阿妈,11年间每天都出现在滇藏公路一个经常塌方的路段整理碎石,目的就是为了不让经过的车出事。在梅里雪山脚下,支教五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女教师刘一村,被学生们亲切地叫做妈妈。总说边疆诗情画意,正是这些无私的人为这诗情画意的边疆增添人性之美的灵气,悦动在中国土地的一角。和奶奶一起放牧充满灵气的小牧民;辽阔的大草原上最后的骑兵连;接父亲班几十年如一日看护界碑的维吾尔族义务巡边员;义务服务四十多年接送旅客的雷锋车队;七年间坚持为过路人免费发放盒饭的夫妇……这些都反映出边疆地区群众朴素、高尚、无私的情操,这也是《远方的家》在美学追求上最突出体现的一部分,也是最美的闪光点。

(二)平凡生活之美

一个江边或者边境的小村落,也许不是旅游的最佳选择,但《远方的家》通过镜头来传达这些偏远小村落平凡的生活场景,却是社会生活美的体现。

在山东莱州一个叫凤毛寨的村子,记者一进村就听到了村民举行新房上梁仪式的鞭炮声,农村盖新房上房梁要举行隆重的上梁仪式,这是农村常见的生活趣事。没有刻意的欢迎排场和引导,镜头跟随记者任意穿梭,随意捕捉村镇普通生活的细节和农村喜乐事的热闹场景。在这些平常的活动中传达给观众的就是平凡生活的魅力。当记者探访107岁的老人时,老人把饼干放到记者嘴里,拉着她的手细细抚摸,老人家那种发自内心的疼爱通过手指传递到记者心里,也传递到千万观众的心坎里,让观众为之发出幸福的感慨。

(三)民俗风情美

《远方的家》,走过了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充满着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少数民族风情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其服饰,饮食无不体现着民俗之美。

1.民俗服饰之美

“服饰是人装饰的主要方面,服饰不仅是人的‘第二肌肤’,是文化的象征,而且是各少数民族相互区别的外部特征。”[2]《远方的家》2011年第100期望谟布依民俗游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民族服饰,色彩纷呈,形式各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布依族的服饰因年龄、地区、性别、已婚、未婚等区别而在搭配上均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电视纪录片捕捉这些少数民族多年来生活和智慧的结晶,完美地展示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独特之处。

2.民俗饮食之美

少数民族在民族食事活动中积久形成并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也是《远方的家》追求的一种民俗风情美的形式。古都西安的民俗美食之路、浙江畲族景宁“三月三”的乌饭节、成都古巷的美食。《远方的家》给观众介绍了许多历史沉淀的美食,民以食为天,在岁月沉积下来的饮食文化总能体现民俗风情独特的美。

三、人文美

“它带领观众行走四方,赏美景、品美食,关注百姓民生与社会发展,展示中国的自然人文之美和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之美,其核心理念是‘行走、体验和发现'。”[3]而在行走体验中,处处可见当地居民的热情和欢迎。这种热情源自于热爱自己的家乡,要把家乡介绍给更多的人。这处处洋溢的人情味便是《远方的家》摄制组追求美的收获。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远方的家》表达了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人的文化活动上可谓是善的源头,而摄制组也就抓住其善而体现其美。镜头所到之处,田间劳作的身影,江河之中鱼虾肥美,屋檐挂满农作物,而所展现的文化活动也将摄制组当做远方尊贵的来客加以热情招待。这些欣欣向荣的生活场面,集中体现了中国各地浓厚的人文气息,展现极富魅力的人文美。

[1]傅秀政.旅游电视纪录片的美学追求[J].应用研究,2010(1):107-108.

[2]简述旅游中民俗风情美-卢善庆[J].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15-18.

[3]黄卫.远方的家栏目及其三部百集系列片感谈[J].中国电视记录,2012(11):17-21.

猜你喜欢

摄制组纪录片美的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生态文明启示录》摄制组走进山东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